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青海读书·散文】张风英:一种温度在书里

2024-04-03 18: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曾经看过的一些书籍,有因为腾挪跌宕的内容所吸引的,或者因为真情实感所震撼,但从没有一本看过第一遍,还想看第二遍,却又怕看第二遍的书,直至遇见《我与地坛》。

春节小儿回家时,带回这本书,看着被磨破的书面,分享在地铁上阅读翻看的情景,他还绘声绘色地描述到,最后一部分专门去地坛公园看得,想象着里面每一棵树下,都曾有过作家史铁生的车辙印。当时遇到许多和他有同样想法的读者,抱着同样的一本书,眼神里品茗着同样的感觉,他们曾彼此相望,且会心地一笑而过,在那个陌生的大都市里,在茫茫的人海之中,诸多同款的灵魂相遇,那感觉胜过所有的表达,妙不可言。然后让我放下手里的一切东西和手头的活,做到沙发上,直接翻到第38页,直奔《秋天的故事》。

一切都很安静,除了文字在心里默默的走过,就像看着作者在家里,面对突然的疾病,他的无助和恐惧、自己病重却无暇顾及的母亲满眼都是无处安放的焦虑和不安、还有小心翼翼的关爱,都在作者和母亲的一言一行中平铺开来。当作者同意和母亲去看花时,随着母亲的喜悦而喜悦,随着母亲的禁语而揪心,随着作者的一句:“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而突然泪奔。全文看完了,数次哽咽,翻江倒海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尤其想到母亲业已不在了,回想曾经那个年少轻狂脾气倔强的我也没有让母亲省心过,更不要说体谅母亲的不易了,更觉愧疚。等我看完了这一篇文章时,爱人不停的给我递纸擦眼泪,儿也眼圈红红的,他说看到这一篇文章时,他也是如此。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曾听过数次,每次都会有些酸楚,但听书和看书还是有质的区别,还是看书更能直击人心。

儿返回单位之前,叮嘱我认真仔细看书,当然我也悉听遵命般放下手里看到一半的《三体》,继续阅读这一本书,或者在车上,或者早晨醒来时,或者临睡前,总之是选择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字斟句酌地阅读。历来我更喜欢慢慢地不求速度、不求数量地阅读,看样子儿的读书习惯与我雷同,内心是窃喜的。虽然我们不再他的身边,但书一定会给他更多的力量、温暖和帮助的。

心迹随着《我与地坛》的笔触,想象作者在风华正茂的年纪,从活力四射的状态到突然瘫痪,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不自觉地避开世间的纷纷扰扰,在地坛里的每棵树下,面对自己的不堪、面对各种昆虫、面对那些来来往往的路人,冥思苦想命运的安排,洞察自己的内心。从春天到冬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反反复复思考死和生。若干年后,才渐渐体会到母亲的大爱,无声无息地落在每一个细节里,就是那一句“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足迹”,足以戳穿内心的脆弱,顿时潸然泪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如此真实,我又开始怀念我的母亲,又开始没头没尾的反思曾几何时,我为母亲做过点什么?那些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作者说“面对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我的心情随之感受到了一丝的希望。他在写作中的犹豫和徘徊也正如生活中无数个你你我我的身影,时不时的都在灵魂拷问,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一样。

大年初三,我和儿一起登上了北极山看日出,从东方破晓到冉冉升起,万丈光芒撒向人间时,儿脱口而出“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我们细细体会着其中的韵味,当然这一幕也被我幸福地分享到了我的朋友圈里。

危卧病榻,难有无神论者。看着作者的就医路程,不禁想起陪母亲看病的日子,历历在目,对母亲在看病期间起伏不定的心情也是印象极深。从那以后,我对医生这份职业有了更多的敬畏感,我们不仅仅是在看病,很可能一次诊断关系到一个人甚至是一家人的命运,也敦促自己在专业领域尽可能多学一点,最大程度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最大程度保护患者,虽然自己做的就是一个小县城的医生,但我们和大医院所有的医生的愿望和初心是相差无几的。

《合欢树》还是关于母亲的故事,在医生都放弃对作者腿疾的治疗的情况下,母亲还是没有放弃任何可能的机会,天下之大,唯有母亲为了孩子会如此虔诚和执着。记得我小时候上学,某个冬天煤烟中毒,起来后踉踉跄跄走到院子就不省人事,等自己有意识但眼睛睁不开时,就感觉到母亲使劲用毛巾擦拭我的脸,语无伦次地说大家都好好的,怎么就我不好了,声音里有充满了无限的恐惧和担心,直到睁开眼睛时,看见母亲满脸泪痕和一脸的焦虑。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是啊!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了呢?我的母亲,也是一辈子辛苦,一辈子为了儿女,一辈子心里只有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我喜欢作者这样的笔锋,没有华丽的辞藻,用平缓的语气,把每一个人物写出来,描述发生过的事情,但总在不经意的间,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不知不觉间对生命进行深入的思考,不折不扣地接受生命里所有好的和坏的馈赠,接受所有的有形的和无形墙。正如《我的梦想》所说:“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以局限。”读完《好运设计》,就读懂了劫后余生、苦尽甘来才能体会到幸福和好运,而并非一帆风顺和心想事成。

整本书里所有的页面都有我写写画画的痕迹,代跋《扶轮问路》,从足不出户到走出国门,这期间历经了心路历程可想而知,最为精彩的点睛之笔是“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

阅读完了吗?没有的,我们阅读一本书,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经历,才能慢慢明白每一句话后隐藏的情感。原来,作者在健康时学习和体育都居然是那么优秀,在师资力量非常好的学校就读,是那么多同学仰慕的偶像,这才明白,那样优越的条件下,那么多梦想喷薄而出、蠢蠢欲动的年纪里,突然的残疾,一切都戛然而止,是的多么大的打击。也是因为在地坛里的十五年时间的反复的思考后,才让他在以后的时间里对于生和死更加达观,哪怕是在生命即将终结前,不省人事的情况下还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到可以完成器官移植的时刻,不禁让我对作者肃然起敬。

生命诚然对每个人都不能有完美的设计,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接受不公,如何逆风翻盘,都是一生的功课,只希望在那些绝境之中时,我们仍记得有这样一本书,有这样一位人,化为一束光,照亮前行的路。

张风英,1973年出生,籍贯青海西宁,1995年毕业于青海医学院。湟源县作家协会会员。从医二十余年,忙忙碌碌的工作,认认真真生活,用心感受,用爱发现生活中的美,用文字记录每一个心动时刻,用照片儿记录刹那间的美丽,让生命的印记熠熠生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