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登上热搜,咳到眼睛出血,百日咳如何防护?

2024-04-02 11: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咳得停不下来”

“咳到肋骨疼”

“咳嗽太厉害导致结膜出血、眼周淤血”……

近期,我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百日咳确诊病例飙升至32380例,相较于历年平均水平激增了约23倍,同时令人痛心的是,已有13例因百日咳导致的死亡病例,相当于每10000例中有约万分之四的死亡率。

这让许多人产生了疑问:既然儿童普遍接种了包含百日咳成分的百白破联合疫苗,为何这种一度得到有效控制的传染病又再度大规模爆发呢?

是百日咳疫苗失效了吗?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所致,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剧烈且持久的咳嗽发作,特别是在咳嗽剧烈之后伴有独特的高音调吸气性吼鸣,常被形象地比喻为“鸡鸣样”咳嗽。

病情严重者可能由于反复咳嗽引发咽喉部肌肉痉挛,造成呼吸困难和痰液梗阻;更有个别病例可能出现脑水肿等并发症,这两种危重表现均有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在预防百日咳方面,我国采用了包括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三种成分的联合疫苗(简称百白破疫苗),作为国家免疫规划的一部分,确保儿童在适宜的年龄段内免费接种,以增强对这些严重传染病的抵抗力。

然而,接种百日咳疫苗并不意味着终身免疫,其保护效力随时间推移可能会有所减弱,也就是说,即使接种过疫苗,个体在若干年后仍有可能丧失足够的免疫力而再次感染百日咳。

是百日咳致病菌变异了吗?

百日咳疫苗大范围接种后,国内百日咳感染率一直很低,给人一种百日咳即将被消灭的错觉。然而实际情况是,最近10年来,全世界的百日咳发病率都有升高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百日咳再现”。

在2004年、2005年、2010年、2012年、2014年,美国先后发生多次大规模百日咳疫情,其中2012年华盛顿州百日咳流行期间发病率高达37.5/10万,与前一年相比升高了13倍。

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家同样有百日咳发病数激增的报道。

我国卫健委疾病控制局的数据绘制的我国百日咳2012年以来发病数趋势图,可以看到百日咳发病数近几年明显增多,2024年1月和2月报告的发病数就有32380例。

百日咳再现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与以下原因相关:

✦ 检测方法灵敏度提高使得检出率增加;

✦ 医生对百日咳的认识水平提高让百日咳报告率增加;

✦ 可能是百日咳鲍特氏杆菌的变异导致疫苗保护作用下降;

✦ 可能是无细胞百日咳疫苗诱导抗体持续时间短等。

百日咳发病为何呈现“高龄化”?

我国百日咳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其中青少年及成人发病率显著增高,这种既往被认为是幼儿才会得的病呈现“高龄化”。

青少年和成人也会患百日咳,由于咳嗽症状不典型,往往容易漏诊。

青少年和成人患百日咳后咳嗽时间长、但是不会出现典型的痉挛性咳嗽症状,在不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情况下,6周内身体可清除百日咳[2],是可以自愈的。

除了接种疫苗,日常防护需要注意手卫生、注意咳嗽卫生(例如,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衣袖或肘部遮挡口鼻,及时将纸巾丢入垃圾桶、洗手)、避免暴露于烟草和其他烟雾(暴露于二手烟的婴儿会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避免与患者接触等。

(图片来源:新华社)

换季咳嗽频发,用对药物是关键!

排除百日咳,还有不少人容易在这个季节嗓子不舒服,咳嗽频发,影响日常生活。“咳”不容缓,这个时候需要针对不同咳嗽症状,可以选择合适的药物。

如何正确使用止咳药物?

如果咳嗽伴有痰,特别是痰粘不易咳出,可以使用氨溴索。氨溴索属于化痰药物,能够有效保护患者呼吸系统,对肺部疾病、气管疾病临床效果显著。需要注意的是,它要避免与中枢性强效止咳药可待因、右美沙芬等合用。

如果不伴有痰,可以选择一些止咳药,比如右美沙芬等。

如果合并咳喘,可以应用解痉平喘药物,如复方甲氧那敏、孟鲁司特钠等。

如果咳嗽时间长,伴有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喘息等症状,有过敏和哮喘病史,影响生活和精神状态,或者咳血痰、黑痰,请尽快去就医!

参考资料:

[1]美国CDC. Pertussis (Whooping Cough).

https://www.cdc.gov/pertussis/surv-reporting.html

[2]《青少年和成人的百日咳感染的治疗和预防》

文章作者:孟

图片来源:摄图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