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破格晋升职称人员系列访谈 | 围绕普惠金融领域开展体系化研究 服务党和国家之需

2024-04-01 14: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张珩,男,1989年6月生,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2022年6月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现为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领域的研究工作。出版个人专著1部、合著1部,在《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财贸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顶级、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文章4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曾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9)”“陕西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9)”“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0)”等奖项。

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您当时选择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的考虑是什么?

与其他青年学者不同,我的学术经历可能比较丰富。我本硕博均就读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那里完成了专业学习和学术积累。刚开始我对学术并无太大兴趣,转折点是我的博导讲授《中央银行学》时提到“农村1元钱产生的效用与城镇1元钱产生的效用不同”,激发了我的兴趣,让我逐渐发现自己对农村金融研究的热爱。博士毕业后我到高校工作了两年,后来又到同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之际,无意间看到金融所的招聘公告。我抱着试试的心态投了简历,经过层层选拔,被正式录用。能进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工作,从小众的农村金融小领域跨越到主流金融的大领域做研究、做学问,这一结果远超我的预想。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三大定位”目标要求,自己能作为其中一员,在新时代研究党和国家最关心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既是自己做研究的初心,也是责任和使命,更是做学问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破格晋升职称给您带来了哪些变化?您的同事、学界同仁尤其是青年学者反馈如何?请简要评价一下职称破格政策。

破格晋升职称后,我最大的变化是心态。入院后我参加了新入院人员培训,发现在社科院这个学术殿堂中,比我优秀且更年轻的青年学者有很多,这让我认识到自己需要加倍努力奋斗。所以,破格晋升职称后,我适当放慢了研究步伐,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思维,潜心思考如何做有灵魂、有思想、有担当、有情怀的大学问,毕竟从“农村金融”领域直接跳跃到“大金融”领域需要更全面的研究能力,这样才能厚植学术根基,打破“能力陷阱”,逐渐成为有大视野、大胸怀、大格局、大担当、大气象的“大先生”。另外,我破格晋升职称后,在所里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所里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所领导带领和指导青年学者开展研究,充分发挥资深学者“传帮带”作用和中坚学术骨干“承上启下”作用,帮助青年学者尽快提高研究能力,朝着破格晋升职称标准努力。在这种氛围下,金融所2023年又有一位青年学者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目前,我院建立的多维度的职称破格指标体系和跨层级破格晋升职称制度是一项重大的制度性突破。通过这种更具实效的破格晋升职称措施,不仅解决了研究所职称评审难、晋升指标不足的问题,也为院里遴选出一批学术成果好、有望成为中坚力量的青年学者,激发其做大学问的激情和热情,更加有效确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后继有人。

在相关学术领域,您主要聚焦哪些问题开展了研究,作出了哪些创新性成果,取得了哪些学术成绩或奖项称号?

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农村金融和普惠金融领域,特别是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问题展开研究。其中,分量比较重、花功夫比较多的是利用主流经济学工具对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农村信贷资源配置与县域经济增长之间互动关系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目前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创新性成果:一是构建分析框架进行系统性论证,发现农村金融存在结构性市场失灵、改革初衷出现目标偏离等重要现实结论,为诠释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低下等“非均衡”的结构性问题提供新的见解。二是跳出农村金融发展“摸着石头过河”的特性,探索设计符合地方情境的“三位一体”农村金融改革路径和发展模式。三是在新的“政府和市场”边际约束下,提出与农村金融理论和实践相一致的对策建议,如建立政府诱导型市场改革机制、加大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等,为破解“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时代难题提供新的决策依据。

围绕上述研究,目前共在《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财贸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9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2部,主持2项国家级项目和5项省部级课题。我本人入选院青年人才“培远计划”,获得院青年拔尖人才称号;先后荣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陕西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项。

与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相比,您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平台有何特别之处?在您的成长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学术平台、发展机会、政策激励、软硬件保障等方面,为您提供了哪些支持和帮助?

