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首届“策展在中国”论坛:策展为城市文化及国际交流带来什么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18-12-18 12:28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首届“策展在中国”论坛暨2018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年会开幕式日前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举行。“策展”的概念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独立策展人在西方兴起,20世纪80年代末策展人制度进入中国,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造就了第一批中国策展人。30年来,“策展”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策展不仅与艺术展览相关,也在不断推动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国艺术影响力的向外拓展。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策展与城市文化创新”以及“策展与国际艺术交流”,论坛由北京画院副院长、知名策展人吴洪亮主持,举办地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也是陶瓷工业遗产保护基础上的一次文化创新。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成员及国内知名策展人、艺术评论界人士参加论坛并发言。“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特选刊其中部分主要发言。

景德镇淘溪川夜景

景德镇淘溪川美术馆同时举办的展览

“炉火千年烧出来的是时代的温度。陶溪川文创街区从策划到拓展,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策划案例。”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以文化的高度提升产业升级,以国际视野激活本土资源,在陶瓷文化创新发展产业中树立了标杆。在这样的街区里举办策展人论坛,一定能激发更广阔的艺术交流。

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为此次论坛开幕致辞。当天,景德镇陶溪川还启动了“72亼青年艺术家”及青年策展人计划。陶溪川将以“邀请制+申请制”的方式面向国内外青年策展人,挖掘青年策展力量。论坛发言嘉宾包括罗一平、田霏宇、王春辰、王绍强、王璜生、王晨、孙倩等,通过各自的策展经验与案例,介绍了策展在城市文化创新、在国际艺术交流中的推动作用。

景德镇淘溪川“青策项目”启功仪式,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左)、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中),中国美术馆原党委书记钱林祥(右)

景德镇淘溪川,“策展在中国”论坛现场,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发言

景德镇淘溪川,“策展在中国”论坛现场


以下为论坛发言部分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策展把国际艺术引向中国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沧桑剧变和中国文化发展的蓬勃生机, 策展或者说展览策划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专业,策展界也不断壮大了自己的学术力量,各位与会同仁丰富的策展实践经验和在展览策划上的理论思考,是不是到了一个可以更加系统梳理的系统,是不是可以谋求在我们过往的经验和已有的著述上更鲜明的建立中国策展学,由此形成我们更加有目标的学术发展。至少,通过这次的论坛,能够对中国策展学形成一个哪怕是初级的学术框架。我这里也浅显地谈几点初步的思考。因为我想中国策展事业的发展,当然要靠中国策展人的文化自觉和实践方式。在这里很简要的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时代文化语境下中国策展的勃兴

中国策展的核心是在一个不断变化,也不断推进的时代文化预警之中。

艺术繁荣发展,催生展览策划。“策展”是在中国艺术探索创新的大潮中应运而生。改革开放在艺术上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极大的解放了艺术生产力,或者说艺术创造力。

社会文化期待,需要展览策划,变革中的中国也有对于文化新的需求。中国策展界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品质,就是策展人还是关照社会,研判社会的文化期待和学术需求,由此来形成展览主题。在策展人的学术动机那里,都包括了对社会文化接受的先期期盼,使展览策划的成果更好的产生社会文化效益。

文化生态结构,推动展览策划。策展需要舞台,需要空间,而策展在中国的历程也是和这些舞台、空间的发展相结合。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艺术或者说文化生态结构明显发生了变化,我们在策展人同行中有许多在美术馆工作,从美术馆的策展出发,而美术馆的兴起成为21世纪以来公共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在藏品研究策划和当代艺术策划两个方面,美术馆逐步形成了策展的规制,一方面激活了藏品,一方面及时关照美术创作的最新成果。中国策展步伐虽然在时间轴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距离,但是由于中国自身的文化艺术的生态结构,在短时间里形成了一个新的有机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使得策展人所有的实践可以更活跃地穿行于这个有机体,策展人这种学术舞台的不断扩大,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中国现象。

