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龙年迎新春·孟津过大年”之《过年村里唱大戏》《乡村的狂欢节》《蒸灯盏》《正月十五赶会去》

2024-02-21 17: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洛阳市孟津区

“龙年迎新春·孟津过大年”

主题作品征集活动

火热进行中……

HAPPY NEW YEAR 2024

“龙年迎新春·孟津过大年”主题作品征集活动

火热进行中!

(扫码查看活动详情和参与方式)

用笔尖记录年味儿

用镜头定格幸福

分享你眼中的“年味儿”故事

与我们一起欢欢喜喜过大年!

快来参与吧!

今天

我们推出第十四期作品展播

快来看看吧!

“龙年迎新春·孟津过大年”

作品展播

过年村里唱大戏

李凯斌

每到过年,我们村子里总要唱大戏。所谓大戏,其实就是村里人自己组织演唱的,算不上什么大戏。不过,村子里过年就是从那台戏开始的。

每年过了“祭灶”村里就要搭戏台。戏台搭在打麦场上,由几根粗壮的木檩条支撑,用各色绸布装扮,吊上两只大灯泡照明,也气派得很哩!开始搭戏台,村子里就热闹起来,运送物料的,现场架台子、装舞台的,人来人往,过喜事儿一般。

等到排戏的锣鼓一响,村子里的气氛便更加热烈起来。排戏在村委大院进行,为了排除干扰,大门紧锁,不许进入观看。小孩们围着大院乱转,透过各种空隙向里张望,探听排戏的信息。就是大人们也在打听今年演啥戏,请不请名角?

名角一般是不请的,演出的有《卷席筒》《二进宫》等老戏,这几年也有新编的现代戏。大戏从正月初一开始,每天下午一场。这时候不光是村里人来看戏,也吸引了周边村群众,许多家还来了亲戚。大家自带凳子坐到戏台下,相互招呼着,欢声笑语。

许多商贩也看到了商机,有卖吃食的,苹果、香蕉、橘子、花生、大枣、糖葫芦、棉花糖,应有尽有。有吹糖人的,用糖稀吹出来的人物花鸟栩栩如生。有卖玩具的,“风轱辘”迎风旋转,吸引着孩子们;还有那“琉璃嘎嘣”,吹着吹着“嘭”地一声炸裂,惹来一阵笑声……

戏开演了,因为演员都是本村的“土八路”,唱得实在不咋地,还老出差错。有一次演抗日戏,抓了汉奸王老四,“大队长”应该对“班长”喊“押回去处理”,他却喊成了“押下去枪毙”,演班长的一听愣住了,接不上戏呀!演王老四的一脸蒙圈,怎么就要枪毙呀!台下人知道错了,便乘机起哄,吆喝着“枪毙!枪毙!”好在“班长”机灵,临时编词说:“大队长,现在不能枪毙,要交给抗日政府处理!“大队长”这才醒悟过来,赶紧说:“对,押下去处理!”总算救了场。

有的演员还记不住台词,就安排人趴在台上的桌子下边提戏词。有一次应该是“苍天啊苍天!”提戏词的人懒省事,就提示说“两个苍天”,结果那位笨得要死的演员竟然也说“两个苍天啊!”台下人笑得前仰后合。

这些差错往往会成为村里的“笑话”“典故”,被人们戏谑。不过村里人并不在乎这些,大家就是图个热闹,过年在一块儿哄一哄,这才觉得有滋味!所以过年唱大戏,渐渐成了村里的传统节目。

HAPPY NEW YEAR

乡村的狂欢节

陈建东

若问一年里哪个节日最热闹?既不是大年的初一,也不是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而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老洛阳人把正月十五称作十娃(音娃,意思是十五),十娃前后有三天,乡村热闹空前,唱大戏、放烟花、挂灯笼、耍社火、你方演罢他登场,令人目不暇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跟着哥哥去朝阳公社的镇上观看十五民间社火表演,刚上路,就遇见同行的许多人,个个脸上洋溢着笑,人人步履匆匆。离镇上还有二里来路,就听见咚咚的炮声,锵锵齐锵锵的锣鼓声,我们加快了行走的步伐,我几乎是小跑着的。

