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年味淡了?年轻人正在创造年味新文化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戴媛媛
2024-02-06 19:1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又至一年年关,新春的氛围或已占据城市各大商场与街道,成为冰冷冬季中亮眼的红火景观。但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再度引发讨论——“年轻人不爱过年”“年味变淡了”。

年轻人真的不爱过年吗?年味又真的变淡了吗?年味是什么味?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试从社会学角度寻找不同时代不同的年味,以及今年年味的新特点。

不同时代,不同年味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年味首先由物质享受构成。从衣食两方面来看,只有在春节,人们才能穿上平时穿不到的新衣服;也只有在春节,人们才能吃上平日里吃不到的丰盛大餐。过年,是人们在一年漫长的困顿之后,为数不多的“奢侈”时刻。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升,抱怨年味变淡的声音也开始出现。根据年长之人回忆,1980年代的苏南农村,手机电话仍未普及,即便在喧嚣鞭炮声中面对面拜年,也有人感叹“今年的年味不够浓”。

然而,很多抱怨年味变淡了的人都不曾经历过极端物质匮乏的年代,那他们为何会生出如此感慨?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调研发现,一些网友抱怨年味变淡是基于个人身份的转变,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怀旧情绪。例如一位网友说:“不是年味变淡了,只是享受年味的主角不再是我们,我们变成了年味的制造者。”当年轻人从无忧无虑的孩童,长成需要担当的大人,准备的操劳落在他们身上,过年不再是吃喝玩乐的单纯享受,而是包含了许多劳动。

身份的转变带来的还有人际交往的困惑。走亲访友是过年的传统习俗,年轻人不免要面对亲戚关于收入多少、有没有男女朋友、什么时候结婚生子的追问,这种价值观的碰撞也会影响年轻人对于过年的期待和享受。

传统仪式的变迁也是年味变淡的来源之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冲淡了传统的年节习俗,当春节仪式进入城市空间,就必然要接受城市规划和监管,感受最直接的便是烟花爆竹的禁燃禁放,例如上海的外环线以内区域、北京全域皆施行禁放政策。

此外,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影响了年轻人对于年味的感知。小家庭取代了大家庭,以传统大家庭为单位的春节活动越来越少,春节工作的加薪和春运的一票难求,也会使得一些家庭选择在迁入地过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迪认为:“随着家庭小型化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权利和感受,让仪式感越来越在小范围、乃至在个人生活中得以体现。相应的,过年的仪式感也渐渐从‘四世同堂的大家宴’转向‘祖孙三代的小团圆’。”

这个时代的年味,年轻了起来?

在“年味变淡了”的声音里,也混杂着“年轻人正在重塑春节文化”“年轻人争当过年主理人”的声音。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发现,在代际传承的更迭中,年味呈现了时代的新特点。

第一,当物质变得丰裕,年货也有了新清单和新消费趋势。首先,年货的流动性和融合性在变强。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年货消费观察》显示,南北方的特色菜实现跨域融合,全国各地不同风味的农特产品流向大城市餐桌、更多升级型产品涌入县域农村市场,年货流动的范围、频次、种类均超过往年。

其次,当年轻人开始做年夜饭,预制菜也进入了年夜饭餐桌。根据叮咚买菜等平台数据,在“年夜饭预制菜”预定专区,主打家乡味道的传统宴席“八大碗”系列上线仅半个月,销量轻松突破10万份。调查显示,超半数消费者在做年夜饭时会使用预制菜。对不少消费者来说,购买预制菜年夜饭是为了省力省心,只需要简单便捷的操作,就能完成一大桌硬菜。

第二,当传统仪式感缺席,年轻人既制造新的仪式感,也复兴传统习俗。近日,“美甲约不上”成为热搜话题,美甲、美睫、美发成为女生过年的新三件套。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认为,“过年三件套”的热潮带动了春节消费的发展,为活跃市场注入了新动力。美甲、美发、美睫等产业在春节期间迎来旺季,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   

城市在施行烟花炮竹禁燃禁放政策的同时,也在复兴传统习俗。据报道,龙年春节北京将迎近万场春节文化娱乐消费活动,地坛、八大处等传统庙会全面恢复;颐和园、玉渊潭等传统花会游园活动丰富多彩;各大花卉市场、花店推出家庭园艺嘉年华,2000万盆年宵花卉上市。

除了传统习俗的复兴,文创产品加入了年货的队列之中。例如,北京发布龙年文创礼物“龙墩墩”,成为年货顶流。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卫东介绍,目前“龙墩墩”总体销售态势火爆,盲盒类产品已经供不应求,生产商正在加紧生产,为春节市场供给提供充足保障。

无论是年轻人对年味变淡了的抱怨,还是年轻人对春节文化的重塑,背后折射的是青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2024年上海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围绕传统文化这一议题,发出与青年息息相关的声音,期待实现传统文化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年味变淡的感受背后是传统习俗的变迁,但变迁不一定是坏事,时代的巨变之下,年轻人正在创造新的文化。

“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作家冯骥才如是说。

    责任编辑:吴英燕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