国际文化交流,拓展展览策展,这指的是文化视野和学术探讨的范围不断扩大。毫无疑问,全球文化新的碰撞、交汇、融合构成了中国艺术和文化新的语境。中国艺术的国际对话,既靠艺术家积极参与,也依靠策展人的推动。国际艺术界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中国艺术也需要不断走向世界舞台。在这方面,可以说策展人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打开了坚冰,探索了道路,以合作的、或者独特的;以政府支持的、或者企业参与的多种方式,使中国艺术不断走出去,这方面内容十分丰富。

展览策划促进了艺术创作繁荣,丰富的社会文化形成了生态结构、拓展了国际交流。“策展在中国”也包括把国际艺术引向中国。

二、策展的文化坐标

有策展人的所在,有思想、学术和实践这几个方面,策展才得以形成,所以“策展在中国”首先是策展人在中国。中国策展人紧追艺术的发声,紧密投身艺术现场,能够捕捉最新的艺术现象。

策展本身就是在艺术创作和社会接受,在艺术本体和社会理解这样的边界地带。中国策展人在艺术历史和理论、在艺术批评、艺术传播等方面都努力形成了一个自己成长和成熟的基地,这就是在学科边界的重要探索。更进一步说,这个学术边界也包括了从艺术本体向其它学科,例如科技领域、人文领域等的一种拓展,所以中国策展的文化坐标是有自己独特的特性。

不能把中国策展看成是国际策展的一条副线,不是一个从属的线条。而在内外交往中,我们有自己的脉络。我觉得这方面也还需要同行们一起来做梳理,这里面文化的逻辑是我们要把握的。

三、建立中国策展学

以审视之思,提前沿问题。首先在于提出问题,这个问题是由具体的理念、概念、主题来表达的。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表述来形成策展的主题,我觉得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年,我们的许多展览已经越来越体现出这种有文化自我意识的特征。

谋特色之为,树品牌影响。我们要在展览策展上抱以特色,形成和巩固展览的品牌,也可以说是策展的品牌。在这方面,通过大家在一起的交往,我想完全可以形成中国展览策划的不同类型,体现它的品牌价值。

持学术新见,成学派气象。策展学的建立,首先是策展人个性学术的建立,和不同现象实践能够形成的学派建立。我们自认为的影响有时候需要拿到社会层面去检视。一个展览的策划,特别是展览品牌的形成,要不断向社会纵深去寻找拓展的道路。

立文化主体,构全球对话。要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彰显中国文化精神,来形成全球对话,中国策展发展到今天繁荣的形式,离不开国际文化的大语境。不同文化的艺术创作现象和理论成果的相互吸收,相互借鉴,才是整个图景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的策展界应该有责任向国际艺术界的展览领域提供更多的中国经验,也不断在交流中丰满自己。

范迪安在发言

罗一平 (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策展人应该是一个推动文化发展的谋略家

凡是新艺术的出现,无一不需要策划,而且策划展览在策展人的推动下,越来越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策展人对艺术的再定义,对艺术边界的扩大、拓展与跨界施展,与跨界的实践,都在多方位、多层面,做了可贵的探索。

策展在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策展在中国是否可以形成一个学科,范院长刚才从三个方面做了一个架构。我认为这三个方面的架构,完整的把中国策展的学科体系,大的框架搭了起来,包括他每一个大的方面的四个点,都在这个大框架下让我们展开了纵深的可以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那么在范院长的报告中,我看到了策展学科它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策展学与艺术史,与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与艺术管理,与艺术馆,与博物馆学,与视觉文化研究,与社会学,与政治学,与社会思想,文化思潮等等众多学科,这些不同专业领域有着广泛的结合。

30年来,我们中国优秀的策展人,无一不是在这种跨学科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策展理念,策展风格,在中国,乃至在国际社会中形成了我们中国的策展学派。 同时,也在这种综合各学科的优势下,逐步的形成了一套自身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能够应对时代的新需要,并有效的推动国家和地方文化发展的一种文化谋略的工作方式和有效的理论体系。我觉得中国的策展人也应该到了对这个理论体系进行认真架构的时候。

今天,中国涌现出了大量的美术馆、画廊、拍卖机构、艺术博览会、艺术区、艺术空间,这些拍卖行、博物馆、美术馆的兴起,对策展人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策展人的身份和知识架构也越来越显得非常重要。

