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锐评 | 钟翠婷:《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下理想主义者的毁灭

2024-05-09 21: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钟翠婷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下理想主义者的毁灭

作者:钟翠婷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海报(图片来自互联网)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被称为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性美国作家之一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的一篇伟大的作品,于1925年出版,由杰克·克莱顿执导改编为电影,于1974年上映。从1919年多地因为经济低迷多处示威到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造成“大萧条”这十年是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特殊时期,美国经济发展未受到战争影响,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急剧积累,由生产型社会转型到消费型社会,美国经济社会经历了从极度繁华到经济危机极度萧条的急剧变化。在如此的时代背景下,该作品伟大之处在于,人物上,虽然仍为宏观上“二元对立”的范畴上,却添加许多细节,赋予了人物性格“双重性”,使得人物血肉丰满,情感丰富复杂;情节上,它看似是枯燥的、乏善可陈的爱情故事,实以爱情为载体,承载了一个20年代代表农业阶层的美国人不断追逐的“美国梦”的幻灭;叙事上,采用多元叙事视角,以第一人称为主要叙事视角,同时结合其他人称,在多元视角中转换,又用尼克这样一个介于汤姆所代表的精神如“灰烬之谷”的旧贵族和盖茨比从农村而来盲目追求社会的底层的戏剧化叙述者,有时甚至产生矛盾横跳的观点,使得内同展现更客观全面,主题内涵更深邃复杂;主旨上,不局限于个人喜悲,强有力地讽刺了那个时代物质财富对人们精神、人性与信仰的侵蚀和摧毁,引发人们思考美国梦的实现与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美国作家H.L.门肯评价为“篇章安排精巧至极,没人能想出比这更好的构思了。”

01

美国梦的发迹:

朝着希望与欲望的绿灯

自由女神像是美国代表物,代表着美国价值观高度强调自由,尤其是个人自由,个人发展、做事方式等均不被他人干涉。个人自由、努力工作、追求财富以获上帝恩宠成了美国主流价值观,白手起家的信念融入美利坚民族的血液中,引导着美国民众乐观自信去追逐实现自己的梦想。“美国梦”最早出现在詹姆士·特拉斯格·亚当斯的《美国史诗》中,强调美国是在当时宗教极度压迫的背景下,人类所想要寻求的新的“伊甸园”,是追求梦想与金钱的土地,有能力有梦想的人都能拥有更为富有优越的生活,被人们所认可,无论出生的的地位、种族。《独立宣言》中宣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机会均等,人人都有成功希望和创造奇迹可能性的乐观自信。18世纪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反复强调“切记,时间就是金钱……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切记,金钱具有孽生繁衍性……”宣扬着一种独特的伦理,违背这一规则会被视为“渎职”。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为黑人;玛丽莲·梦露从被人抛弃的孤儿奋斗到著名好莱坞女演员。这些实现美国梦的典型例子,加上艺术家、媒体的渲染,昂然积极的奋斗与乐观精神不仅深刻镌刻进美国人民的基因,也吸引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逐梦人。

电影中的盖茨比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原名是James Gats,出生于一个北达科塔州中穷困潦倒的农民之家,但他没有囿于天生的处境,他幻想着自己是上帝的儿子,坚信自己会拥有非凡的人生,16岁离开家后在苏必利尔湖岸发现了一艘处于险境中的游艇并救了他,结识了船长和喜欢酗酒的富翁,这是人生中第一次机遇的把握,由此他改名为Jay Gastby (God’s baby),开辟了属于盖茨比的未来,他拥有充分的智慧与野心,随着富翁全世界航行,富翁教会了他上层社会的礼仪,怎么穿衣打扮,如何和绅士一般言谈举止,但是富翁留下的财产却未被盖茨比继承,他失去了进入上层社会的资本。但后来经过战争,他成为了一名军官,并在制服对他身份的掩盖下,他结识了黛西,一位出身贵族的交际花。黛西既是他的爱情梦,也成了他的财富梦与地位梦,只要不断追求金钱,就能拥有地位,就能满足黛西对富贵的追求,就能拥有黛西。于是他加入了吴夫山的生意,为了金钱违反禁酒令,积攒了大量财富并且谣言四起。绿色象征着平静、同情、胜利、荣誉与希望,象征着盖茨比的梦想和对未来的希望。他对黛西的爱和美国梦本身即对金钱物质地位的追求融进了这盏绿灯,无数次绿光在夜里向他招手,欲望在呼唤他,绿光渐渐成为他人生的向标,他乐观地面对一切困境,自信地解决一次次难题,“对于他,这代表未来的极乐仙境,虽然这个目标一年一年从我们眼前往后退,我们从前追求时扑了空,不过没关系,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一点,两手伸的更远一点,总有一天。”于是他马不停蹄的追着。

02

美国梦的壮大:

追逐、奋斗、逆水行舟

为了能再次相遇黛西,他在黛西所住的正对面购买了豪华震撼的大别墅,每周末都吸引着各种名流举办极为奢华无度的派对,只为能再次与黛西相遇。但他做到了,那一幕他的转身,手里拿着酒杯,身着西装革履,背后烟花绚烂,脸上难以忘怀的乐观笑容,开着黄色的跑车,路上遇到交警也只需露出自己的名片便能随意行驶,他就要成为他心中理想的上帝之子。

