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公明︱一周书记:有为政府积极干预下形成的……贫困化陷阱

李公明
2018-12-27 15:22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过剩之地:美式富足与贫困悖论》,莫妮卡·普拉萨德著,余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436页,69.00元

美国社会学教授莫妮卡·普拉萨德的《过剩之地:美式富足与贫困悖论》(原书名: The Land of Too Much: American Abundance and the Paradox of Poverty;余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是一部以赋税经济社会学为核心,横跨历史社会学、比较政治经济学和消费与信贷经济学等领域的专著,全书充满了源出于美国历史语境中的经济数据、实证论辩和在众多论题上的观点交锋,同时在其论述结构中包含有相当严谨的逻辑性和思辨性,所有这些因素对于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都容易带来阅读上的障碍。该书译者在“译后记”中强烈建议读者“一定要先拜读顾昕教授的代译序”,的确不无道理。

美国是最大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但自上世纪20年代末以来也是政府不断积极干预经济的国家;美国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但也是在发达国家中贫富悬殊突出、贫困人口众多的国家。假如仅仅是指出两个事实,普拉萨德的这本以“过剩之地——美式富足与贫困悖论”为主题的著作不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功。据介绍,该书自2012年出版以来共获得六项大奖,成为在历史社会学、比较政治经济学、财税社会学和消费与信贷经济学等领域中备受好评的重要著作。究其原因,就如顾昕教授在“代译序:美国按揭凯恩斯主义的前世今生”中所说的:“此书的大功在于揭橥了美国积极政府干预主义的核心特征,即奉行所谓的‘按揭凯恩斯主义’,与欧洲国家奉行‘社会凯恩斯主义’的积极政府干预大异其趣。美国独特的积极政府干预之道给美国政治经济带来的深远影响,即一方面未能发展出更具公平性的福利国家,造就了丰饶与贫困并存的奇景,另一方面成为数次金融危机的滥觞,有损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第3页)用我们比较熟悉的话来说,该书的首要贡献就是揭露了“美国道路”、“美国经验”的独特性与矛盾性,揭露了美式发展中的“挫折与失误”,告诉人们有为政府的不当干预方式如何导致了贫困化的陷阱。

在该书出版以后的最近几年,美国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迹象,而且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点,与欧洲相比情况更为严重。问题很突出:为什么同样是经济发达国家,美国的贫困率居高不下?差异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其实这不仅仅是美国道路的陷阱故事,也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的严重问题。我们知道,中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居高难下,最近两年连续出现小幅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7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70,较2016年上涨0.002个百分点,较2015年上涨了0.005个百分点,表明中国的贫富差距再次出现扩大趋势。富裕阶层收入大幅增加,中间阶层增长缓慢,原因固然与房价上涨、农村务工人员的自由流动受阻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而贫富差距扩大也必然阻碍经济结构向消费主导转型。在我们的国情中,政府的积极干预是肯定无疑的,那么普拉萨德这部相当专深的学术著作对于我们就更有借鉴的现实意义。正如顾教授在“代译序”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为政府并非永远是一个好东西。只要政府有所作为,其结果既有可能好,也有可能坏。有为政府所奠定的制度,还有可能在不可预计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为政府积极干预的范围固然值得研究,而有为政府积极干预的方式更是既有研究的薄弱环节。《过剩之地》讲述的是美国有为政府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以及讲述故事的方法,特别值得中国学人仔细品味。”(12页)普拉萨德自己在“中文版序”中也说,中国当前正讨论消费在经济增长模式中的作用,她很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与当代中国的若干辩论产生共鸣;她期待中国读者能够带来更多的调查研究。(13、14页)话说得很简洁,但是很精准——她认为这本书应该进入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辩论的语境,应该引起更多的实证调查,而不是在改革口号包装下的空谈。另外,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这篇很短的专门写给中国读者的序言中,她特别提到:“美国创造了一个消费经济,并建基于以按揭贷款融资支持的住房所有权之上,而且以大额贷款购买的单户住宅成了美国梦的核心。”“美国政治经济许多非同寻常的方面都可从这种对按揭贷款融资支持的住房所有权上得到解释。”(13页)对此,我们自然也会想起自己的房价故事与“土地财政”故事,也会试图从中思考政治与经济的“许多非同寻常的方面”。比如,有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方式应该如何确立?在某种干预方式的确立过程中不同的利益集团应如何进行公平博弈?什么才是福利国家?社会主义与福利国家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居高不下的基尼系数究竟是怎么炼成的?听说普拉萨德对于中国人要翻译这本书感到惊异,而我们自己其实是心知肚明,因为我们都有一本各不相同的念歪的经。