我认为,首先作为一个中国的优秀策展人,他一定是能够推动国家和区域文化发展的文化战略的谋略家,他所策划的展览能够对我们的国家,对于一个区域的文化发展,在做顶层设计和做向前推动中,能够对政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第二,一个策展应该具有理论的学术高度和史学功底,只有如此,这个策展人对他所策划的展览才能作出正确的学术判断与学术定位,对展览的学术方向才能有明确的把握。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策展必须要有策展意识,也就是文化意识。我在文化部参与大量的青年策展方案评审中,就发现在中国众多的青年策展人才里,或者在中国的很多展览机构中,他们提交的方案很少具有一种策展意识。什么是策展意识?就是一个优秀的策展人,他能够抓到一个事物的本质,他能够把一个看似简单平凡的事情,策展成一个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策展成一个独具学术视野,并具有学术高度和学术深度的一个展览。这个展览展出以后,能够引起人们的兴奋和文化的反思,以及公众的持久关注。这里面就需要他提炼出自己对这个事件的独特的认识,包括如何把这个认识通过他的各种手段,运用展呈方式,工匠方式,传播方式呈现出来。

第四,我认为一个策展人要长于艺术批评,因为艺术批评是一个判断性的工作,策展人要在丰富的感性资料基础上,作出理论的归纳,同时要形成自我鲜明的批评视觉与观点。策展人和批评家的身份是有一定的交叉性,这种交叉性能够有助于策展人从策展的角度来分析各类美术现象,并且能够从中梳理出学术主题,使之成为策展策划的主题,而选择参展作品的依据。然而,策展人和批评是不一样的,策展人的学术视野应该比批评家更大。他要关注的艺术现象应该是更多。同时他要比批评家有更好的包容性,对不同的艺术家,艺术类型,艺术现象都要有一种兼容并包,能在普遍性的基础上进行学术判断,这就是要求策展人能够避免一般的艺术批评家的一种偏执。

第五,策展人要对国际国内艺术现状和走向非常了解,对国内国际的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理论家、媒体和资深的记者要有自己详细的档案库,并且使他的档案资料成为自己的策展资源。

第六,策展人要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动向有敏锐的感受力,这样他才能在策划国内国际展览的时候,拿捏准确,把握火候。

第七,中国的策展人中还有大量的独特的策展,他不限于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的特定要求,而独立的展开工作,对艺术生态和社会生态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与参与,其工作性质能够体现这个策展人的综合能力与理论水平和学术判断。

第八,策展人要研究艺术,反映艺术特征,一方面要对艺术史,时代背景,思想影响有深入的研究,对艺术家的心理特征,人格特点,身份背景,艺术思想、艺术方法和艺术特征有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并通过对艺术家的推荐和艺术品的展示,在一定深度上揭示艺术的意义和实地性,把握策展策展成为社会与时代思想的表述机制。力求策展人要对已发生、正发生,未发生的事件和艺术现象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预购,因此策展人是以所策划的策展为自己的艺术品,策展人是剧作家,是导演,是制片人,是传播人,他把这些身份聚集在一起,使他的展览能够形成一个独特的特色,以展览为综合的作品形成别样的观看对象,呈现方式,传播模式。

第十,策展人要有出色的管理和沟通能力。要从学术架构和作品的影响,展览设计到寻找资金,确定场馆,画册编辑,现场氛围,后勤保障等全方位的综合能力,要通过展览的学术架构和他的沟通能力,促进他所合作的美术馆、艺术空间能够完美的把这个展览做出来。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策展已经成为一个显学,广为吸收各类学科的特点,吸取各种理论的话语,创造性的与艺术活动、艺术展览来表现一个时代的艺术观念,艺术现状,艺术成果和时代风貌。我们中国要建立一个策展学科,一定是在整合所有人类文明智慧与现状的学科,它是一定要能够超越单纯的对艺术的表述,而成为一个社会的课题,时代的话题,理论的话语,研究的表现方式,成为我们当下最为综合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前沿学科。