讽刺的是,尽管拥有惊人的财富,盖茨比仍需费尽心思在尼克心中立下新人设,他很在乎尼克对自己的看法,喋喋不休,不愿尼克将自己视为一个不重要的人,强调自己出身不低,在牛津大学读书,继承了一大笔父母的财富,去各国首都旅居,又成为战斗英雄,这样才能让尼克去邀请黛西与自己见面时,满足黛西的需求,能与黛西门当户对,也是只能用粉饰自己,伪装自己来实现他的地位梦。第一次见黛西,盖茨比身着白色西装,为黛西铺满了满屋子的花,不敢见黛西,害怕的躲起来,到深情看着对方彼此吐露心声,随着“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的背景音乐响起,他们一起在海边打高尔夫,一起玩弄大房子中新奇的玩意,一起跳入泳池,疯了一样似乎弥补着逝去的时光。如同他们初次相遇一般,色调纯白,加上鲜花的点缀,象征着浪漫与天真,他们之间充斥着美好的情感,黛西有着一个“纯白的少女时代”,五年后的初见也似乎能如当年炽热真诚。

然而,只是盖茨比心中对爱情纯洁的信念从未改变,他的极度浪漫与理想,在他保存着与黛西的点点滴滴,脱口而出与黛西分别的精确时间,努力追逐着财富满足黛西,一切的设计都是为了黛西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一切都如此美妙,久别的爱人重逢,就要弥补多年的遗憾了,淡淡的忧伤却不禁飘入,可惜黛西变了,她突然的哭泣却欲言又止早已代表她的信念早与盖茨比背道而驰,但她没有戳破,仍然给着盖茨比假希望,看似美好的相处却流淌着难圆的遗憾,他们之间隔着永无法跨越的阶级之墙。在电影中,电话的意象也是极为关键,它总是在他们正处于美好时光时响起,盖茨比总会皱起眉头,拒绝接听,那一次次电话铃声的响起,实际上亦时刻提醒着盖茨比做的不能见光的生意和他真正的出身地位,一次又一次在盖茨比想要触碰他的绿灯时将他拉回残酷的现实,他得到了财富,靠近了黛西,却也早已无法摆脱泥潭,他永远只能是干着龌龊行当的暴发户,无法跨越社会阶级。当盖茨比提出要黛西向她丈夫说明一切时,他好像离绿灯仅一步之遥,无奈悲剧的发生已不可阻止,前一步是幻觉,是陷阱,是毁灭。

03

美国梦的壮大:

追逐、奋斗、逆水行舟

19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拥有迷人光环的“美国梦”与以往相比,早已黯淡下来。如此是因为随着西进运动的推进,西部的土地已开发殆尽;曾经的机会均等理论与资源有限的现实是矛盾的。在异化伦理秩序下,曾经的“美国梦”与现实的冲突已经很明显,曾经的清教先民怀着虔诚的心在美洲大陆建立属于人类的“伊甸园”,他们拥有信仰,希望获得上帝的恩宠,关注心灵的纯洁,然而后来美国梦已被异化成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人们逐渐堕落,不关注道德,不惜一切寻找发财之路,包括盖茨比违反“禁酒令”贩卖私酒,聚富敛财以图世人认可。

1922年,纽约陷入了一种不正常的狂热,股票业务、金融业都繁荣稳定,道德约束越来越低,禁酒令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当时环境下,道德约束越来越低,人们追求金钱与狂欢,沉溺于杯中之物,归随着狂野的爵士乐节拍,纵情沉醉,沉沦在自甘堕落的快乐中。包括尼克,本是学习写作,却也来到了华尔街的金融行业追逐金钱而非思想。尼克在汤姆为梅朵准备的公寓里自甘堕落,沉浸于酒精女色,但当他望向窗外,看见一排排窗户,其中一个是一位黑人女性,她趴在窗前,微笑着,似乎在憧憬,在构想美好的事物。同时他也看见他自己,他似乎在外面又似乎在里面,在欲望的牵引下,他似乎有些爱上纽约,沉醉于自甘堕落的快乐,但同时他仍在张望着自己,对这一切感到恶心。如同菲茨杰拉德描写灰烬之谷,它形状怪异,令人震撼,灰烬像麦子一样生长在这里。一长段由工业灰烬倾倒形成的荒凉土地组成西卵和纽约市之间的灰谷。农场是食物的来源,食物是生命的来源;通过用工业灰烬取代食物,菲茨杰拉德暗示了现代化是如何开始让人们远离人性的特征。最后盖茨比的死不是因为乔治·威尔逊这个人,而是因为乔治·威尔逊这个灰谷的代理人。乔治·威尔逊是一个住在这个工业垃圾堆里的人,盖茨比是一个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富人。

