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赵俊毅:民国时期的摄影批评

2018-12-15 19: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如果把新文学运动比作一只大鹏鸟,它的左翼新诗、新剧、新体小说如雨后春笋,它的右翼文学批评却没有与之同步展翅,从而导致新文学运动的两翼失衡。1919年,为了扭转文学结构失衡的现象,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开始倡导文学批评,编辑们率先引进西方批评思想作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突破口,由此搭建起新文学批评的体系。

民国初期,摄影艺术在我国兴盛起来,一时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好一番热闹的景象,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摄影界长期存在着重创作轻批评的现象,此时文学批评的思潮一浪高过一浪,而摄影批评仍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虽然思想家康有为、鲁迅在相关文章中发出摄影批评的声音,但国内摄影界仍是窜皮不入内。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最早的摄影批评家刘同慎参照文学批评的理论,撰写了摄影批评方面的文章,文中举例说明摄影批评的必要性,他的文章如同一枚重型炸弹,投到了中国摄影界,老朽的摄影者溅了一身泥土,而有思考的摄影者清醒了。

1923年出版的《摄影指南》

1923年《摄影指南》一书出版,思想家康有为给该书写了序言,序文中间一段的大致意思是,编著者欧阳慧锵自幼习影,经过十余年的摄影实践,把自己对摄影的感悟编写成书。这本书是从实践中取到的心得,与翻译或抄袭人家的东西不一样。康有为特别欣赏青年作者欧阳慧锵的独创性,同时对那些不认真做学问,抄袭人家东西的投机者提出了批评,甚至对翻译类的摄影书籍他也觉得不如原创书籍好。

二我图
求己图

民国初期照相馆为招揽生意,推出了“求己图”和“二我图”的艺术照。“求己图”是同一个人分别扮演仆人和主人,照片左面的仆人跪着向着照片右面的主人叩拜,右面的主子坐着面向左翻看账本。“二我图”是同一个人分别扮演乞丐和富人,照片上左面的乞丐跪着手心向上向照片右面的富人伸手要钱,右面的富人手里拿着钱给照片左面的乞丐。照相馆用二次曝光的技法,把一跪一座的同一个人拍成一张照片,还美其名曰为“求己图”和“二我图”,文人雅士为了取“求人不如求己”之寓意,纷纷到照相馆拍摄“求己图”和“二我图”,他们还在照片上面题“调寄满庭芳”、“摸鱼儿”之类的诗或词,挂在书房里。鲁迅看到“求己图”、“二我图”肺都要气炸了,他在“论照相之类”文章中严厉批评道:“将来中国如要印《绘图伦理学的根本问题》,这实在是一张极好的插画,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讽刺画家也万万想不到,画不出的。”腐儒觉得自己求自己不求别人,诸不知“男儿膝下有黄金”,除了祖辈不能随便给别人下跪,包括自己给自己下跪,这是尊严问题,卑躬屈膝还有中国人的骨气吗?自己跪自己从伦理上也解释不通。

1932年1月1日《摄影画报》刊登黑白影社的作品

鲁迅经常逛北京的琉璃厂,每次路过逛琉璃厂周边的照相馆,都会发现照相馆橱窗内大美人的照片时常更换,唯独“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的剧照常挂不换。鲁迅在“论照相之类”的文章中不留情面的批评:“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异性大抵相爱。太监只能使别人放心,决没有人爱他,因为他是无性了,——假使我用了这‘无’字还不算什么语病。然而也就可见虽然最难放心,但是最可贵的是男人扮女人了,因为从两性看来,都近于异性,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所以这就永远挂在照相馆的玻璃窗里,挂在国民的心中。”《鲁迅全集》提及摄影的有一百余处,有多处是摄影批评的内容。鲁迅的摄影批评大多局限于摄影现象,而在摄影刊物正式提出“摄影需要批评,急切需要批评”主张的是刘同慎。

1934年3月出版的《晨风》

1934年3月,在第四集《晨风》摄影杂志上,刊登了刘同慎写的“献给爱好摄影的年轻人们”文章,文章共分三个自然段,刘同慎在第一段“摄影与时代”中写道:“所谓时代,不外乎当时的社会物质生产力的状态所表现出来的一个趋向。换句话说:适应时代,就是适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的形态。否则,就抓不住时代,也就是死了的。”作者提醒年轻的摄影者,摄影着要关注时代的发展趋向,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对时代的发展有预判能力,否则,你就抓不住时代的脉搏。作者还写道:“摄影这种子,在中国发芽已有几十年了。试问在这不能说是很短的期间里,对于摄影坛上所贡献的是什么?唉!还不过是墨守成法,充然自足,其间最上的,无非是偷窃式的模仿而已,就是一辈被称第一流的先生们,很多是能拍照的,而很少是能明了摄影的。”摄影术引入中国后,我们一直就模仿外国人的画意摄影,墨守成规几十年一点新意也没有,很多老朽的摄影者只会拍照并不明了摄影的意义。

