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神奇动物2》的作者罗琳和导演叶兹都没长进

戴桃疆
2018-11-18 10:29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的结尾尽管令人感到困惑,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巨大的、有争议性的困惑足够支持一部分人在这个系列第三部上映的第一时间走进电影院里寻找答案。这就是当代粉丝电影的最大特点:电影叙事实在不怎么样,但如果你像电影的男主角抖嗅嗅一样抖一抖电影,就会发现里面全是各种梗。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为“神奇动物系列”的第二部,它没有龙,只有马形水怪,不灵但梗多,足够全世界各路粉丝顺藤摸瓜按梗产粮吃上一年半载的。

传统的电影叙事结构大致包括四个部分:首先要求情节发展有逻辑性;其次在电影的结尾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结局;再次要求人物始终是故事叙事的重心;第四要求叙事风格尽量客观。当代粉丝电影大多一点都不符合,《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大概只勉强做到了“叙事风格尽量客观”,换言之它的情节发展是非逻辑性的,虽然有主角但这个故事真正的重点也不是他——“哈利·波特”系列演到第四部的时候叙事已经破碎不堪,但核心人物及其成长依然能够支撑这个系列向前走下去;而“神奇动物”系列中的纽特一出场就是一个被定型的角色,除了和莉塔缓慢展开的感情线,观众看不到太多人物与事件碰撞之后发生的变化。执拗的纽特更像是一颗棋子追着邓布利多给出的各种任务满世界跑,让人担忧“神奇动物”系列最后会沦落成梁朝伟主演的那个世界知名城市“攻略”系列。以及,最重要的问题,这部电影没有结局。

《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的结尾更像是某个电视剧的第二集,承上启下,重点是“启下”。如果格林德沃告知克雷登斯真实身份的段落作为片尾彩蛋出现,这部电影反而有一个结局:格林德沃将集结了自己的支持者并将自己的观点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的巫师当中去,魔法世界和麻瓜世界同时陷入了大战的隐患。可这部电影没有安排彩蛋,结尾就变成了现在这样让熟悉“哈利·波特”世界观的影迷书迷一番推敲仍然寻找不到任何答案,与此同时听上去还有可能是一个谎言——整部电影中格林德沃说出的又一个谎言。

不过,一旦这部电影用克雷登斯的身世作为彩蛋,那么“神奇动物”系列即将和重启后的星球大战系列、漫威宇宙电影一样成为形式完整的粉丝电影。虽然没有设置彩蛋,《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事实上也这样做了,参与电影创作的罗琳本人不惜调整时间线让一些“哈利·波特”系列影迷熟悉的角色出现在电影中,提供大量没有明确指向但可供文本盗猎进行粉丝创作的台词,从预告片到正片,这部电影都摆明了自己服务粉丝的宗旨。

嗅嗅成了本片推进剧情发展的“神奇动物”

“神奇动物”系列太过急于补完魔法世界的世界观了。第一部抛出“神奇动物”的概念之后,第二部中尽管也有新的魔法动物出现,但它们更多是功能性的,一些是为了推进剧情,比如第一部中颇受欢迎的嗅嗅;另一些则是为了展示电影特效,制造奇观,除了电影中程中程参与两场追逐戏的驺吾,电影开场越狱时的夜骐和纽特治疗的马形水怪都是哈利·波特系列中已经出现过的动物,电影除了让他们炫技式的展示特效之外,没有做更多的介绍。

除了在介绍神奇动物方面草草了事,电影为了完善人物关系也在叙事上做出了自杀式的牺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主角们以及卡玛家族、斯特兰奇家族存疑后裔们在拉雪兹神父公墓的身世叙述。这追本溯源的古典腔调大概只有在中国人年夜饭桌祖辈醉酒之后以及莎士比亚戏剧人物交代彼此关系时才能听到,这个段落和电影叙事的节奏格格不入,最大的作用是为最后那个令人疑惑的结尾再放上几颗烟雾弹。

尽管《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竭心尽力地谄媚粉丝,对于许多“哈利·波特”粉丝而言这部仍然让人感到失望。从这部电影中观众甚至不难看出罗琳本人的转变。书写“哈利·波特”故事时因为出身和性别在英国阶级划分严格的社会中备感压抑的罗琳如今已经功成名就,“哈利·波特”完结后迫切想要转型,数次更换笔名又忍不住透露那些政治题材、侦探故事男性化的名字不过是她的“马甲”,但没有一部能帮她摆脱童书作家的身份。最后她又回到了魔法世界里,然而最初的创作动力和蓄积的书写欲望已经消磨殆尽。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观众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性别和以血统论划分阶级的态度和观点,在“神奇动物”系列中议题是失焦的。它似乎想要通过影射甚至在平行时空中建构一个类似的模型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问题,但问题仍然停留在血统上。血统在“哈利·波特”故事中是阶级的象征,在“神奇动物”中代指的是种族,只是格林德沃的巴黎公墓路演除了花言巧语,没有给出任何说服观众的依据。

同样缺乏说服力的还有被作者出柜的邓布利多。2007年这个重要角色就被作者盖章是同性恋,然而“哈利·波特系列”七部没有一星半点与邓布利多性取向相关的叙述,到了“神奇动物”这股彩虹之力又突然成了粉丝最关心的问题,感情线扑朔迷离,只安排一个德国人在法国用英语演讲,让那星空看得见,让那火焰看得见,谁也擦不掉他们许下的诺言。

作者罗琳和导演叶兹大概算准了观众不会因为电影本身的问题而放弃走进电影院,作者和导演都没有成长,所以觉得哈利·波特的读者们也没有成长,仍然需要不断把哈利·波特中的蛛丝马迹牵扯其中才能赢得观众,完全没有试图在既有魔法世界世界观的基础上展开一个新的、更成熟的故事,电影的服装和特效部分做得更加细致华丽了,但魔法世界却不再如原来那般让人着魔。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