灰烬之谷象征着黑暗和无生命,它代表了“美国梦”的彻底毁灭,这时的纽约,在人们心中,金钱的价值高于一切,包括上帝和宗教等信仰与道德。因此,“美国梦〞的彻底破碎散落在灰谷中,如同一堆灰烬。更重要的是,灰谷还象征着像乔治一威尔逊这样的穷人的泥潭,他们生活在肮脏的灰烬中,因此失去了活力。

在这样一个灰烬之谷中,蓝色的广告牌上是T.J 埃克尔医生,一个被遗忘的眼科医生,被放大的双眼,象征的是上帝的眼睛,静静地屹立在着灰谷中,注视这一切人与事,当梅朵被撞死后,事故被嫁祸到盖茨比身上,眼科医生所象征的上帝之眼再次出现,镜头不断对焦于那双看透一切的眼睛,注视着,拷问着内心,也一闪而过灰烬山谷的画面,再次暗示着上层贵族的自私残酷,道德沦丧。

在此混乱阶段,尽管害怕,盖茨比仍然会乐观自信地认为黛西会打电话给他,愿意为她承担一切,然而,纯洁的黛西早已不复存在,她始终是和汤姆一样自私冷酷,无道德底线的旧钱,她没有多么理想主义,只是一个以享乐为主,金钱至上的庸俗之人。在盖茨比死前,电话终于铃响却非黛西,他的葬礼不出席而是去度假的悲剧形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最终死去的都是社会的下层,他们无人在乎,事实被扭曲,有罪的富人全身而退,无辜善良的穷人受着惩罚。实在可悲,他终生的信念都在于那盏绿灯,他并非没有看清黛西的真面目,只是在他的伦理意识中,即使现实再残酷,他仍然会选择坚守初心,不会放弃,是他了不起之处。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不敌残酷骨感的现实后,最终如葬花落下,随之的是电影结尾的绿灯不再富有活力,一闪一闪越来越暗,美国梦也随之破碎一地。

04

总结:

重思美国梦

曾有人评论,看不明白盖茨比的伟大究竟在哪?他没有实现任何事情,只是悲哀地死去。但正是这种悲剧下,盖茨比的伟大在于他完美体现了美国主流价值观中的乐观主义与自信心,只要梦想在,希望就在,有了希望的生活就会拥有无限的精彩。曾思索盖茨比已拥有如此财富,为何生活不能如他所想,幻想着如果没有发生那次车祸他们是否能有机会真的在一起生活,但的确“旧梦不能重圆”。过去只能存在于梦想之中,想要将一切安排的和过去一模一样,幻想着过去不愿清醒的人注定被现实击败。他用想象将基于金钱的爱情变成了充满希望的梦想的化身,梦想与黛西相互等价,哪怕只能用金钱来表达对黛西的爱,他也仍然真挚,因为没了黛西,他心里一片苍白,无比空虚,他的灵魂早已被金钱侵蚀。而他的地位梦也只能靠粉饰来告慰自己,在富豪中的鄙视链中,新钱是暴发户,无教养,永远难以进入旧钱这样一个财富、地位、权利等资源世代相传的圈子,也不会因为财富而被瞧得起。如此意义下,理想主义者的美国梦确实是可悲的彻底毁灭。

菲茨杰拉德这部伟大的作品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一是对如此理想的美国梦的质疑与批判。美国梦,曾经经过《独立宣言》所写下,对每个追梦者极具吸引力的一字一句,曾经被多个优秀的演说家激昂慷慨地游说,镌刻至基因中的力量,是否是一个因少数人成功而疯狂吹嘘,却忽略了多数失败者惨痛经历的幸存者偏差?二是,纸醉金迷的城市与破败灰暗的农村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农民的权利,城乡差异极大的社会矛盾。三是,这样一个物质财富与精神信仰极其不平衡的时代是可怕的,充满担忧与焦虑的,人们不再追求为社会创造价值,只是沉迷于当下的刺激,逐渐难免从追梦的动力转向挫败与绝望感。而这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到社会转型发展不可避免的焦虑与迷惘,与中国相似,启示转型中的中国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要注重城乡发展差异以及不可忽视城市精神特质与文化内涵建设。如同盖茨比最后所说“从前它挣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再跑快一点,把胳膊伸的更远一点,总有一天……于是我们继续往前挣扎,像逆水中的扁舟,被浪头不断向后推。”给予我们希望和鼓励,我们依然应该乐观继续追求,矛盾又统一地在后人心中永恒化了这一凄美的爱情挽歌。

【参考文献】

[1]周佳球.(2009)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双重性[J]. 肇庆学院学报, 30(3),37-40.

[2]吴嘉平.(2012)《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特色[J]. 科教文汇,26,70-77.

[3]董淑铭.(2016)新教伦理秩序下“美国梦”的幻灭[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0(4),111-115.

[4][德]马克斯.韦伯.(200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李修建 张云江 译.北京 九州出版社

[5]徐新. (2022)《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J]. 文教资料,9,38-42.

(本文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光影中的百年中国》2023年度期末作业,获得“新青年电影夜航船2023年优秀影视评论”)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本期编辑 | 孙雁南

原标题:《锐评 | 钟翠婷:《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下理想主义者的毁灭》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