刘同慎在第二段“自身的立场”中写道:“年轻人,你们应当知道现在的时代。世界失业人数一天一天增加;九·一八,一·二八;甚至以往的五卅,五九事件的产生,明白地告诉你,资本主义的枪口对准了你的心膛,你想,这是什么时代?什么时代?请想一想,在这个时代里,自己的立场是摄影为摄影呢?或是摄影为人生呢?或是……再请想一想,只有技巧,没有灵魂的唯美的艺术作品,它能给予人们多大影响?”抗日救亡时期,东三省已被日寇侵占,日寇对华北乃至全中国虎视眈眈,国难当头,大后方的摄影者还是为艺术而艺术,陶醉在没有灵魂的唯美的艺术作品中,岂不知这些艺术作品能给人们带来多大的反响?它能作为抗日救亡的宣传片吗?它能提振守土抗战的信心吗?

刘同慎撰写的“献给爱好摄影的年轻人们”

刘同慎在第三段“前进之路”中写道: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许多血淋淋的事件在我们面前流来。我们以为真的摄影家决不是信手乱拍,也决不是唱一唱无可奈何的哀歌就可以了。摄影家要用直观来把时代的一切的事实包括在他的作品里。”抗日救亡迫在眉睫,日寇挑起一件件血淋淋的事件就发生在我们的眼前,摄影家不要再拍所谓的艺术作品自娱自乐了,中国摄影已经到了最重要的历史关头,摄影家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把抗日救亡的内容融到作品里,作为摄影家不要辜负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

1934年4月出版的《晨风》

1934年4月,在第五集《晨风》摄影杂志上,还刊登了刘同慎写的“批评摄影与摄影批评”文章,文中着重强调“摄影需要批评,急切需要批评”,为了解决中国摄影批评长期缺位的问题,刘同慎把文学批评的理论移植过来,文学批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对他人是非的藏否,摄影批评也是如此。刘同慎在文章中写道:“似乎一般通常的见识,以为“批评”是恶意的。更有以为仅仅是些无聊人们,专以寻求别人的过失错误。它的本身,除了“刻薄”、“不恭”的表演外,再也没有其他了。这种浅鄙而可怜的认识,不但中国如此,就是欧美各国,也是难能避免的一回事儿。”民国时期“静坐当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依然是修身的名言,在批评他人有“一己之败德”的社会文化氛围中,为摄影批评正名就显得十分重要。刘同慎抬出了英国著名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Mathaw Arnold)的名言:“把世间所知所思最好的东西去学习或传布的一种无偏私的企图”,也就是说,批评家要把最好的知识和思想去学习去宣传,批评家还要做到公平、公正、无偏私。

刘同慎撰写的“批评摄影摄影批评”

刘同慎在“批评摄影与摄影批评”的最后写道:至于摄影批评,它的本身,并不限于作研究摄影的工具更可成为具有文学价值的文学的形式。而摄影批评者,当然,各有各的立场,因此也各有不同的批评。但是应当明了自己对于摄影的使命,用客观的眼光,很审慎地加以批评;要不然的话,非但批评的本身毫无价值可言,而且误了原作者,更误了整个摄影坛。这也是所以把批评家当作摄影的威权的成因。刘同慎认为摄影批评家应该是摄影界的权威,既然是权威学识要渊博,还要不断地学习以补充新的知识。摄影批评家的使命应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摄影批评家应坚守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公正、公平、无偏私,用客观的眼光审慎地批评。

“一二八”淞沪抗战我军高射机枪扫射敌机
1932年9月18日上海市各界代表举行九一八国难纪念大会的现场

民国时期的摄影批评,如果按时间排序,康有为是最先开头,续而是鲁迅的“论照相之类”、“从孩子的照相谈起”等摄影批评性文章,批评的重点直指照相馆陈腐的商业手段,批评国民畸形和趋于病态的审美观,重读鲁迅的文章,觉得批评的句句在理,可文章刚发表之时,曾有一部分读者认为鲁迅是仙人球的脑瓜“刺头”。正式提出“摄影需要批评”并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是刘同慎。

《浮雕》程居浩摄
保卫卢沟桥的战士   方大增摄
第八路军出平型关抗击日寇   顾廷鹏摄
关山静寂壮士无颜   林泽苍摄
凯旋   卢施福摄
力挽狂澜  张印泉摄
林云壮志  徐德先摄
淞沪会战我军抗敌将士   王小亭摄
听训   罗静予摄
我军战士的肉搏训练   赵寅生摄
我英勇空军飞赴晋北长城线协助第八路军抗击日寇   王小亭摄
徐天章拍摄的《还我河山》

抗日救亡时代,一些老朽的摄影者仍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挎着照相机在名山大川瞎溜达,拍摄没有灵魂唯美的作品,刘同慎用摄影批评家应有的先觉、先行、先倡矫正着时代风气,他发出摄影批评的声音,有理有据不早也不晚,正好契合与时代,年轻的摄影者和有思考的摄影者觉醒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