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浅谈帽筒出现的背景

2024-04-01 11: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清嘉庆 黄地粉彩云龙帽筒
故宫博物院藏

帽筒为清中晚期至民国的重要品类,为放置官帽承具。根据清宫目前所见清宫档案在道光时期就已有“帽筒”之名,但实物所见在嘉庆时期就已经出现帽筒。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一件嘉庆时期的帽筒,开启后世一百余年的帽筒形制。

清雍正 铜胎画珐琅花蝶纹轩辕镜冠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帽架
观复博物馆藏

帽筒出现之前所使用者为帽架,亦可称冠架。目前所见冠架多集中于清朝雍正与乾隆两朝,尤其乾隆朝帽架品种与形制甚为丰富多样。但在康熙年间的清宫档案中也有多处记载帽架,然而实物凤毛麟角。

清光绪 青色缎平金辫绣如意双喜纹帽头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 点翠嵌珠后妃朝冠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 白色素罗红缨凉帽
故宫博物院藏

帽架和帽筒出现的背景当和清朝特殊的帽饰有关。清代早期就有花翎赏赐,但只是一种荣誉且并未形成定制。到了顺治十八年花翎定制: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戴花翎,只有贝子以下才戴,贝子则戴三眼花翎,国公则戴双眼花翎,五品官以上可戴单眼花翎,六品官以下则戴蓝翎。并且根据目前所见清代皇帝的冠和后妃的冠后往往有长丝穗或飘带或垂珠,这和贝子与官员所戴帽后托着的羽翎类似,如果平放置在桌案上容易弯折或弄脏,而帽架的出现则可以高高举起帝后之冠,既方便打理又不至于弄脏。

商代 兽面纹青铜胄
江西省博物馆藏

谈起羽翎,其实远在商代就已经出现,比如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商代青铜胄,顶部有圆孔,就是为了安插羽翎,以示威武。

根据《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鹖冠,纱縠单衣。虎贲将虎文藳,白虎文剑佩刀。虎贲武骑皆鹖冠,虎文单衣。襄邑岁献织成虎文云。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

可见从战国到了秦汉时期已经有了赏赐武将羽翎之制。以上的羽翎虽多未见实物,但基本多冲上安插。

清代 高级武将胄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清同治 粉彩百子龙灯图海棠形开光帽筒
观复博物馆藏

到了清代依然存在武将的向上安插,但同时也出现官帽的一侧安插。向上安插并不需要考虑帽子放置时是否有损羽翎,但如果在帽子后面托着就需要考虑了,于是帽架/筒便应运而生。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