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数说|金马奖55年里的两岸影人

2018-11-19 13: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1月17日晚,第55届中国台湾金马奖落下帷幕。

55岁的金马奖,之所以能逐渐确立“华语电影第一奖”的地位,就在于它不仅是面向所有华人面孔、华人语言的影展,更在于它秉持艺术至上的原则,并努力为两岸文化交流搭桥的价值取向。

创始初期,金马奖的评选对象为台湾电影以及香港电影,90年代开始,金马奖逐渐对大陆电影开放。

金马奖的第一个十年里,虽然仍是以台湾电影为主,但抵挡不住香港电影的锋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拿到第二届最佳影片的黄梅戏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香港邵氏电影出品),据报道,“这部电影在当年的台北卖出了70多万张票,而整个台北也不过100万人”。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几乎同时在台湾和香港两地掀起了新电影运动,风格不同却因作品的合作、演员的流动相互影响。

扎根本土文化的侯孝贤与海外留学归来的杨德昌一起成为台湾电影新浪潮的领军人物,他们用写实的手法冷静地反映台湾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凭借港台两地合作制片的《悲情城市》,侯孝贤荣获第26届金马奖最佳导演,此影片香港演员梁朝伟亦有参演。

与同时期“冷”的台湾电影相比,香港电影是“热”的,徐克快意江湖里的美人和酒,成龙功夫喜剧中的速度与激情,吴宇森的暴力与白鸽,王家卫的爱恨情仇……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界群英荟萃、灿若星河。张艾嘉、林青霞、张震等台湾艺人都先后到香港发展。

 
20年代初,香港电影《无间道》把金马奖重要奖项拿了个遍,但是依然挽回不了香港电影整体的衰落,一步步退出金马奖的角逐。2001年,刘德华凭借《桃姐》获得金马影帝时曾说,“在台湾,(我)也看到你们在这十几年里最低迷的时候,你们怎么样撑过去,现在是我们香港电影最低迷的时候,我也希望我们这群人能撑过去”。

金马奖的舞台不只交流拿奖后的喜悦,还有电影人彼此间的激励、促进。这里还是个传承的舞台。

1996年首登金马奖便收获颇丰的中国新生代导演姜文,同时也是演员姜文,他在80年代主演了谢晋(我国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执导的《芙蓉镇》,一部享誉国内外的影片。今年上海电影节上,姜文回忆起故去的谢晋导演时说,和谢晋的合作,不仅让自己在电影行业迅速的站稳了脚跟,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前辈们对艺术那种心无旁骛的执着劲。

2015年,冯小刚凭借管虎(我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导演的《老炮儿》收获金马奖影帝;一年后,自己带着《我不是潘金莲》捧回最佳导演奖;在《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片子里有个主角叫大鹏,昨天,导演大鹏凭借自编自导的短片《吉祥》拿了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短片。

55岁的金马奖,仍在路上。

设计:赵鹿鸣

文稿:李易、赵鹿鸣

本文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名、“照路明”以及“发自澎湃新闻湃客频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