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怒波:读书是个解压的好办法

2024-01-17 00: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选自《做事与成事》,黄怒波/文

我是一个忠实的读者,这里特指的是书籍的读者。仔细想来,这源于我对书籍的迷信与忠诚。压力大了,读书是个解压的好办法。我想谈谈读过的4本书。

英国人彼得·沃森的《20世纪思想史》(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一部鸿篇巨制。作者用了18年的时间完成这部著作,信息量巨大,具有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特色。翻译得也非常好。读来有几个感受:一是我们刚刚经历过的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悲惨的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种种可怕的灾难、恐怖事件,尤其是核装置的产生和使用。在这个问题上,它让我想到了这样一个结论:人类最终会毁灭自己。

随着人类的科技进步,人类的残忍程度加倍提高,残杀手段成本也越来越低。相应地,人类的道德约束越来越低下。比如,当下的美国俨然一个黑道老大形象,想打谁就打谁、想杀谁就杀谁,谁也拿它无可奈何。如果说,20世纪的美国牛仔只是在西部驰骋的话,21世纪的美国牛仔已经在宇宙的范围内作恶。因为科技进步了。

在这部书里,作者大谈特谈欧洲思想史,言下之意,欧洲乃是人类现代思想的发源、繁衍地。然而最近,大家都看得到西方文化的虚伪性、伪善性、伪道德性。所谓的绅士风度、贵族气质一扫而空。他们丧失了那种所谓的温文尔雅、所谓的雍容大度的形象,站在了盗贼的一面。这个盗贼,是他们的媒体,他们偷盗了事实的真相和人类的良知。实际上,回头看《20世纪思想史》,无不贯穿着一种自傲、优越,尤其是种族优越的观点。带有普世的野心和态度。但是不可否认,这本书也反映了人类的文化精华。我们看到一个个各类学科的巨星在人类的天空上闪耀。在这种星光的照耀下,我一方面松了一口气,因为我终于看到大众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虚伪一面;另一方面,我感觉到痛心,因为看到人类是如此狭隘。这种狭隘的结局是共同死亡。

另外一本书是英国作者约翰·鲍克所著的《神之简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书名是“人类对终极真理的寻求”。这本书写得很棒。它主要探究了印度的宗教、亚洲的各类宗教以及中东和地中海世界的原初宗教。它从神如何出现在人的想象和体验中讲到了宗教的来源和在不同的民族当中的传播过程。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个多元的世界中存在的多元宗教文化现象。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下的人类的狭隘。原本没有神,我们创造了神。然后我们相信真的有神,然后又以神的名义去斗争、去杀戮。我真希望那些宗教狂热者能够回到宗教的起点上来,保持一种心灵上的平静,互相尊重,世界和谐。从这个道理看,我们做企业的,实际上也在走一条造神的道路。40多年改革开放,有一批创业者,现在都是各个行业的大腕,变成了各个企业的神,乃至行业的神。既然是神,那就名垂千古,有着不败金身。昨天发了财,明天后天会发更大的财,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结局呢,终有一天神像坍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一定要心存禁忌,避免走到这个地步。

第三本书还是英国人写的,作者爱德华·卢斯,书名是《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中信出版社)。说实话,多年以来,我对印度的印象一是泰戈尔,二是拉兹。现在突然发现,我们有着一个如此庞大的邻居。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很真实又很不真实地向我们描述了当下的印度社会的种种情况。读后,我的看法是,我们的邻居和我们一样历史悠久,充满了希望和活力,在和我们同行。但是,也存在大量的麻烦和不确定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作为中国人,看完这本书后,有两个感受:一是感觉到强大的压力,也感受到了一种竞争的兴奋;二是感受到亚洲是有分量的。这分量首先来自亚洲文化积淀的深厚,其次源自亚洲的活力。

第四本书是美国人哈罗德·布鲁姆写的《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这本书属于炒冷饭的,因为20世纪80年代就在中国出版过。它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研究了诗人对诗人的影响。作者认为经典树立起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诗的历史形成乃是一代代诗人误读各自前驱的结果。这个理论很有意思。这本书的影响很大。虽然谈的是诗歌,但它的那种诗的误读理论所阐述的传统影响所引发的焦虑感,让我产生了对诗歌以外的联想。比如,我们对宏观调控,作为企业是不是误读、会不会误读,将会决定企业的生死。我们对于所谓传统的现代西方管理学著作思想存在不存在误读、过于神化?次贷危机的出现导致许多百年企业的灾难。我们不禁要问,那些被奉为圣经的西方管理学原则怎么显得毫无作用?我们将以什么样的管理思想来进行我们的公司治理?实际上,所有的西方管理学著作都回避或者说偷换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市场经济当中随财富而增长的人类的贪婪。法律、道德、制度都无法抑制这种人类的贪婪,拿股市来说,应该是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一定大发其财。这种贪婪性,导致了灾难。这是对财富的一种误读。所有人都以为政府必须确保自己挣钱,都以为赔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这是对市场的误读、对政府的误读。

至于诗人们,对诗歌文本的误读可能是有好处的。它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方向和创作突破。也许我这观点也算是一种误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