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答好“灵魂”四问,长沙文艺更“有戏”

2024-04-18 12: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长沙的历史底蕴给予了长沙文艺发展与创新的底气。”

“我们作家应该走在最前面,写在最前面……”

刚参加完长沙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不少代表仍“艺”气风发。

“蔡伦造的纸,写上致富经,把好消息传递给父老乡亲。”长沙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青年歌词作家卢义方作词的新歌《鸿雁传书》,在文代会上好好“秀”了一把。卢义方说,作为自由职业者,他对能够参加文代会深感荣幸。据统计,此次文代会,有167名新文艺群体和自由职业代表参会,占比高达47.7%。

长沙文艺界的新气象,借这次文代会的“春风”,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

过去五年,长沙文艺工作者以习近平文化思想领航新时代长沙文艺,牢牢掌握文艺健康发展的“金钥匙”;以创作精品力作书写新时代长沙文艺,紧紧抓住文艺繁荣发展的“牛鼻子”;以培育优秀人才推进新时代长沙文艺,精准注入文艺创新发展的“强动能”;以开展文艺活动赋能新时代长沙文艺,集中发挥文艺惠民润城的“高质效”。

报告文学《乡村国是》、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图书《大战“疫”》、广播剧《一大代表毛泽东》等15部作品获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座座奖杯,一个个荣誉,有力推动长沙文艺从“高原”迈向“高峰”。

展望未来,长沙文艺界将推出大型历史题材壁画长卷《黑石风云》、民族器乐剧《千里潇湘》等作品,创作一流文艺精品;让文艺名家大放异彩、文艺骨干脱颖而出、文艺新人崭露头角,培育一流文艺人才;做强 “送万福 进万家”“楹联进万家” “戏曲进校园” “国漫进校园”等惠民活动,打造一流文艺品牌……

文代会闭幕式上,答好信仰之问、时代之问、发展之问、人民之问,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展现新作为,为全面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加快推进长沙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成为文艺家们的共识。

长沙文艺精品频出,图为花鼓戏《胡子将军》在延安大剧院展演。均为市文联供图

                                                               二

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考察湖南时指出,“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是湖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历史文化,赓续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湖湘文化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呈现新气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新作为。

星城大地坐拥“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的历史文化,“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革命文化,“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的现代文化,正与年轻人产生深刻的共鸣,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伟力。

殷殷嘱托,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何以作答?

要高举精神之旗,答好信仰之问。

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如何追光而行?这要求我们自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到创作实践之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上,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并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笔墨当随时代。写作报告文学《彩瓷帆影》时,纪红建花了三年多时间,重走当年“黑石号”漂洋过海之路。在行走与思考中,纪红建找到了自己作为书写者的坐标。

在长沙,和纪红建一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产业链建设最前沿、乡村振兴第一线等进行采风创作的文艺工作者,还有很多。

《中国北斗》,是第一部讲述中华儿女独立自主建设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报告文学,对“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进行生动诠释。早过花甲之年的龚盛辉,先后数十次外出采访,到十几家研制单位访谈近五十位专家。在两年采访中,他积累的素材达1000多万字。

时代正在变迁,理想不可缺失;年华可以老去,信仰之树常青。广大文艺工作者高举精神之旗、答好信仰之问,站位才更加高远,眼界才更加宽广,才情才更加迸发,塑造灵魂的重任才扛得更加坚实有力。

通过”曲艺讲党课“,长沙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

                                                              三

要彰显创新之为,答好时代之问。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当前,互联网和新媒体蓬勃发展,网络文学、网络视听艺术、数字艺术等令人应接不暇,文艺形态、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都发生着深刻变革。时代之变要求着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全力解好“文化科技融合”这道大命题,加快培育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一个特别典型的故事,就是长沙花鼓戏的“复活”和“出圈”。让年轻人爱上戏曲,让戏曲再次热闹起来——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个让文艺工作者挠头的难题。早在2022年,长沙花鼓戏就冲进“百戏争鸣”的直播赛道,首场便成功唱响了——350.5万名网友收看,相当于过去全年线下演出观众的70倍,年轻观众还成为了主力军。

之所以能“活过来”甚至在戏曲直播圈中后来居上,长沙花鼓戏靠的就是“文化科技融合”。一面是比学赶超的青年人才不断把花鼓戏业务做深做精,一面是引入了先进设备满足双舞台变换需求的高质量直播。花鼓戏就这么被原汁原味甚至是更高质量地搬进了大家的手机里,并成功出圈。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文脉深远、名家辈出,诞生和传承了许多经久不衰的艺术经典。星城大地上蕴含的丰厚文脉、发生的时代故事、拥有的科技优势,无疑都是长沙文艺工作者答好时代之问的优势所在。

                                                                    四

要扛牢文艺之责,答好发展之问。

文艺是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激励人民前进,推动时代发展,引领社会进步。

在央视龙年春晚、元宵节晚会舞台上,长沙的文艺工作者们向全世界观众展现了长沙的青春活力和文艺风采,很好地发挥了文艺工作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作用。

深挖长沙本土文化题材,讲好长沙故事、唱响“长岛人歌”,用艺术形式把湖湘大地的火热实践描绘好、记录好、展现好,把艺术生命同国家发展、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发挥文艺的精神引领作用,人民群众就会想要看、愿意读,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开明开放、诚朴诚信的良好风尚,为长沙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长沙文艺工作者为“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参会各国青年表演文艺节目,展现长沙风采。

要胸怀赤子之心,答好人民之问。

文艺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本立场,也应该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和信念。

进入新时代,我国文艺事业发展不断迈向更高水平,长沙在文艺创作上也逐渐由“高原”向“高峰”迈进,这都离不开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文艺名家深入老街巷开展“老长沙·新味道”主题文艺创作,大力送文艺进乡村,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做强文艺惠民活动品牌,擦亮“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学雷锋基地”招牌……文艺工作者记录着长沙的印记,用脚步丈量星城大地,用丹青翰墨描绘湖湘风情,用动听旋律讴歌美好生活;他们主动对接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准确把握人民的审美习惯、需求层次,自觉把人民作为文艺的表现主体、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动人诗句,正是源于真诚热爱。答好人民之问,就是要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让热爱人民成为文艺深刻、动人、久久回响的力量。(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付臣欢 彭培成 尹玮;编辑:尹玮;校读:欧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