来到镇上的一条东西大街,街道两旁,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观看的人群,个子矮的使着劲往前面挤,有些中年人的肩上坐着小孩子,有的大人的脖子上骑着小孩子。表演的队伍里有人“咚咚”地放了几阵三眼铳,炸雷般的响声吓得人群纷纷往后退。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踩高跷的表演队伍走过来了,他们穿着红红绿绿的衣服,像个巨人,走走退退,又假装要倒下去,惊得人们发出“啊呀”的声音。接着划旱船、骑毛驴的队伍翩翩走来,他们个个浓抹重彩,步履轻盈,忽而小毛驴还尥起蹶子来,吓得人们不敢近前,仰着身子纷纷往后退。排鼓社走来了,四面簸箩大的鼓摆放在路的中间,四个壮汉上下翻飞挥舞着鼓槌,鼓声震天,近二十面锣挂在拇指粗细的棍子钩上,手持锣槌的青年看着指挥者的手势,跟着鼓点有节奏地用力地敲击,四个拿镲的老者锵锵锵地拍击着,那场面使观众们热血沸腾。

说起我们村子的闹元宵,比起朝阳镇上的民间社火表演自然逊色许多。听老人们说,村里过去有过排鼓社、戏班子,六十年代中下叶被一些人当四旧砸掉焚烧了,甚为可惜。打我记事起,每当过十娃时,清早我总要喝母亲做的茶糊涂,(类似油茶)把白面用柴火炒香晾凉。做茶糊涂时,凉水添锅,待水开后,先把扁垛块、花生仁放锅,几分钟后,再用炒面和锅,待茶糊涂熟时,撒一把熟芝麻,老远都能闻到一股浓浓的香味,舀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茶糊涂,就着清香酥脆的芝麻叶焦片,真得劲!

傍晚时分,小伙伴们匆匆喝完汤,便急不可待地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从各家走出,有花篮灯、西瓜灯、金鱼灯、莲花灯,最引人注目的是昌中民家的孙悟空灯,手舞足蹈的,煞是好看。姊妹多的前呼后拥,姊妹少的说说笑笑向最早出来的涌去。村北的会齐了向村南走,村南的聚齐了向北行,边走边喊:“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烘!不知谁的灯笼起火了,顿时火光照亮黑暗的夜空,哭声、笑声、埋怨声、劝慰声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

白天,最热闹的地方当属村南一队场的那架秋千了。秋千高有六米,一根四米来长碗口粗细的圆木,一头固定在场房屋东墙上的通风口上,一头栓在一棵老榆树上,圆木中间套着铁环,两边的游绳是从辘轳上临时解下的,足以保证登秋千人的安全了。那时候一队、二队合起来有二百多口人,除了那些老弱病残孕,还有一些中青年喜欢打牌挤三家的以外,来登秋千的不下百十人,有母亲带着孩子来的,有两口子结伴而行的,有兄弟姊妹厮跟着的,三三两两,说说笑笑如同赶庙会一般。由于人多,大家不得不排队等候,于是形成了一条长龙。

你瞧,陈廉家的两个娃子的胆子真大,兄弟俩合伙登秋,脸对脸,胸贴胸,四脚交叉踏在木板上,旁人用力推一下,兄弟俩便开始轮换登秋千,双腿一蜷一伸,越登越高,快与秋千的横杆平行了,好似腾云驾雾,呼呼生风,让旁观者为他俩捏了一把汗,而他们跟没事人一样!等秋千停下来,大家都为他们鼓起掌来。

我是跟着母亲去的,看到那些登秋千的,既羡慕又害怕,等轮到我们上秋千时,我有些惶恐不安,母亲说,甭怕,你抓紧我的衣裳,一点儿事都没有,这才上了秋千。旁边招呼的人推了几下,秋千开始忽上忽下,我感到晕糊糊的,赶紧闭上眼睛,叫喊着要下去,后面的等着上呢!

咳!那年月,登秋千居然也让那么多人满足啊!

