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政商学界热议“一江一河”文旅协同,助力上海入境游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戴媛媛
2024-01-20 09:4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随着文旅产业全面复苏,上海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的目标也在加速推进。作为亮眼的上海旅游品牌、海派文化大IP,“一江一河”如何助力上海提升入境游第一站能级?

1月16日,在澎湃下午茶2024开题会“‘一江一河’文旅协同开发与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的闭门研讨会上,来自政商学界的嘉宾从江河文旅、城市更新、数字技术等角度探讨文商旅体验的提升之道,为“一江一河”文旅协同开发与上海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言献策。 

闭门研讨会现场。   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擦亮“一江一河”文旅名片,需政策制定者与商业实践者共同努力

在上海众多的旅游产品中,“一江一河”有着怎样的定位?

“一江一河就是代表上海的城市名片和城市形象,这个当仁不让。”上海市住房与建设管理委黄浦江苏州河发展协调处处长赵炅表示,“一江一河”需要有准确、清楚的定位,先有舍我其谁的气度,再把这个名片擦得更亮。

如何擦亮名片?赵炅建议加深融合与分步进行。“旅游不是专项工作,看上去是把人引进来看看、吃吃、玩玩,背后隐藏的东西非常多,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商业基础设施,体育健康等都是旅游的一部分。”

赵炅表示,这不仅需要交通委、建设委等委办局之间的融合,也需要市区之间的融合、政企之间的融合。此外,“一江一河”空间广阔,现有资金无法在整个“一江一河”均匀铺开做全面提升,所以要抓住重点分步实施,遴选出每个区域的一两个重点,打造精品。

上海市住房与建设管理委黄浦江苏州河发展协调处处长 赵炅 

除了政府职能部门的统筹规划,文旅品质的提升也离不开实践者。上海豫园旅游商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俊杰分享了豫园的实践经验,“做文商旅要分客群,不同的客群需求不一样,外滩一直是上海的名片和特色,但对外国友人来讲,这是他们日常生活里的建筑,反而上海(本土)特色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旅游产品同质化是世界性问题,如何打造有特色的IP很重要。胡俊杰认为差异化的文旅体验需要重视文化元素。豫园提出的“东方生活美学”概念,便是基于对文化元素的挖掘。胡俊杰以豫园灯会举例,以前灯会仅限元宵节前后15天,而现在,灯会的形式被拓展,例如可应用于表现二十四节气等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将原本短暂的周期性的灯会常态化,打造出豫园灯会IP。

上海豫园旅游商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胡俊杰 

对于如何打造强有力的IP,百联资控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陆红花从综合体的打造上分享了百联的经验。陆红花认为,当下已进入第四消费时代,消费者不一定追求高大上的产品,差异化、有特色的产品才能长久地吸引消费者的时间。对综合体而言,旗舰项目或爆款点位的打造是重要抓手。另外,策展等大型活动项目也是吸引人流的营商之道,活动为消费者带来多空间、多场景的消费体验。陆红花如此总结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链条:“品牌要场景化,场景要体验化,体验要社交化”。

而作为外滩第二立面项目的改造方之一,百联资控注重从老建筑中挖掘中国的特色故事,“建筑本身就会讲话,更何况这些建筑里曾经发生过那么多的故事,我们去把它挖掘出来,再添上有烟火气的、时尚的、艺术的、商业的内容,整合起来就是一个个好故事。”陆红花说。

百联资控党支部书记、董事长 陆红花 

豫园集团与百联资控承接“一江一河”沿线腹地的项目,久事集团则致力于打造水岸联动体验。上海浦江游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久事苏州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尧从表示,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消费业态变化,当下游船游客已不满足于拍照观光,现在,浦江游览会引入餐饮、文化表演等其他船上项目,用类似邮轮的业态模式来进行消费升级。

同样地,苏州河游船也亟需提高游船以外的附加值。蔡尧发现,“与沿岸各区陆上文旅资源的对接有待进一步加强沟通和联系,各区相关主管部门需要有一些政策上的突破。”此外,蔡尧指出,“目前陆域与水域的建设规划之间还没完全同步。”例如,有些码头工程建设完毕,周边仍缺乏配套设置等。“这是‘一江一河’顶层设计的大课题,目前我们只是做了‘两岸空间打开’的第一步,还需要进一步为这个大空间连接更多的‘毛细血管’,输送更多的资源和内容。”蔡尧说。

上海浦江游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久事苏州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蔡尧

对此,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院长伍江总结:挖掘历史文化,增加文旅品牌的深度;完善服务设施,让游客感到方便和舒适;加强水岸联动,丰富游客的体验感和趣味性;打造特色区段,凸显“一江一河”的差异性;谋划旗舰活动扩大声量,让全世界惊喜。

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院长 伍江 

“一江一河”之畔城市更新,传承与创新都是命题

关注“一江一河”如何创造文旅体验,离不开讨论其沿岸所分布的大量城市更新项目,这些伴随着上海发展的沿岸建筑,不仅是历史文脉的传承,也正在催生出许多文化新空间。

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符湘林分享了城市更新中“软实力”的作用。他认为,软实力应该体现在决策、计划、实施、运营、保障等城市更新全链条中,而不是简单体现在设计、功能、艺术品、文脉传承方面。同时他指出,“文化运营不是简单搞几个活动,办几场比赛,做几个展览,真正的文化运营,是要把它变成让老百姓感觉到美好生活的空间”。符湘林建议,城市更新应“体现文化与规划的结合,建设与运营的结合”。