活动现场

田菲宇(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 UCCA的过去、当下和未来

“策展在中国”这个标题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感触的,我不是中国公民,但是我作为策展人的整体生涯都是在中国发生,大学毕业不久之后进入了广东美术馆筹备第一届广州三年展的筹备小组,然后慢慢的熟悉了这个领域,开始做自己的研究和策展,直到现在做了机构的实践,是一个十五年的历程。去年我跟两位同事在纽约美术馆做的世界剧场,1989之后的中国艺术与实践,中文的标题翻译一直是个问题。这个展览代表我这十几年在北京学习研究的过程和成果。

我今天主要想谈的是对于一个机构策展的过程,因为我觉得机构也是需要策划出来。主要讲我这七年一直在的机构——UCCA。也以此作为了解中国策展领域进步的缩影。

2007年11月UCCA开馆,那个时候中国跟现在还是有一定的区别,那时是北京奥运会之际,全北京都是倒计时的大钟表,整个气氛充满一种对未来的期望和一种非常初步,但是又非常确定的新自信,包括对国际交流和国际交往的很强烈的渴望。

UCCA是两位比利时藏家创办的,在一个比较官方的语境,我总结出来头十年UCCA的主要矛盾,一开始是创始人展示藏品,可以说是个人秀财富和欲望与北京城市的市民,艺术圈,艺术体系的对于一个新型独立美术馆渴望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我们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来回应。

UCCA标志性入口

2007年开馆的时候,要进入UCCA要通过一个黑乎乎的通道,左转,突然出现一个很高大上的空间。这可能跟当时的理念比较匹配,跟当时的798比较匹配,因为那个时候的798没有像现在的人流,所以只能藏在里面,不能面向大众。一开始UCCA的矛盾也体现在不同的学术和策展阶段。

这个矛盾的第一个结点是在2011年,尤伦斯夫妇决定把第一批拍品放到拍卖市场,大家开始讨论这个机构要不要做下去。我正好是2011年2月份入职,很快把黑乎乎的门口调到大马路,用了不到一百万请了中国先锋建筑师做了一个装置。

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使命,希望以国际的视野呈现中国当代艺术,以应对中国的现实呈现国际当代艺术,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但是比较丰富的双向交流的目标。到2016年矛盾突然又出现了,创始人宣布这个机构要卖掉,当时不是特别清楚,很多人不知道能出售什么,因为机构跟收藏不是一回事。在转手期的展览中,我们想了半天到底核心使命是什么,总结了两条,一是我们认为艺术可以改善与丰富生活,而且是所有人的生活。二是我们相信中国与国际的文化对话,可以是一个贡献者,也可以是一个受益者。我们作为一个外国背景的机构,不适合做纯粹的中国文化建设的工作,我们基于这个工作展开自己的工作,我们希望有一种比较巧妙的结合,把中国的声音放大,同时也可以更多的声音进入到中国。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们自然而然就变成一个更公开的机构。今年夏天我们做了徐冰老师的大型回顾展,整个展览跟公众的关系发生的最自然通透,任何一天走进来,就发现有大量的观众坐在小小阅读区,疯狂读着徐冰有关的文献。这个代表我们十年走过的路,想到开馆展徐冰的签书。十年同样的一件作品出现在同样一个展厅,只不过这是这个展厅存在的最后一个时刻。

刚才说的三个阶段,初期的阶段,中间的阶段,现在刚刚开始的新阶段,刚刚换了一个新的logo。我们这些老的字母,不破不立,把这些字母拆了,今年美术馆的注册和基金会的注册都拿到了,我们开了第一个分馆在北戴河,来自中国建筑师李虎设计的。

UCCA沙丘美术馆开幕展

下个月到北京就可以看到我们全新的面貌,过去大家都不知道UCCA在哪里,只知道是有三个恐龙的作品,但未来大家能直接进到我们的门口,在大马路上可以看到有讲座,有儿童活动场合,可以看到我们的商店,我们的展品,以及休闲、咖啡区域。我们终于是名副其实的美术馆的机构。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策展是一种超越艺术本身的实践方式