普拉萨德在书中首先以学术界过去二十年间不断积累的成果,破除了过去人们以为的美国政府信奉自由放任主义、是一个最小化干预主义国家的神话,同时也破除了关于美国的贫困人口问题是因为政府无作为、没有积极干预的结果的神话,在第二个问题上尤其显示出她的创新性成果:美国之所以有比欧洲国家更大规模的贫困人口,是因为美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激进干预政策——这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去不是被忽视就是被扭曲认识的美国政府如何干预经济的历史进程。她所讲述的美国经济故事梗概大致是这样的: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导致出现产能过剩,引发严重的国内市场通货紧缩和国际贸易不平衡。当欧洲国家以贸易保护主义应对危机的时候,在美国却是从对农产品价格的关注转向对生产过剩和财富集中的关注,过去在历史研究中被忽视的农民利益集团的因素实际上起到非常重要的形塑历史的作用,他们通过游说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农产品的价格、建立粮食储备制度和促进农业利益的税收管制和金融管制,最终确立了以消费为导向经济干预政策,从“需求侧”经济走向了按揭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但是,信贷消费的获利者肯定是消费大户而不是贫穷人,在住房、教育这样的重大消费项目中,信贷体系出于保障自身利益而无法做到一视同仁,总有许多穷人被排斥在重大项目的信贷消费之外。同时,税收优惠的政策虽然导致私人福利事业的发展,却大大影响了公共福利政策的实施,结果是出现与欧洲福利国家大不相同的消费国家,这是导致贫困人口规模巨大的直接原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本书追溯了政府对农业的干预如何导致了‘按揭凯恩斯主义’的出现,该主义刺激了美国经济长达几十年的增长,还导致了工业化国家分为依赖于社会凯恩斯主义的福利国家和依赖于以信贷为基础的消费主义国家。我认为,发展公共福利国家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增长,但必须解除对按揭凯恩斯主义的依赖,如此可以降低对金融的需求,从而将政治努力和资源从金融部门重新定位到更稳健的增长源中”。(18页)这就是在美国有为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的政策下造成的贫困化陷阱,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进的经济干预主义如果与建设全民普惠的、平等的福利国家背道而驰的话,贫富悬殊和贫困人口的扩大是无法避免的悲剧。

其实,以国家的名义和权力出手而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早就有“扶持之手”(helping hand)和“掠夺之手”(grabbing hand)的不同说法,国家之手或隐或显,或左或右,总之充满了吊诡与悖论。“扶持之手”如果在切入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上出了问题,很容易就会变成“掠夺之手”,普拉萨德的研究就是说明这只“掠夺之手”是如何长出来的。她的目的当然不是简单地揭露或批判国家的经济干预,也不是提倡放任自由,而是通过具有高度理性与现实主义思维的经济政策分析,理解不同经济决策的运行机制和各种约束,探讨经济决策的制度改革的战略。这种理性的经济社会学分析将使人们看待国家干预的视角和评价更切合实际,从而探索更为有效的矫正策略和建设性意见。

既然谈到了“需求侧”理论,我们自然会想到近年来更为熟悉的“供给侧”口号,到底哪种理论更能实现经济稳增长,还是要从生产与消费的实际状况来判断,要看哪种理论更为符合国情、更接地气。光从理论上看,通过创造新的有效供给以扩大需求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这涉及到产业升级换代、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但是这需要有更为全面的产业创新制度、企业税收制度的改革和消费者保护制度等制度改良,而这种理想制度状态无疑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实现的。而在需求侧理论看来,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首先是需求的增长直接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这就是普拉萨德在书中所说的美国“按揭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以货币政策作为刺激需求、调控经济的首要工具。似乎只要创造出需求,经济稳增长就必定以实现。普拉萨德已经把这条道路的陷阱讲得很清楚,贫富悬殊就是由此而产生。因此,如何探索有效的需求侧改革,这是很现实也很重要的问题。普拉萨德在全书最后建议说,应该大力发展公共福利国家,“一个更加发达的福利国家将会减少美国政治经济中对按揭贷款和信贷的需求,它非但不会损害美国的经济增长,反而会为其铺平道路……对美国来说,减贫是一个增长战略”。(338—339页)顺着她的思路走下来,有为政府应该从发展公共福利的方向进行经济干预,通过减少贫富悬殊、减少贫困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为什么不可以作为一种值得思考的改革选项呢?

    责任编辑:于淑娟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