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乐水

2024-04-20 07: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人是天然亲近水的。孔子说“智者乐水”,是说水“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能启发人的智慧;他自己正是在河边观水时感悟出生命的本质不过是时间。老子更是在与水的亲近中开启了“道”的智慧,谓“上善若水”,将水抬到无以复加的地位。荀子在观水中悟出了“王”“霸”之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李世民引用时稍作凝练:“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他深刻了解水的“载覆”之道并切实运用于治国实践。

虽然人们对水体验的程度有别,但“乐”的态度是一致的。我也很爱水。小时候喜欢脸盆里的水,喜欢水缸里的水,喜欢池塘里的水,喜欢溪涧里的水,总是不自觉与之亲近。父母总是提醒:“又在做水啊!”做,这里是“戏”“耍”的意思,甚至还有“创造”的意思。你看,用瓢舀起水缸里的水然后高高地冲向脸盆溅起缤纷的水花,这里面没有创造吗?将正常流动的水筑起一道泥坝再安装两根麻骨便有两道泉水流出如二龙吐水,你说,这里面没有创造吗?

六七岁时,我便偷偷地、大胆地将身子浸没到溪水中,模仿大孩子手扑脚打。这种水花四溅的运动便是无师自通的游泳,我们叫“洗澡”。在阳光炽烈的日子里,一群小伙伴偷偷地扑进清亮而清凉的溪水中,顿时,水花飞溅于空中,喧声沸腾于山村。在太阳底下,裸体的小子们狗刨,扎猛子,仰浮看云,比赛争上下……不讲究长幼,不担心隐私,不在乎高下,不计较名利,就像水一样,浑然一体,自然而动。

但这样的“洗澡”也含着风险。山塘水库里的水,往往深不可测,孩童亲近会有危险。父母很担忧这样的洗澡。为了让孩子牢记教训,他们往往责以重罚。我就曾和弟弟们被父亲罚跪、遭受竹枝鞭打过一次。但竹枝带来的痛往往不能抵挡“洗澡”带来的乐,把持不住的时候,还是要偷偷地“洗”一次。只有到了成年,才稍稍理性点。但我疑心这“理性”不够准确,因为也有矜持在其中。如果条件可以,大人谁不想每天在水里待一段时间呢?只是烦心事增多,戏水的兴趣就减少了。但兴趣来了,大热天还是要戏一戏水的。

我的泳技不高,最高峰游不过二百米。这二百米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得感谢一个过去的同事。他生长在万罗山脚下,清溪河在那里曲折而流,形成好几个回环,渊深流缓。一个暑假,我和另一个同事在他家玩,他很热情,非要留宿。夏日悠闲,我们求他传授泳技,他欣然答应。于是,在百年老柳的荫下,在绿玉一样的河水中,他作泅水示范。他矫正我们的狗爬式,他教我们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划蹬夹翻,甚至教了踩水。说来也是奇怪,那短短的大约两个小时,我们进步都很神速,我们觉得游泳很容易,并不费力,根本没有水花四溅,也没有哗然騞然的声音,只是静静的,身子在水中,只看到头,在青绫一样的河面上移动。

游泳作为一种技能,是需要经常练习的。不练,忘自然忘不掉,但筋骨不强,力度跟不上来,也就难乎为继了。某年一个下午,一个年轻的同事到我家玩。他游兴大起,也撩拨我沉寂多年的心,我便带他到家边的一个大水库去。四面都是青绿的山,只中间是一圆镜似的水。水库蓄满了水,有一种不可测的神秘。我们不敢沿着直径游,只在尾部择一条差不多的“弦”游。但我还是忘掉了经验,不知道农历五月的水温度还是很低。虽然我们下水前也象征性地做了一些热身,如弯腰踢腿,招水濡身,但不够科学。我在下水后不久,刚游到“弦”的中点,突然感到左腿肚子抽筋,用不上力,身体难以平衡。我心里一顿:“坏了!今天要出事?”好在我毕竟早已成年,又有着一定的“洗澡”经验,便先稳住心态,手脚不乱,也没有大呼同事,而是迅速翻个身子,仰浮在水面,用两只手一只脚维持着平衡,再努力动着左腿。在原地浮了一会儿之后,感觉左腿可以得力了,我翻过身来,小心地蹬着水。还好,左腿肚子好了,我加大力度,回游到岸。休息了一会儿,我还陪了同事游了好一会儿,尽了兴,才回家。同事问“当时你为什么不喊我?”我笑说:“我怎么能败你的兴呢?”

既然人和水形神难分,那么人就应该主动亲近水,而不是避而远之。儿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我第一次带他到体校游泳馆玩水,平时他很喜欢玩水,但面对蓝波粼粼、人头攒动的泳池时,他却紧紧地抱着我,不敢下水。但我还是鼓励他,并狠心地将他推到水中。一开始,他惊恐;但很快,就在我的手掌上兴奋嬉笑了。后来在他四年级的暑假里,我为他报了游泳兴趣班,每天坐公交车,来回三十里,陪他一个月,让他学会了游泳。但他后来几乎没有练习的场地和机会。再后来,学校加大了防溺水教育,师生家长们几乎是谈“水”色变,我的孩子和他的同学们更是没有了游的机会了。

人是自然之子,亲近山水应该是教育中不变的课题。并且,“亲近”重在“亲”,是真正的肌肤之亲的“亲”,而不是临山而叹“巍巍乎”,临水而叹“洋洋乎”;必须身入其中,嗅其体味,触其肌肤,把其脉搏,识其神理。因此,游泳等都应该成为一个人成长之路中必修的科目。以科学的方法掌握“乐水”之技能,以人文的情怀亲近、感受水之魅力;并在“乐水”的同时,切实做好“防溺水”工作。这或许才是对待“乐水”的正确姿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