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年只产20天的龙井茶,却是茶农的一辈子

2019-04-12 21: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汪忠华和章士美家住龙井村65号,地道狮峰龙井核心产区的茶农。他们历经过苦日子,也过上了好日子,生活就围绕着这片小小的茶叶。

品龙井茶最讲究鲜嫩,清明前最佳,之后一天一个味道。但是对汪大伯和章阿姨来说,“明前明后”实在太短,他们这杯龙井品的是一辈子。

汪大伯十五六岁就开始跟父母上山种茶。那个时候还没有改革开放,是集体经济时代。龙井村也不叫龙井村,而叫西湖乡龙井大队,有300多户茶农,400多亩茶田。

为了国家增收,当时龙井一年要采四季。除了清明时节的春茶,五月还要采二茶,夏天采三茶,秋天采四茶。男的炒茶,女的采茶,大家分工合作,劳动换工分。生活虽然艰苦,却也简单快乐。

汪大伯回忆,因为茶叶是经济作物,茶农的日子虽然比不上工人老大哥,却比种水稻的农民好一些。

章阿姨就是汪大伯口中“在三墩种水稻的农民”,与汪大伯这个茶农夫唱妇随几十年。当时大家都想嫁工人,她怎么不选?章阿姨的理由很质朴,终归是要务农,两个人一起吃苦,共同语言多。

1984年的春天,龙井村实行包产到户,汪大伯一家分了4亩多茶田。90年代,又分了一次,增加到了6亩多。

大锅饭变成小锅饭,汪大伯与章阿姨自然劲头更足了,起早贪黑在茶园里干活。

龙井开采每年都上新闻,很多人以为茶农只有采茶的时候最忙,其实茶园管理一年四季都没得空闲。

春茶采摘季一过,就马上要修剪和松土。夏天在茶园里除草和除虫,一会儿阵雨一会儿大太阳的,衣服被淋透了又晒干。冬天的龙井冷得手脚冰凉,还要背着菜籽饼给茶田上肥。无论哪一步偷懒,第二年茶叶产量都要下降。

为了公平起见,村里分田的时候,每家每户山上山下、阳面阴面的茶田都有一些。茶田不连在一起,照顾起来费时费力。

尤其是山顶的茶田,路窄且陡,打理不易。龙井群体种都长在这样的茶田里,老茶客们知道,这样的茶田都出好茶。

市场经济,采得到茶叶不交给大队,要靠自己去卖。章阿姨说,龙井村民们最早摆地摊卖茶叶的地方就在龙井庙附近。各家各户沿着马路排排坐,向来杭州旅游的上海客人们兜售茶叶。

“一天下来纯利润有2元钱,就开心死了,晚上餐桌上的菜都会多几个。”
进入新世纪,大家生活都好了。龙井村里,茶楼一家一家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还搞起了农家乐。

杭州城里人兴起了去龙井村喝茶吃饭的“杭儿风”,一批一批往龙井跑,还带火了梅家坞、茅家埠等其他几个茶村。

这几年,龙井茶频频拍出“天价”,城里人都以为茶农们发了大财,兴奋地猜测龙井村民一年能赚多少万。大姑娘小伙子们则梦想着来龙井找个对象,安家落户。

面对这些羡慕的眼光,茶农们反倒淡定的很。

汪大伯说,“天价”茶叶听听就可以了。自己只管诚心种茶、诚信卖茶,不叫顾客吃亏,也让一家人过得幸福。

章阿姨则希望儿孙的生活不要像他们年轻时一样辛苦,但是又担忧“没人吃苦,这茶园谁来种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