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场立春仪式,还原了消逝百年的习俗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24-02-05 09:3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2月4日,在徐汇区黄道婆纪念公园里,一场充满童趣的“立春游园会”为2024甲辰龙年春节拉开了序幕。写宜春帖、剪春燕、唱春词、打春、咬春、奉春茗、祝春辞……12组亲子家庭在民俗学家带领下举行了一场完整的“立春仪式”。

贴宜春

“这是近百年来上海第一次举行这样完整的立春仪式。”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田兆元教授表示,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对我国传统农耕社会意义非凡,自周代始就已经出现立春祭祀迎春的传统。如今在黄道婆公园复原这一习俗意义非凡。

咬春

 

写宜春、剪春燕

在黄道婆纪念馆的长桌上,小朋友与爸爸妈妈一同书写古老的“宜春”帖作为新春开笔之礼,寄寓着聪敏好学之意;同时又以剪春燕、挂春幡的仪式以示护生祈吉。

剪彩贴“宜春”字以“饰春”的习俗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曰: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贴“宜春”二字。

亲子家庭写宜春

“立春贴宜春,是非常古老的习俗。所谓宜春,是指旧时剪彩为燕,贴宜春二字,以示迎春,取适应春天之意,也是春天安好之意。剪彩为燕贴宜春是立春习俗的核心意象之一,是迎春祝福最吉祥的语段。”田兆元提及,立春历史悠久,写宜春的习俗也流传约2000年,但随着民国改历,这一习俗骤然消歇,令人感叹。

早在几年前,田兆元就呼吁恢复立春贴“宜春”的习俗,从一开始在学生圈内传播,到民俗学圈内同仁书写,再到将这一习俗带到海外……立春时节,“宜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生活之中。

剪春燕

剪好的燕子

“立春剪燕贴宜春,是中华审美文化、吉祥文化的传承。通过恢复重建立春的符号系统,带给中国人文化自信,构建美的祝福与美的生活,正是对中国二十四节气非遗传承保护的优秀践行方式。”田兆元说。

立春游园会中,有趣的“鞭春牛”游戏环节源自西周已兴的“土牛送寒气”的古仪,旨在劝勤劝耕。在传统耕织社会中,历来是自官方到民间最为重要的仪式。如今难觅耕牛,主办方将这一习俗修改以符合城市语境。以庭院里,孩子们围绕张贴有春牛的彩灯击打,五色糖果抛洒而下,热闹非凡。

鞭耕牛

在唱春环节,12名春童吟诵了“立春”主题的古诗词,并双手为父母奉上春茗,以示孝亲人伦之礼。在精心布置的春宴上,孩子们认识了五辛盘,品尝春饼“咬春”以达防春困、避疫病、强体魄、迎祥纳吉之效。

唱春

黄母首次进入立春仪式

今年立春时间为2月4日16:26,司仪迎春祝词带领众人唱和田兆元书写的《先棉祭春文》:“黄母道婆,天下衣裳。机杼札札,催生城邦。民族复兴,华夏重光。有迎燕翔,宜春宜昌……”在最具仪式感的时刻里,孩子们在纪念公园的棉田里播撒下了粒粒希望的种子,寓示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立春仪式通常有播种谷物的环节。在黄道婆纪念公园举办的这场立春仪式,播种的作物改成了棉籽,以纪念衣被天下的黄母。

播种棉籽

黄道婆对上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元朝时期,黄道婆从海南崖州带回当地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在乌泥泾(今徐汇区华泾镇)传授技艺。棉纺织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繁荣,松江府由此成立。民间有“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的说法。

田兆元将这段历史写入了《先棉祭春文》,在他看来,在上海举行的立春仪式上,纪念黄母是自然而然的。“传统上,立春祭祀青帝和句芒,青帝代表春天,句芒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东方之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我们把黄道婆放在其中,和两位神灵一起,共同作为春天的代表。黄道婆以芊芊素手织就春光,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发展,在上海这座城市,她当得起‘春天使者’的称号。”

田兆元写宜春

 

恢复立春仪式依旧有意义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在时序上正处于春节节日活动密集的时段,与整个春节仪式并轨互借,但又保留了独特的劝耕、劝勤、惜时、立志、祈福、禳灾等诸多功能,成为生命、更新与希望的象征。”此次立春游园会策划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理论与应用创新基地负责人方云博士认为,立春礼对于儿童来说,特别具有树立正确的时间观、生命观与劳动观念的核心价值观意义。

方云还表示,黄道婆纪念馆公园举办此次立春仪式具有特殊意义。作为一名杰出的女性科学家,民族交融的文化使者,非遗时代的大国工匠,黄道婆所表征的“先棉”精神,具有驱动时代进步的不竭动力。她所造就的璀璨棉纺织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上具有特殊的贡献,更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发挥出斐然的效用。

此次游园会由徐汇区华泾镇人民政府主办,由黄道婆纪念公园承办,由上海工艺美术学院非遗理论与应用基地、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传承与应用中心协办。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