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蜀道上的盛宴:大肉会的历史与传承

2024-04-07 14: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古蜀道穿过剑阁。除了拥有300里10万棵树的翠云廊和剑门关口外,还有许多历史文化珍宝。 “大肉会”是蜀道文化里的文化,是一个缩影。每年农历三月初和十月一日,“大肉会”将在剑阁县城北镇锯木村举行一次。这两天的锯山非常活跃,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人民广场和游客聚集在这里,享受800多年来流行的民俗“大肉会”。

相传“大肉会”起源于唐代,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根据传说唐朝期间,当地每年二月初三的“文昌会”和十月初一的“牛王会”,村民都会在这个日子里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献整猪谢恩。祭祀结束后,每户人家都分到一块1到2公斤的熟肉。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形成了传统,到了明朝,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习俗——“大肉会”。

除了香肉之外,当地人还会举行祭祀和戏曲表演,祈求好天气。在古代,大肉会是为了显示它的财富。今天,它因其历史遗产而更加芬芳。在大型的肉类节日里,必演的戏曲是牛灯。牛灯主要以牛的图腾和崇拜为基础,牛的脸做成了牛的样子,身体被黑布包裹着。如何打牛灯是非常优雅的。各种各样的运动以前都有记载,但这本书只有一半流传至今。在书的后半部分,说牛灯表演的是牛之神,牛是接“五文”,保护六畜的。

所以按照传统每年的第一天之后的第一个月要连续打到15次。牛灯玩的时候,17个村都会走,每到一个都有马牌、灯主、杂工等20多个路线近30人,威武、热闹非凡。相传,牛王之后,家家户户都平安,庄稼丰收,牲畜兴旺,这就有了一个群众基础。

祭祀结束后,每户人家都分到一块1 - 2公斤的熟肉,人们坐在地上吃,逐渐形成了一个“大肉会”。今天的“大肉会”已经演变成“十碗一菜”的盛宴,包括干菜(凉菜)、蒸菜和炒菜。桌子的尽头是一块20厘米见方,厚度为两公斤的红白肉盒状。即是将猪身的“排骨”去掉瘦肉后,用一种独特的方法烹调而成。“大肥肉”在第一天将锅下,加入五种调料,煨炖,至“五味全进,油自出,皮不烂,肉流”时用筷子夹起,入口的“酥如豆腐”不嚼。

“大肉会”周围是高大的古柏树,许多树上挂着“翠云廊”的保护铭牌。这些树有几千年的历史,见证了树下的古老文化。当地人喜欢,但来自全国各地的友人来到这里,是因为历史传承的大山肉会,受到名气的吸引。

从汉阳镇上的108号线公路拐近望山村的乡村公路,这里的柏林逐渐变深,蜿蜒更加悠闲,人们才惊呼原来这里早已勾起了了一种奇特的探险欲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