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0年代北京新街口逛街不完全指南

2019-05-15 14: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提到咱北京的新街口,不知道您有哪些念想。是老西安饭庄的羊肉泡馍和新川面馆的凉面;还是中国书店和新华书店看书买书的经历;是JJ(杰杰)迪斯科曾经的时尚;还是真维斯班尼路店里的T恤衫……
别看新街口这地界不算大,但是留给人们的回忆可是真不少。不仅吃喝玩乐应有尽有,而且还带动了时代的潮流。在90年代,新街口算是咱北京数得着的商业区。甚至有人把它叫做“小西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90年代,曾经热闹的新街口。

1、追溯,历史悠久的老街区

新街口这地方可是由来已久,这个地名在明朝时就已经出现了,至今仍在延用。早在明朝,它的街道就是南北走向:北起元代的通惠河河道,南止正觉寺胡同,西面是新开路,东面无路,是一个丁字街。

如今新街口的“丁”字形状,早在明朝就已经有了雏形

到了清乾隆年间时,新街口的地段北是头条胡同,南接西大市街,西为西直门内街。民国年间,北、西的地段未变,南面延长至前车胡同。而且,北、西、南分别改称为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西大街、新街口南大街。解放后,1965年北京市整顿街巷胡同地名时,新街口西大街并入西直门内大街中。

1962年的新街口丁字路口

新街口从明代时,南北长不过200米的小地段,到今天扩展成南从平安大街大街,往北直至北三环路,并且增辟了新街口东街。其发展如此迅速,是和商业的繁荣分不开的。

2、商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新街口成为商业区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就因为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好,对发展地方商业极为有利。首先,与元代大运河码头积水潭只咫尺之远,往来于积水潭的船舶即为新街口成为商业区提供了货源,也提供了客流。其次,新街口西边是元代大都城的和义门,明清北京城的西直门,不论出城还是进程,新街口是必经之地,这样人流就增大了。

新街口老丁字路口西北角震泰兴油盐店

第三,在新街口周围有两座寺庙。第一座是在新街口东侧的正觉寺。据《宸垣识略》记载:“明成化间,内监韩谅赐宅施舍建寺”。该寺在明、清时期,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日开庙,香火盛极一时。第二座就是新街口往南的护国寺。每逢护国寺开庙时,庙市极其热闹,作买作卖的众多,对新街口的影响很大。

曾经在新街口南大街路东的一家肉饼店

由于新街口地区有以上几方面的有利条件,所以,早在明代时,这里就是店铺林立的商业街,清代又有所发展,而到了建国之后,这里已然成为西城著名的商业名片了。

3、文化,天桥下的书店人尽皆知

提到新街口,丁字路口往西的这座天桥可以说是标志性建筑了。而在天桥北侧的新华书店,更是当年人们读书、买书的首选之地了。

新街口丁字路口的天桥,北侧是新华书店,南侧是中国书店

由于当时的新街口附近有不少学校,所以新街口新华书店所经营的书籍,主要以教辅类图书为主。当时很多家长到别的新华书店买不到的教辅书,肯定都会被店员推荐来新街口买。这种因地制宜的经营策略,让它在家长当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其次,别看这家新华书店面积不算大,但是里面的书籍种类丝毫不亚于其他大书店。除了为教辅书开辟单独的销售区域之外,国外文学、国内文学、工具书、图册、经济法律类图书等也都分门别类,让读者购买和阅读能够井然有序。

新街口新华书店,目前已经闭门装修

而在新华书店的对面,也就是天桥南侧的中国书店,也同样是有年头的老店铺了。在90年代,如果说新华书店是当代文学的热土,那中国书店就是古籍善本爱好者的天堂。在这随处可见的线装书,不仅记录着历史,也传承者几代人对图书的热爱。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书店门脸儿

新华书店和中国书店一南一北,隔街相望,也组成了新街口有别于其他商业区所独特的文化符号。

4、美食,老西安饭庄首屈一指

说起新接口的美食,首屈一指的当属老西安饭庄。这儿的羊肉泡馍、羊肉串、清真菜不仅口味正宗,而且价格亲民。

老西安饭庄最早叫“北京清真西安食堂”,1954年由西安市老字号“老孙记家”和“同盛祥”泡馍馆的师傅联合筹办。作为北京最早经营泡馍的名店,1956年10月,毛主席和彭德怀元帅还专程到西安食堂吃羊肉泡馍。