HAPPY NEW YEAR

蒸灯盏

田战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生活贫瘠。细粮很少,只能用红薯面、玉米面和野菜充饥。现在生活好了,父亲和母亲却走了,每到正月十五,就想起母亲她们蒸灯盏的往事。

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忙起来。烙祭灶饼,扫房子,砍柏枝,给小孩子剃头,贴对子……过了俗称“破五”的正月初五,过年的气氛才变得淡薄。

转眼间,田野里,丘陵上的野草,经过霜雪雨露的滋润,慢慢苏醒过来,开始露出绿色的萌芽,在春风里摇头晃脑,正月十五就到了。

在老家的农村,正月十五是大节气。从冬到春,一个社员只能分到几十斤麦子,一百多斤玉米,红薯片。过了春节,母亲看看小麦磨的白面只盖住瓦罐底儿,玉米面,红薯面也不多。到了正月十五,怎么祭祀皇天厚土,就成了母亲她们心中的大事。

正月十五这天早晨,我们一群小孩子,跟着大人去街上赶会,看踩高跷,耍狮子。留在家里的孩子们,也去河滩折一枝泛绿的柳条,抽出木芯,做成“柳笛”,呜呜哇哇地吹着,拿纸糊的风筝,在村边的麦苗地里牵着细绳,看着风筝在天空摇曳,也有的打弹子,抬着腿斗鸡,女孩子们“踢毛毽”,“当籽”,一派喜庆景象。

母亲她们没有功夫赶会,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在土窑的灶屋里忙活,准备敬神的食品。打开瓦罐,看看白面太少,就在玉米面,红薯面上打主意。

太阳出来了。母亲给院里的锅台上坐一只铁锅,锅里倒水烧开,倒进磨好的红薯面煮熟,放在案板上晾一会儿,等到不太烫手,揉成红薯面馍,放在铁锅的铁笼上蒸熟,放在筛子里的一边,给孩子们当饭吃。

把红薯面馍合上笼,母亲就开始蒸灯盏,把玉米面倒在面盆里,用烧开的水烫面,晾一会儿,揉成一个个高二十公分、直径五六公分的圆柱体,给一头的顶上,捏一个圆形的深窝,有的底部还接一个圆盘,放在铁笼上蒸熟,放在筛子的另一边晾凉,准备晚上点灯盏。

红薯馍和灯盏都蒸好了,母亲倒出瓦罐里边不多的白面,把干透的面扎头切碎,用温水泡开和面,放在煤火台上发面。过了晌午,看看面团呈马蜂窝状,扒在案板上,放点食用碱揉面,蒸几个白馍,等到晚上供香祖先用。

这一天从早到晚,家家户户冒着烟,小小的村庄里,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

天,慢慢地黑了,夜空里星星闪烁,月亮也升起来了,就到了点灯盏的时刻。

这时候,母亲在煤油灯下,取一根纺线用的棉花节搓灯捻,放进灯盏顶部的圆窝里,倒上一些炒菜的油点燃,和几个白馍一起,恭恭敬敬地摆在祖宗牌位前,跪下磕头,摆放在财神爷、土地爷、老灶爷的神像下。一个个灯盏,就照亮了一座座小院。

在若明若暗的夜空下,孩子们聚在一起放鞭炮,提着红纸糊的土灯笼,在村里的邻居家,小路上转悠,给古老的小村庄带来一片光明,喜庆的气氛。

孩子们疯累了,玩够了,才想起回家吃饭。晚饭是母亲做的“油茶”,用炒熟的玉米面拌汤,放点粉条、芝麻,俗称“茶糊涂”。老人们说:喝了茶糊涂,在“年下”吃好的,穿好的,陷入“糊涂”的人才会清醒,安排一年的活计。

第二天早晨,母亲把圆窝烧黑的灯盏收起来,和红薯面馍、玉米面馍放在一起。几个白面馍舍不得吃,藏在盛粮食的陶土缸里,到正月底干裂得呲着嘴,才拿出来,掰开分给我们,一人一份解馋……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社员们的生计,就在这“年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开始了。

其实,人生更像灯盏,难免被人捏一下,烫一下,咬一下。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站直身子,燃烧自己,照亮前行的路程。如果没有磨难的经历,硬装成熟,总有趴下的时候。

做人,也要像灯盏,粗中带细,冷中带热,酷中带暖,处事谦稳!