策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观看,策展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方法,它已经是一种思维方式,甚至说在这些年的国际策展领域的发展当中,都提出了策展哲学。我们叫策展学,其实在这里面要思考到底什么是策展,仅仅是把作品展示在空间里吗?或者仅仅是把画挂在墙上吗?还不是这么简单。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策展在改变我们,改变世界。后来我又把题目改成策展改变艺术世界。策展影响了艺术,艺术反过来又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我从几个方面简要的说。一是现在的展览,无论是哪个层面的展览都有策展的介入都会冠以策展人,策展小组,策展委员会等方式,这已经是渗透到我们的思维方式当中。另外一个是在教育方面,这一点特别突出,我们做第二届中央美院双年展的时候,主题就叫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当时侯瀚如作为顾问,我们邀请世界六个策展学校,通过这六个学校策展实践就能看到策展在过去四十年的发展。一开始策展并不是一个自觉的行为,慢慢开始大家发现策展是我们自觉的行为,所以他一开始的学习和实践,主要是以实践为主,甚至世界上不断有人讨论,就像我们说的策展学,从一开始专家就说策展是个学问吗,是各学科吗?更多的认为它是一个实践领域,实践的工作。到现在为止,这些年不断的国际交流,也包括出国,看了大量的书,这个时候策展已经成为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可以从学的角度来说它。这次策展的英文用到的是curatoing,curatoing可能在这里不是特别合适,应该是curator,curatoing有点进入思辨、哲学,学理上的形而上的讨论。这三个词汇在国际学界开始讨论,这就是在策展哲学里面讨论。我不知道怎么用汉语学,策展学,策展行为,不知道,中文没办法和它对应。但是国际上开始基于过去几十年的世界范围的展览和策展实践,在深入的推进,已经不是简单的策展人的工作。教育已经成为今天的热门专业。

再是,艺术家群体,今天的艺术家,无论是怎么样的创作,最后都有一个展览。这个展览构成了艺术生涯的组成,如果没有展览,不会构成一个艺术家总体的艺术创作。艺术家表现自己的展览,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策展工作,甚至在创作的那一步就已经和策展密不可分,不是等到作品完成之后,才想最后的展览方式。其实展览、策展和创作已经成为一个一体。从艺术家这个层面上,已经是方方面面,无论是从事什么样的媒介、题材的艺术家,都会想到策展和展览的方式,所以在一个意义上,策展已经改变艺术家的创作方式。

还有出版,我想大部分策展类书籍中文都没有出版,只有可数的一两本,《重新思考策展》清华大学已经出版了。但是更多的教学,包括央美的教学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基于国际范围内对策展总结出版和学术的写作,下一步的工作,策展委员会就是总结我们的经验,写我们的历史,思考我们的策展体会,综合各种知识,包括史学。今天的策展其实已经是一个超越于艺术本身的实践方式,否则我们没办法理解双年展,何以为双年展,特别是艺术与科学的跨界交流,其实在这个意义上,策展恰恰起到了黏合剂和中介的作用,如果没有策展这个思维方式,两个学科无法达到统一和对话,科学就是科学,艺术就是艺术,可是在策展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方式下它就成为一体,在这个一体下,改变我们的世界,改变我们存在的方式。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策展打开了这个世界,而不仅仅是眼前的一扇窗户,窗户只是看风景,而门是通向世界的窗口,而门才是通向世界的出口,所以策展促进了艺术改变世界的时代到来了,它就在我们的眼前。

王绍强(广东美术馆馆长):视野、经验与方法,我的工作

我到广东美术馆工作三周年,之前一直在广州美术学院教学。我在上课之余有一个小小的编辑室,我到现在为止已经编辑过超过400种书,自己想、自己搭架构、自己组稿,然后在法兰克福以版权交易的方式,在世界各地进行发行。这个工作我持续了大概有15年时间,到广东美术馆工作主要从事展览策划工作,期间也做过一些展览书籍。

2016年我到广东美术馆工作,这是艺术跟思想的殿堂,当我的第一件事情做了一个策展人论坛,我在编辑跟教学过程中,我悟到一个道理,策展人、理论家跟艺术家之间是一个很好的生态,如果通过一种形式把策展人引入美术馆进行工作。我一次聘请18个策展人,作为广东美术馆长期的策划人。这个展览是我到广东美术馆工作的巨大挑战,这是一个官方的学术展览,这个展览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展览,梳理近现代以来广东美术整个脉络,在中国美术馆做了展览。我用我的方法把中国美术馆所有的尺寸跟比例全部测量出来,把所有的作品按照板块做了方案。到了广东美术馆展出,也做了很多科技的方法跟观众互动交流。

