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听院士说|程泰宁:回归自然,中国语境下的城市有机更新

澎湃新闻记者 鲁怡
2024-04-10 06:47
来源:澎湃新闻
城势 >
字号

“回归自然。以自然•整体的思维模式,探索城市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程泰宁,是中国第三代建筑大师的代表人物之一。

程泰宁

设计150多座建筑作品、发表100多万字学术论著,他用数十年的时光“找一条中国建筑师的路”,在创作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并为“建构中国建筑文化体系”大声疾呼。

在中国建筑文化论坛2022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学术年会现场,这位第三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曾呼吁,在中国哲学、美学的基础上,以“回归自然”的思维模式诠释建筑,从而构建一个既有中国文化精神,同时又能为世界建筑提供一种中国思考的、具有普适性的理论体系。

接受记者采访时,程泰宁院士再次强调了“回归自然”。作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顾问,他指出,城市更新的观念从未像今天一样深入人心,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应以“回归自然”的思维模式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发展道路。

自然•整体的思维模式

自然•整体的思维模式,贯穿于程泰宁的设计生涯。

1982年,杭州第一家合资饭店黄龙饭店筹建,投资方邀请美国建筑师韦尔纳·贝克特和香港建筑师严迅奇进行设计。刚刚开放的中国,建筑的现代化约等同于西化的过程,定位接待外宾的酒店项目,约定俗成要请具有国际声望的建筑师执笔。

在外资事务所的设计中,建筑物如“大墙”般横亘于自然环境与城区之间,时任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的程泰宁意识到两个方案对周边环境考虑不够,毛遂自荐参加竞选。为了规避“大墙”的设计,程泰宁借鉴了中国绘画的“留白”,运用此前没有先例的“单元-成组-分散”酒店建筑模式,最终以全票胜出的优势赢得评审。在他的排布中,酒店建筑不是宝石山与城市在空间上的隔断,而是作为自然环境与城市之间的过渡中介,综合整体地解决了所有问题。

杭州黄龙饭店-庭院景观

2004年,黄龙饭店入选“中华百年建筑经典”。程泰宁在后来回忆道,“另外两个团队的设计水平都很高,酒店设计的经验更是比我们多,帮助我们赢下竞赛的不是技术,而是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是‘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中国哲学精神。”

四十多年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呈现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增长。2007年,黄龙饭店改扩建工程启动,程泰宁作为项目评审和顾问,与美方设计师共同完成了建筑美学风格的再理解和再创作。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在以开放态度接纳后来者在自己作品上“动土”的同时,程泰宁也于建筑前辈的作品上增添笔墨——由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及徐敬直等中国老一代建筑大师先后主持或参与设计的南京博物院,是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 2009年,由程泰宁主持设计,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全面启动。

1936年动工的南京博物院,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徐敬直设计,后在梁思成、刘敦桢指导下,修改为仿辽代大殿建筑。风云变幻的20世纪,孕育了南京博物院的厚重与沧桑,1937年因抗战爆发而停建,至1950年代初仅建成人文馆。在南京人程泰宁看来,这座博物院承载着南京的城市记忆,也凝聚着一代代建筑师、守护者的心血,怀着尊重与敬畏之心,他将新馆创作视为“南博”历史传统的延续,以补白、整合、新构作为改扩建的设计理念。

“表达新旧的关系,要在气质、调性、精神上都有所体现。”程泰宁表示,新建的南博二期工程如何保持与老建筑的协调,是最大的难点,他反对照搬传统建筑中具象的形式来表达中国文化,而赞成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即重视建筑本身的“韵”与“境”。

在老一辈建筑大师们“合力”打造的老大殿旁边,南博二期建筑在外立面看不出任何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没有柱子、梁头、传统的屋顶,程泰宁将竹简元素抽象为新建筑的立面线条,完成一场跨越90年的对望。

