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别把减负搞成“领导觉得该减”

董菲晨/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2019-04-15 23:04
舆论场 >
字号

党中央印发为基层减负的文件后,各地纷纷结合实际出台了落实的具体举措。不过,措施千万条、效果第一条,真减假减、有用没用,还得多从基层干部的切身感受出发,这就离不开换位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曾直言,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由此,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上级就应“沉下去”,角色互换、以下看上,才能把问题看得更透彻,“药方”开得更精准。倘若上级依然固守己见、闭门造车,把自己的想法等同于基层的需求,减负就可能打不到“七寸”,甚至可能掉进“开会—发文—写总结”的老套路。如此减负,若以减肥喻之,无异于瞎减肥,“越减越肥”。

为基层减负,哪些该减,该怎么减,应多听基层的声音。网友经常调侃,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上级应力避这种思维局限,千万不能把减负搞成“领导觉得该减”。事实上,哪些会该开、哪些文件应发、哪些痕迹要留、哪些微信群有用,基层最有发言权。上级想精准减负,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入一线,到基层干部中间去,切实感受哪些会议和文件是工作的有效载体,哪些却是冗杂无用的负担,这样才能把党中央的要求落实到位,让基层干部有真正的获得感。倘若主观臆断,简单粗暴地搞“一刀切”,就可能出现空洞无聊的会照开不误,指导实践的文件却被束之高阁,有用的微信群反而被关直接导致沟通不畅等新问题,岂不是另一种形式主义?

俗话说,要想公道,打个颠倒。上级作决策、提要求,不妨多从下级的角度看一看、想一想,就能减少很多盲目性,增强可操作性。据媒体报道,有的乡镇把高速公路安全管理责任压到村里,与村“两委”签订“责任状”,但是村干部根本没有高速公路执法权。可以想象,不签交不了差,签了就无法执行,一旦出事还得“背锅”,可谓大冬天穿湿棉袄,脱了冷穿上更冷。这种情况多了,基层干部必定心生怨气,不愿作为。其实,只要站在执行终端去观察,每项任务在哪个环节受阻,不合理的地方需要如何改进,就会一目了然。

多一点设身处地,多一点换位思考,上下级之间就能更好地相互理解、密切配合,真正让负担减下去、实绩干出来。

(原题为《别把减负搞成“领导觉得该减”》)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