老西安饭庄的前身“北京清真西安食堂”

后来,西安食堂改名“西安饭馆”,专营西北风味羊肉泡馍,在京城名噪一时。

不管是住在这片儿的人,或者是路过新街口的人,到西安饭庄都得愿意体验用手掰馍的仪式,尝尝地道的羊肉泡馍。再有它门口的电烤串儿,闻见味儿就挪不动脚。来一大串外焦里嫩的羊肉,实在过瘾。

如今老西安饭庄的门脸儿

挨着老西安饭庄,也是一家天天爆满的饭馆。尤其是夏景天儿,就是看见有站着吃饭的食客,大家也见怪不怪了。这就是新川面馆。

这家老字号的国营面馆,40多年来一直门庭若市,备受“爱面一族”的青睐。这里原本是“四川”风味的面馆,到了北京不仅被同样爱吃面条的北京人接受,而且还入乡随俗,对口味进行了改变,成了地道的京味儿,就连担担面也是北京版的。

每天一开始营业,柜台上忙碌的售货员就是一景:麻辣凉面招牌用大盆盛出来,售货员身旁是一摞摞的盘子,把面条事前挑进盘子里,再捏一两把鸡丝、黄瓜丝在上面,一碟一碟摞成小山。

交完钱,售货员顺手端过盛满凉面的盘子,从面前的酱盆里盛一勺酱汤浇在面上,那香味儿立刻钻进心肺里。筋道的凉面,混杂着麻酱、芥末的味道,成了老北京人忘不掉的念想。

新川凉面曾经是来新街口逛街的“标配”

从新街口往南一站地,护国寺街里的护国寺小吃同样也是吸引大批的食客。作为京城小吃“四大品牌”(东城隆福寺小吃、西城护国寺小吃、崇文锦芳小吃、宣武南来顺小吃)之一,护国寺小吃可是数得着的“原汁原味”了。

说起护国寺的小吃,那就得先说说护国寺庙会。咱前文说了,新街口商业区的发展所依托的就是当年的护国寺庙会。当年,护国寺和隆福寺并成为京城的“西庙”和“东庙”。不仅香火旺盛,而更加出名的就是这里的庙会。

护国寺正门旧照

护国寺原本是元代托克托丞相的宅邸,后改为崇国寺,明宜德间,赐名大隆善寺,至成化年间,又赐名大隆善护国寺。清代乾隆有御制护国寺诗碑。

护国寺在清代和民国年间,农历每月逢初七,初八、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都开有庙会。各种小贩纷纷至此设摊,游人摩肩接露,非常热闹。过去作生意的小贩都逢庙会必赶,因为庙会上游人多,买卖好作,所以,都来赶庙会。

昔日的护国寺庙会景象

上世纪5、60年代,护国寺的庙市虽然停办了,但是在庙市上经营的手艺人组织在了一起,开办了护国寺小吃店。近60年来,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成了西城的一张美食名片。而且护国寺清真京味小吃,还入选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真是不简单。

除了这几家老字号的中餐,在新街口还有几家快餐厅值得聊聊。一个是位于丁字路口南的吉野家,一个是在北边的肯德基,再有一家就是丁字路口西北角的麦当劳。
曾经位于新街口西北角的麦当劳,如今建筑已被拆除

您别看现在这三家快餐店遍地都是,但在90年代那会儿,他们算是京城少有的洋快餐。尤其是吉野家,可以说是第一批在北京开业的日式快餐店了。

让这两家快餐店如此受青睐的,除了来逛街的,再有就是附近的学生了。尤其是到了傍晚左右,随处都能看见背着书包的孩子。说是写作业,其实就是三五好友一起聚餐。聊聊“校草”、“班花”,吐槽老师,用不多的零花钱吃个汉堡,这些拼凑成了那些年的青春记忆。