南京博物院官网显示,由程泰宁主持的改扩建遵循“新旧建筑结合,地上地下结合”原则,保留了以紫金山为背景的天际线以及以大殿为主体的历史馆,同时改造艺术馆,新建特展馆、民国馆、数字馆、非遗馆,形成“一院六馆”格局。建筑布局体现了“金镶玉成,宝藏其中”的理念,在前后关系、檐口高度、材质颜色以及细部装饰等方面形成视觉平衡。

南京博物院(改扩建后实景)

文化自信导向下的建筑创新

“建筑之良窳,可以觇国度之文野”,《中国建筑》杂志1932年的发刊词,将建筑的优劣提升到国家文明的高度。

2011年,程泰宁牵头启动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研究》,引发业界和社会对于建筑文化自觉自信的关注。针对当时建设热潮中出现的“千城一面”、“奇葩建筑”等建筑乱象,程泰宁认为,实践层面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都与评价体系相关,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建筑缺乏自己的理论基础。

他指出,“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文化自觉上,要在当代语境下,对中西文化进行历史的、科学的分析比较,了解中西方文化各自的来龙去脉和优劣短长,从而真正认清世界文化(包括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建筑领域而言,要做到文化自觉,进一步对中西方建筑文化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是无法回避的。我们必须丢掉‘盲目崇洋’、‘回归传统’的惰性思维,以坚定的文化自觉推动中国建筑的创新。”

程泰宁认为,中国建筑需要形成自己的思想与理论内核,并逐步建立起建筑理论体系。他尝试从中国哲学出发找到属于当代中国人对世界、对建筑的认知方式,构建一种以语言为手段、以语境为美学特征、以境界为哲学本体的建筑理论。

“以‘境界’境界为哲学本体,就是从自然、自我角度出发,追求主客体和谐共生,追求建筑与大环境‘浑然天成’;以‘意境’为美学特征,就是要从人的情志和心理感受出发,超越物象束缚,追求‘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使建筑更具艺术感染力;以‘语言’为载体和手段,就是要摆正‘语言’在创作中的位置,避免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同时通过‘语言’的不断转换创新,追求它与境界、意境的内在契合。”

2022年9月,在中国建筑学会学术(上海)论坛暨上海国际建筑文化周现场,程泰宁发表《文化自信引领建筑创新》主题演讲。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从自己的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工作出发,表示中国的建筑学人,应积极参与到中国建筑理论的研究与建构中,以从中国文化出发的建筑理论来支撑实践创新。

整体性思维下的城市更新

由程泰宁创立并主持的筑境设计多年来深耕城市更新领域,坚持以学术化的观点去系统思考城市更新模式。除南京博物院外,在国家首批城区老工业区改造试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首钢园区,筑境设计打造了首钢西十冬奥广场、首钢三高炉博物馆、首钢六工汇等项目。这其中,满载着工业时代荣光的“三高炉”,一方面其历史风貌与岁月痕迹得以保留,同时也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方式,成为首钢园区最具有识别性与独特性的存在,并成为众多品牌的全球首发平台。

首钢星巴克冬奥园区店-星巴克咖啡夜景©筑境设计

程泰宁认为,中国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对于当前中国的城市更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城市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多种复杂要素的影响与多元主体的利益,也要体现地方的集体记忆、文化精神。它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去画蓝图,而是一种调整、平衡、协调基础上的一种环境新生,是所谓中和位育、安所遂生。

程泰宁主持的许多建筑设计与城市更新项目都处于复杂城市环境中。在他看来,要做好设计,就必须要有一种整体性的思维,需要综合性地考虑建筑与自然景观、建成环境、气候地理、社会人文的多重关系,还要兼顾社会、经济、文化、治理等多重目标。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设计的工作本身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建筑设计所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所决定的,同时也要看到建筑设计所追求的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向着“善”与“美”的无限趋近。所谓的“善”本身是与价值取向有关的,是对整体关系的平衡,也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面对充满多重可能性的未来,设计就是那座来通向美好生活的桥梁。

    责任编辑:陈贇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