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生命的私人领域 | 石内都《scars》

2018-11-27 18: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伤痕在一般情况下不为他人所见,也不会故意展现在人前,甚至带有一种“输了”的意向,人们会花费心思故意不让他人看见,石内都近作「scars」带领观者追踪走进一个私人的领域。揭开伤痕与生命的本质。

石内都1947年出生在日本群马县,六岁时,随家人移居横须贺(著有「绝唱•横须贺物语」),然而她从未将之视作故乡。在这片受美军管辖、而空气中满斥暴力与性的土地上,她自小见证了的残酷片段,逐渐形成一种肉眼不可见的疤痕。多年后因为摄影的契机,石内都再次以她特殊的视角注视着自己、他人的“伤痕”与精神轨迹。
面对眼前的这些全身、臀部、腰际、手腕的大特写…让观者变成了侦探,我们将要从这些细枝末节来推断模特的职业和经历。伤痕作为人最为私密、最想掩盖的痛处,采访中人们不禁会向石内都抛出问题“您在拍摄的时候没有感到痛苦吗?”,石内都近乎淡漠的回答:“从没有感到过痛苦,在我的眼里,那些都是美丽的。”

“人都希望永葆无瑕,但总会不得不背负着有形或无形的伤痕活着”。人们想或不想都将背负着这些伤痕继续走下去,拍摄伤痕对于石内来说是一个思考「人生命题」的反覆提问。

 
 
石内一直钟情于黑白影像的拍摄。「scars」作为石内近期的作品,不同于她早期呈现的失焦、晃动、粗粒子的风格,然而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这些照片赤裸裸地揭示出内含屈辱、隐忍的复杂情感,却仍然毫不动摇。作为日本战后一代的摄影师,石内都别于当时由男性主导的摄影视角(代表人物:森山大道、荒木经惟等),以女性内敛优雅的特质,聚焦在肉眼看不到的空气、气味和时间。观看石内都的照片,有时会产生非常强烈、甚至不适的生理反应,只因那些拍摄皮肤表面的画面,却将视线真实地穿透了生命本质。
石内都典型粗粒子代表作「From YOKOSUGA」

「1•9•4•7」系列作品以来,石内都更加注重在共有、缝隙、身体、伤痕、记忆、历史等的面对与议题的梳理。她在后记中提到:“感谢这么多的人们从一个“输了”的位置勇敢的站立在相机的前面,同时「scars」也试图解决我在「1•9•4•7」中提出的部分问题,其中的答案也变得逐渐清晰,这本书也带领我走向了一个新的方向。”,“伤痕同他们一起成长,与他们共生。过去的时间一种肉眼可见的方式,将人们的记忆,想法,历史凝缩在这名为“伤痕”的存在里。”

石内都代表作「Innocence」
 
 
石内都代表作「1•9•4•7」
石内都代表作「1906」
—石内都「SCARS 伤痕」 —

出版:苍穹舍,2005年

 规格:281mmx232mm,120页,精装,签名版

语言:英语、日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