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越种树土地越“秃”?关于森林的4个反常识真相

2024-03-21 06: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保护和修复森林,是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但森林保护,远比种下一棵树复杂——森林覆盖率变高,不等于环境变好。

在世界森林日,让我们跟随这几个问题,共同寻找森林保护的答案。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实际植树造林中,人们可能出于对快速恢复森林面积的需求,而偏好种植单一树种的人工林。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全球大约45%的人工林是人工种植林,即集约经营的森林,主要由一种或两种树龄相当的树种组成。”

巴西亚马孙雨林里的一只狨。© Valdemir Cunha / 绿色和平

简单的林分结构,意味着它们无法形成完整而富有活力的生态系统。随之带来的问题可能有:与森林互相依存的动植物、昆虫、真菌和微生物缺乏,土壤健康度低,地表植被覆盖不足,水土流失率较高,环境较为干燥,易形成火灾。同时,由于这类人工林物种组成单一,在面对病虫害等自然干扰时,缺乏缓冲和韧性,更易遭受大面积破坏。

地球上的每一种生态系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忽视当地的客观自然条件,对原生环境进行改造,不仅不能让生态系统发挥原本的功能,甚至可能带来新的破坏。

森林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涵养水源。森林高大的冠层可以降低近地面的风速,截留雨水,从而减小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另外,枯枝落叶在地面上形成的腐殖层,具有吸水、延缓径流、削弱洪峰的功能。从这些角度来说,植树造林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

但是,植树造林也会增加地表的蒸散发。森林虽然将水“保持”住了,但这些水渗入土壤中后,会被植物根系吸收,通过蒸腾作用返回到大气中。森林蒸腾所消耗的水分远远高于草地和农田。所以,在不适合的地方种植人工林,就像是给土地安装了一台“水泵”,源源不断地抽取土壤中的水分。

举个例子,虽然湿地只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6%左右,但40%的动植物物种在此生活或繁殖,很多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如果盲目把湿地转换为林地,反而会破坏湿地的生态功能,让诸多物种失去栖息地。

森林的生长和恢复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对缓解气候危机有重要作用。但是森林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药。 

在人类排放的海量温室气体面前,森林具有固碳的能力和潜力,但是它对碳的储存并不具有永久性,且容易受到灾害和开发利用的影响,再次形成碳源。一场森林大火、干旱或者虫害,都可能导致碳重新被释放出来。

印尼西加里曼丹,工作中的森林防火志愿者。© Kiky / 绿色和平

其次,树木吸收和固定碳不是一蹴而就的。树木的长成需要时间,并不能立即达到预期的固碳效果,很难用“种一棵树等于减少多少碳排放”的简单公式来换算。在积极进行森林修复的同时,调整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否则,“修复森林”可能成为某些责任方逃避减排责任的借口。

看森林健康与否,生物多样性很重要。

健康的森林是分层的,一般包含乔木、灌木、草本和苔藓地衣等层次。这些层次结构让森林具备完善的生态系统功能。

媒体人刘敏在走访多地的森林修复机构后,写下《“植树造林”可以拯救气候危机吗?》一文。 她指出,只在荒地上大批量种植单一树种,会形成绿色荒漠——比如海南大片的桉树林、西双版纳的橡胶树林等,因为在被人工大面积连片种下的林子,树木的年龄和高矮一致,长出密集单一的树冠层,树下往往寸草不生,没有灌木层和草本层,也不适宜动物和鸟类生活。

云南西双版纳,山腰上的橡胶林(画面左下方)© Yang Keren / 绿色和平

她写道,更好的选择,是采用本土物种即原生树种修复森林。如果它们能成功存活下来,长成一片与原始环境相似的森林,本地的野生动物、鸟类、昆虫也将重新回归,从而恢复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