另外一个展览是我在广东美术馆对整个学术体系重新梳理,我思考用三年的时间把广东美术馆学术体系读透,再有所创新。

广东美术馆

现在正在准备的很重要的展览是广州双年展,今年是第六届,我为了这个展览准备了三四场学术研讨会。这三四场学术研讨会,我也受到很大的启发。我们请了国际顶尖的策展人,并在德国做一个主题展。今年的主题是“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我们也从边界的角度探讨科技艺术给人类带来问题,我们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展览,还是希望有一定的反思。

我们为了这个展览,把前五届的图像资料以及藏品做了一个梳理文献展,有三个策展人来做三个板块的作品。我们希望通过整个形象的塑造,到区域美术,区域当代艺术的思考,并联合珠三角11家美术馆一起做平行展,整个展览希望通过大型的学术品牌来带动区域美术的思考、发展以及区域之间的联动。

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新美术馆学视野中的策展

要谈新美术馆学,必须从新博物馆学谈起,1984年在博物馆界推出一个新博物馆学,它非常重视一种对市区,对生态,对教育等问题的展开。博物馆学跟艺术博物馆相关的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也是《博物馆怀疑论》,在这本书里面更多探讨的是公共博物馆的职权问题,也提出了对文化制度,展示空间等非常重要的理论,包括对公众文化,对艺术主体问题,美术馆的制度问题提出一些质疑跟批判。

中国的美术馆应该是博物馆的重要的分支,也是纳入在博物馆的框架里面,但是中国的美术馆又有自己的现实发展历程,有它非常独特的特点。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当代的文化语境,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我们如何应对在一个国际上更有新博物馆学,新艺术馆学等相关的问题,我们如何能够在国际文化策展中呼应当下的文化发展,尤其是在美术馆、博物馆策展等相关问题,包括艺术文化问题。这也正是我们想要提出一个新美术馆学问题的讨论。

首先制度批判是当代文化非常重要的方向,作为一个美术馆新的策展思考,应该具有一种更强的批判质疑,或者自我质疑的质疑。那么这种自我批判,自我质疑,正是当代文化非常突出的特质。作为新的一代策展人,应该对自身的文化,在使用权力过程中,对我们可能的问题作出新的思考和自我质疑,以便于我们超越自己,或者对于已然的策展方式提出新的考虑跟理论上的思考。例如这几年央美美术馆做的第二三届双年展所提出来的对策展问题的重新思考,还有艺术方式新的展开,我们希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第二,是有关空间概念,策展是在一个空间里面被呈现,但是我们对于空间问题的理解上有更开放的理解,是物理的,包括心理的,文化的,还有虚拟的,未来的等等。美术馆不仅仅是一个开放空间,其实是一个更复杂更多元的文化心理感受的空间,尤其是在新媒介时代到来的时候,为我们所打开的一种新的感知、认知等等空间。在这种空间里面,我们如何用这种新的感知方式去认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未来,我们自身的文化。

第三是人。我觉得策展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这个共同成长,博物馆学、美术馆学从物到人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是对人的思考。首先一方面是观众,如何从观众、公众到公民这样一个思考,如何鼓励培养使公众成为更具有独特能力和公共文化意识的公民,这是在策展上进行尝试。另一方面,也应该关注艺术家。我们以前更多的集中在作品,现在如何关注艺术家,而且是用人的眼光,人的关怀眼光来研究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家,还有相关的艺术历史。这也是要高度重视的。

最后一个方面是有关策展人,其实也是人。在人的概念底下,我们策展人如何成为真正的人,这是我们自身要进行思考和反思的。我们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在策展中自觉的建立智慧时代道德精神等文化进程中,这是策展人自身要进行思考的。我希望策展人能够成为这样的人。

首届“策展在中国”活动嘉宾合影
首届“策展在中国”活动嘉宾合影
    责任编辑:黄松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