HAPPY NEW Y

正月十五赶会去

田战通

春节过去,就是十五。禁不住想起小时候来县城赶会的情景。

正月十五早晨,赶会的邻居们掂着兜,㧟着篮,从老家出发,过去瀍阳,保障村南边被称作“茶铺”的小砖窑,就到了县城西北角,长华村唯一的老街。

那时候这条老街从西往东,南边依次是医药公司零售部、废品收购部、供销社的食堂、照相馆、洗澡堂。北边是长华公社、卫生院、派出所、卖糖果点心的副食品公司门市部。

赶会的邻居们来到老街,忍耐不住孩子们的纠缠,掏出五分钱,买一个竹“幂幂”,或者红气球,一毛钱买个“琉璃咯嘣”,两毛钱买一个陶“口哨”,三毛钱买一个“皮老虎”,孩子们一边走,一边兴高采烈地捏着“皮老虎”,吹着竹“幂幂”,陶“口哨”,发出唧唧哇哇的欢叫声。吹“琉璃咯嘣”要用腮帮子“咕嘟”,用力稍大一些,“嘭”的一声“琉璃咯嘣”就吹打了,大人们不再给买,孩子们哭丧着脸,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往东走。

老街东头,老一高对面的“转角楼”,是县城唯一的二层楼。

转角楼东边,一大片空地中间,有一个露天的舞台,县里开大会,审判犯人,都是在这个舞台上。舞台北面,住着几户农民,东北角,是服装厂、新华书店。舞台南边,是副食品公司卖猪肉的门市部,门市部东边,有一个露天的电影院。

露天舞台南边,有耍踩高跷,竹马,扭秧歌,跑旱船,桡阁,抬阁,大头和尚,老汉推车,张公背张婆。最热闹的地方,是舞台的西边,随着一阵阵震耳欲聋的锣鼓镲,表演的“二鬼扳跌”,耍狮子,走钢丝——

在拥挤的人群注视下,一个表演者背着木架制做的木偶,四周用布围着,表演者双手扶地,手脚并用操纵木偶人翻滚,腾挪打斗,同时模仿两个人的声音,此起彼伏。这真是:摔跤翻滚格斗急,你抓我双肩,我搂你双臂,你用腿来踹,我用脚来踢,左盘右旋眼迷离,难解难分真顽皮,落幕时刻露真容,原来手脚自相欺,传统文化千百年,民间艺术一场戏。

耍狮子,走钢丝的表演开始了。四根木桩,搭起一个十几米高的架子,架子南边和北边用粗绳子拉着预防歪倒,东边和西边是拉成斜坡的钢丝绳,耍狮子的小伙子两个人一组,披着一具狮子皮道具,在转角楼东边的空地上蹦着跳着,翻跟斗,在高架的木桌上翻滚,跳跃。时候不大,两个身穿戏剧服装的小伙子,脚穿软布鞋,两只手平端一根长竹竿,分别走上东西两边的钢丝绳,小心翼翼,一步一晃,慢慢往高处走,围观的人群伸着脑袋,看着摇摇欲坠的两个表演者……

走钢丝的小伙子表演完了。四个小伙子两人一组,披着两只狮子皮,分别从东西两边,踩着斜拉的钢丝绳,一步一摇往高处挪动,拥挤围观的男女老少都仰着脸,看着钢丝绳上的表演,两只狮子走到了钢丝绳的最高处,在四方形的木架子上表演,腾挪,翻滚,跳跃,直到蹦跳累了,才从钢丝绳上下来。

走钢丝的高木架西边,竖立着两根十几米高的木桩“上刀山”,木桩上每隔四五十公分,横着固定一把铡草用的铁铡刀,铡刀的刀刃向上。一个穿着戏剧服装,没穿鞋子,光着脚板的男人,两只手扒着上面铡刀,两只脚轮换试探着,一步一步踩着下面铡刀的刀刃,慢慢往“刀山”的顶端攀爬。

“上刀山”旁边,在表演“下火海”:地上铺着一溜三尺宽、十几米长的“火海”,黑红色的炭火冒着青烟,炙烤着站在附近围观的人群。一个穿着古朴农民打扮的中年男人,赤着两只脚,把裤腿和袄袖挽了起来蹦跳着,跃跃欲试。在众人的欢呼声中,男人赤脚踩上“火海”,像古代侠客腾云驾雾的轻功一样,一步一步地跳跃着,脚下冒着一团团黑烟,十分轻松地飘移到了“火海”的北头,引起一阵又一阵的喝彩……

天黑时,赶会的人们拉扯着孩子回到家,一边吃饭,一边向家里人汇报赶会的见闻,一家人沉浸在少有的喜悦中!

HAPPY NEW Y

征集活动仍在进行中

有奖征集

机会多多

请爱拍摄、爱写作的朋友们

快快参与吧!

原标题:《“龙年迎新春·孟津过大年”之《过年村里唱大戏》《乡村的狂欢节》《蒸灯盏》《正月十五赶会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