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符湘林 

上海苏河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韩益分享了近年来苏河湾的城市更新实践。城市更新融入产业升级,苏河湾选择把老建筑的活化利用与产业的能级提升结合起来。

苏州河静安段拥有总量50万平方米的历保文保建筑,通过新一轮城市更新,用产业升级焕新历史建筑,成为优质产业和企业的新载体,如百年石库门建筑群慎余里更新为可漫步的文化街区,天后宫成为时尚品牌新品发布地。而在把产业升级与城市品牌品质的提升结合方面,苏河湾涌现了万象天地等商业地标,UCCA、Fotografiska、苏富比文化空间等文化地标,并在苏河湾落地Invest Shanghai@suhewan,打造入境服务的招商引资地标。

上海苏河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韩益 

西岸的城市更新也有其自身模式特点。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可央表示,西岸城市更新始终遵循“规划引领、文化先导、生态优先、科创主导”的原则,显著的建设成效吸引了优质资源集聚,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首次落户中国,选址徐汇滨江;全国首个大模型的生态社区也落户西岸传媒港。此外,西岸还于2023年与蓬皮杜艺术中心续签第二个五年合作协议,与国际极限运动盛会FISE签订十年合作协议。

沉淀现有资源之外,西岸也面临文商旅融合的挑战。叶可央表示:“文商旅娱体在徐汇滨江是不分家的,把原来的资源串联起来,把现有资源变成旅游资源,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破题的。”具体而言,西岸将通过艺术展览目的地变成旅游目的地,将产业人群转变为区域消费主体,将原本短暂的赛事氛围周期拉长,完善基础设施等目标计划,提升西岸的文商旅体验度。

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叶可央

冰箱贴变数字纪念品,数字与文旅之间还要关注什么?

在数字时代,探索城市的文旅新体验,数字赋能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信息中心原副主任刘健指出,数据融合对于打造好的数字文化产品至关重要。欧盟最大人文数字化项目“时光机”项目(Europe Time Machine),融合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数据,体现了强大的数据融合能力。然而当下中国的文博单位资源分割严重,很少拿出来共享。为此,刘健建议,上海应建设文化资源开放共享的平台,形成各种创意设计产品的孵化器。

在拓展文物活化新路径方面,数字文化产品也存在问题。刘健表示:“套路差不多,基本都是用动画还原历史场景,缺少主题的提炼和设计审美,有好的技术,但是没有相对饱满的内核支撑。”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信息中心原副主任 刘健

相较于博物馆,美术馆的数字技术有着别样的运用。上海外滩美术馆策展人、策展主管徐天天认为,“在当代艺术生态里讲数字化,我们会更多地考虑艺术家如何面对数字时代的到来,如何拥抱,或如何批判,从不同方向思考数字化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艺术家思考更多的问题是“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的边界在哪里”。

对于数字技术如何赋能艺术,徐天天表示:“我们希望它能够自然生长,不是急于想要用数字技术引领当代艺术的发展,或引领现代生活发展。美术馆的主要功能还是吸引观众感受物理空间的经验和美。”

另外,受“建筑可阅读”的启发,徐天天认为数字技术在美术馆中的运用,也可以达到此效果。例如,香港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通过在现场放置艺术作品,用不一样的方式向观众讲述曾经发生的故事,重构地区的纺织文化历史。

上海外滩美术馆策展人、策展主管 徐天天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席涛则提出了对数字产品进行标准化建设的建议。他表示,数字艺术产品需要进行标准化建设,明确其法律界限与伦理道德规范。而对于数字时代的体验感受,席涛认为,体验重要的是真实性和情感,“进入后数字时代,社会媒体的沉浸式体验越来越重要,从数字孪生、数字元生到虚实共生”,数字化文创产品如何增强现实和情感计算的研究,也是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 席涛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执行董事刘颖认为,科技对文旅的赋能主要体现为“两条主线”:一条是新技术带来的文旅场景重构和模式创新;一条是新技术带来的文旅内容产业链的重塑。“作为肩负使命的上海文化产业基金,我们也在努力发现、筛选具有科技创新应用的文旅场景项目,以及代表未来数字化文旅消费新趋势的文旅企业,希望能用市场化的投资手段,推动上海文化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数字化的竞争力。”刘颖说。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执行董事 刘颖

对于澎湃新闻在“一江一河”文旅品牌建设中的作用,刘颖充满期待:澎湃新闻作为媒体所拥有的传播优势,可以内容为抓手,以创意为引领,进一步放大“一江一河”的品牌影响力,促进“一江一河”IP进一步走向国际化;也建议发挥澎湃新闻的平台化优势,汇聚各种文旅科技创新应用的“涓涓细流”,形成“百川入海,奔流澎湃”的磅礴之势,推动“一江一河”成为全国数字化文旅的创新场和新地标。

设计 白浪

 

    责任编辑:戴媛媛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