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场念念不忘的道别

2024-04-28 11: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盒者,有盖有身,合二为一,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古称为“合”或“合子”,取其闭合、聚合之义。

盒可以说是用途最广的日常器具之一,用来盛装各种重要、珍贵、私密的物品,茶食丹药、香粉朱黛、金玉细软、笔墨印色、闺阁心事,物物皆可入盒,事事皆成开合。

西汉 双层九子漆奁
湖南省博物馆藏

空与用,开与合,在这看似简单的容器里,蕴藏着古人朴素的生活智慧,也成就了一个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

清中期 识文描金“华祥献瑞”攒盘盒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关于盒子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说一个楚国人,为了将珍珠卖个好价钱,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材,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缀以珠玉,饰以玫瑰,嵌以翡翠,看上去,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有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精美的外包装成了主角,而珍珠成了配角,令楚人哭笑不得。这个故事最早出自战国时期韩非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并成了之后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一个成语:买椟还珠。

自拍自编“买椟还珠”的椟和珠

这个故事里用来装珍珠的“椟”,就是盒子。那件盒子精巧而瑰丽,可以自成一器使人欣赏,而其中所描述的盒具制作工艺,与上海观复博物馆临展馆的一件清代乾隆年间的百宝嵌盒,十分相似。

清早期 紫檀木百宝嵌人物纹小盒(对)
观复博物馆藏

百宝嵌是采用珠宝玉石以及各种珍贵材料镶嵌于器物表面,以达到华美效果的一种装饰方法。这件盒子呈长方形,用珍贵的紫檀料做胎,中心处以黑漆为地,以螺钿、琉璃、寿山石、沉香、玳瑁、玛瑙、染色兽骨及各色彩石等材料镶嵌出寓意“耄耋”的“猫咪蝴蝶”图,富于雅趣的同时又不失华丽,简直是匠人的炫技之作。明清时期许多盒子的功能及盛放内容已不再重要,盒子本身变成了重要的艺术品。

战国 彩绘陶盒
山西省博物院藏

而事实上,最初的盒子并没有那么“华丽炫酷”,相反,充满着朴素实用的味道——古人只是在容器之上加一个盖子,这便是盒子的雏形。盒子最初用来保持食物和水的清洁,慢慢地用来盛放更多不同的生活物品。

山西省博物馆所藏战国彩绘陶盒可能是最早的盒之证物。与加盖容器不同,此盒的器身与器盖等分,盖亦有圈足,实际上可以认为此盒为两个浅碗扣合。这一发现,也使“盒”变得更加清晰。

物质生活的发达开始极大地推动各种盒子的创造和制作,盒子的功能种类逐渐完备齐全:粉盒、香盒、印盒、砚盒、妆奁……用材愈发丰富繁多:瓷、玉、木、金石……丰富的盒具切切实实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并成为器物文化单独的一支。

清乾隆 竹黄嵌玉雕牡丹纹盒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盒子的诞生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简单而质朴,有别于单纯追求美感与创新的传统美术与工艺作品,这些在生活需求的驱使下自然衍生出来的作品,更加具备着贴近人心的亲切感;逐渐的,这些民间生活中经年累月使用而流传下来的盒子们,被赋予了美的追求,这是藉由反复制作以及使用心得而不停修炼改进,才足以培养的自然纯熟的手艺,以及历久弥新的、实用的,永恒的美。

明晚期 黑漆嵌螺钿缠枝莲寿字纹捧盒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上海观复博物馆年度特展《以“合”为贵——中国古代盒具展》即将在5月12日落下帷幕,何不抓住特展的尾巴,五一假期走进上海观复博物馆,再看一次这些天作之“盒”~

心动却身不能至的同学们也不必遗憾,4月28日“观复博物馆视频号”直播间,期待“盒”你相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