与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不同,我院作为全国顶尖的科研机构,拥有多种高端平台和学术资源,提供了研究、教学、编辑、智库和行政等多条发展道路。在这个平台上做学问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职称破格制度外,院里还给予了其他各种支持和帮助。一方面,建立实施青年学者导师制、“青启计划”和青年人才“培远计划”,配备学术导师,给足科研经费,解决青年学者因经费不足而无法踏实做学术研究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通过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真心实意帮助青年人才解决生活实际困难,让大家能充分感受到院里的温暖。例如,建立王府井片区食堂、不断改善就餐环境和餐饮质量,让大家吃得放心、舒心;试点实行数字社科,减轻青年学者经费报销负担;为新入院人员提供宿舍,缓解青年学者租房压力。金融所也非常关心青年人才成长,专门设立“所级青年科研支持计划”,指导青年学者跟踪金融领域前沿动态,为其学术生涯引路;此外,安排青年学者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院重大国情调研项目、中央和部委委托交办课题等,在课题研究中帮助大家提高认识大问题的研究视野和研究能力。

下一步,您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计划是什么?关于如何在长期跟踪研究中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如何进一步推进科研创新,您有什么心得体会?

下一步,我将继续围绕普惠金融领域开展体系化研究,努力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围绕普惠金融如何支持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建设、农村居民普惠金融服务能级如何有效提升、中小银行如何形成敢做愿做能做会做的普惠经营机制以及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撰写高质量学术论著,努力形成有学术影响力的代表性成果。二是积极撰写普惠金融教材,坚持“学以致用、研以致用”,将这些成果应用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本硕博教学当中,推动基础人才培养和“三大体系”建设。三是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应用对策成果,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四是努力建设形成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普惠金融数据库,并持续进行动态识别和跟踪,为学界开展普惠金融理论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

要想在长期跟踪研究中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度、进一步推进科研创新,个人认为须做到三点:一要加强政治理论的系统性学习,从中发现党和国家最关心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理论素养与专业能力相互融合提高,通过一系列理论突破和原始创新,形成全新的自主知识体系。二要加强前沿文献的持续跟踪,善于发现创新点和贡献点,为己所用。通过持续跟踪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动态,收集资料并围绕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撰写文献综述,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和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此快速应用于自身的理论研究当中。三要注重基层实践研究,反哺理论研究,促进良性融合。一方面,要深入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研究成果是否与实际情况相互吻合,同时寻找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结果和现象,并反哺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从理论视角寻找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的悖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促进两者良性融合。

您认为青年学者应该如何做好学术研究?对于其他拟申报破格晋升职称的青年学者,您有什么意见建议?

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和学术经历,我认为青年学者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学术研究:一是开展体系化研究。建议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确定研究方向,并围绕这个方向开展系统化、体系化和原始化的创新性理论研究,搭建形成能充分发挥自己研究特色和研究优势的体系,在国内外形成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学术成果。二是注重研究团队的建立。建议青年学者建立一个自己的结构合理、领域互补、团结互助且都追求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团队,与团队成员在日常的学术讨论、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中实现取长补短、共同成长。三是注重研究成果的传播。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公众号、电视和媒体等方式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如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专著等),提高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发表或出版高质量英文论著、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和国际学术会议,将研究成果传播到国外,提高学术国际传播力和话语权。四是绘制好学术研究的路线图。工作后任务众多,要树立蓝图意识,做好短期研究有重点、有计划,长期研究有规划、有方法,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预先设定好的研究领域当中。建议按照“小孩玩拼图游戏”的方式,对可能与自己研究并不完全相关的一些交办任务进行排兵布局,坚持在“干”中不断寻找和补齐这些问题之间的衔接点,逐步搭建自己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框架,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学术版图。

张珩主要代表作

1.《产权改革与农信社效率变化及其收敛性:2008~2014——来自陕西省107个县(区)的经验证据》(论文),《管理世界》2017年第5期。

2.《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省107家农村信用社全机构数据的经验考察》(论文),《中国农村经济》2017年第1期。

3.《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效果研究——以陕西省为例》(专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

4.《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模式差异:实证与解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9期。

5.《农村信用社双重绩效的空间格局、地区差异与分布动态研究》(论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年第7期。

6.《“赐福”抑或“诅咒”:农信社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论文),《中国农村经济》2021年第3期。

7.《破解地方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之谜》(论文),《财贸经济》2022年第2期。

8.Property Rights Reform and Capital Adequacy Ratios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China(《产权改革与中国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英文论文),Economic Modelling(《经济建模》),2022年第1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