5、娱乐,京城引领潮流的丁字路口

在90年代,新街口附近吸引年轻人的地方就是这儿好玩儿。因为京城第一家“夜店”——JJ(杰杰)迪斯科,就开在这儿。

1994年12月,位于新街口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开了一家JJ迪厅,它的出现,开创了90年代迪厅文化的先河,掀起了京城人对迪斯科的狂热。

几百人聚在一起“蹦迪”、一起疯狂,成为当时年轻人最时髦的休闲方式。当时去JJ玩儿,那可是相当奢侈的事儿。因为内会儿一般工薪阶层的收入,一月也就200元左右,JJ迪厅的门票要50元,到了周末要80元,过节什么的都能要一百多元。

曾经在杰杰迪斯科消费的时尚男女

尽管如此,每晚夜幕降临,JJ迪厅门口的霓虹灯不停闪烁,年轻人三五成群、排着长队买门票。

伴随着JJ迪厅生意的火爆,新街口附近的音像店也是买卖兴隆。您想买黑胶唱片,有普罗艺术;您想买发烧音响,有超音波音响;您想买廉价的打口盘,有雪君音像。那会儿在北京“淘CD”,新街口绝对是第一选择。

超音波音响曾经是北京音响发烧友聚集的地方

除了丁字路口附近的这些店铺,在新街口南边儿不远的百花深处胡同16号,曾经是北京第一批专业录音棚。在90年代,中国摇滚乐处于黄金时期,这里也诞生了少佳作。唐朝的《唐朝》、张楚的《姐姐》、何勇的《垃圾场》都出自于此。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可能还是陈升的那一首《北京一夜》了。

6、时尚,“小西单”名不虚传

90年代,让新街口商圈在京城名噪一时的,就是这里大大小小的服装店。有句话讲:动批的价格,西单的货。说的就是新街口。

由于地处当年的“动批”和西单中间,新街口附近的服装店也吸收了这两大服装商圈各自的优势——价格便宜、款式新颖。这样的风格瞬间吸引了大批的时尚青年。

1991年的新街口路口

年轻人多了,当年的“潮牌”也看准了商机纷纷在新街口开店。什么真维斯、班尼路、博斯尼……一水儿占据了新街口的黄金位置。导购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也成了街上的一景。

不过新街口吸引的可不只是年轻人,在丁字路口西南角的新街口百货商场,当年也是门庭若市。

1962年的新街口百货商场
上世纪90年代的新街口百货商场

始建于1959年的新街口百货,可是北京最接地气儿的百货商场。之所以“接地气儿”,是因为这里的日用百货,比起西单、王府井那边儿都物美价廉。而且一趟逛下来,穿的、用的,全都置办妥当了。除了百货,这里独有的项目是卖手工棉被。很多人小时候盖棉被,都是在这儿置办的,那是又厚实又暖和。

新街口百货是目前仍然能买到手工棉被的地方,受到不少老北京的青睐

除了买东西逛商场,新街口电影院也是当时很多人“必去”的地方。

1961年的新街口电影院

新街口电影院是北京市市政府拨款30万元在西城兴建的第一座电影院。建筑面积2300平米,观众座椅840个。1954年1月18日开业,首映苏联故事片《女教师》。

改扩建之后的新街口电影院,和西城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位于一座大楼

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电影发行放映先进单位,同年电影放映收入突破100万元。1990年6月被市文化局评为二级电影院。1991年5月因建筑危旧,经区政府批准停业。1993年底拆除并翻建。新建的新街口电影院,在90年代除了满足附近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之外,也是到这里逛街的人们,愿意休息消遣的地方。

正阳文库出版的《两代摄影师一座北京城》一书,收录了时隔50年的北京城市影像对比照,其中就包括新街口路口自东向西望去的视野图。第一幅1961年的老照片,是由赵树强先生提供的;第二幅2011年的新照片,是由刘锦标先生拍摄的。

1961年赵树强提供的新街口照片(西向)
2011年刘锦标拍摄的新街口(西向)

通过这两张照片,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新街口地区街道面貌的改变,也从中感受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而这种变化通过影像留存下来。不仅是一种记录,而且是对城市肌理变化的一种回忆。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正阳书局砖读空间”,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后台联系。

欢迎关注书局官微:正阳书局砖读空间(zysjzdkj)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