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400年前,捕鲸人就在北极建立了捕鲸站

2019-05-15 17: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徐颖

当年丘吉尔驳回探险家谢克顿的探险请求时曾说,“在这个毫无意义和产出的探险行动上,投入了太多的金钱和生命。两极已经被发现并且确认了,再次远征的意义何在呢?”但事实上,无论是出于寻找财富还是渴望探险的目的,人类在地球两极的活动从未停歇。

南极洲阿达尔角的历史小屋。
400年前,捕鲸人在适宜的海滩上建了捕鲸站,从鲸脂中熬煮出鲸油,其中,最著名的捕鲸站是斯瓦尔巴西北部的斯米伦堡。 这些捕鲸站和捕鲸者坟墓,至今还有遗存,它们多数位于北极圈内。
100多年前,对于财富的渴求驱使人们前往斯瓦尔巴进行商业采矿。如今的斯瓦尔巴也有个“伦敦”,只不过是个废弃采石场,而它所在的布洛姆斯特兰半岛,也已经因为气候变暖从半岛变成了小岛。

更不用说那些在没有地图、没有通讯、缺乏安全食物补给年代的极地探险者。他们留下了大量保命木屋和越冬所、石坑、建筑材料、生活资料,甚至是被埋于冰雪下的帐篷和沉船。比如,收录在《南极历史遗址及古迹名录》的第80号遗址,罗尔德 · 阿蒙森率领的探险队于1911年12月14日在南纬90°搭建的帐篷。这支探险队代表人类首次造访南极点,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但现在,帐篷早被埋在南极点附近的冰雪之下。这是历史遗址和古迹名录中收入的唯一的非物质遗产。

1912年12月,挪威人罗尔德·阿蒙森和他率领的探险队代表人类首次造访南极点时留下的帐篷。虽然已被埋进积雪深处多年,甚至由于冰川运动早已不在最初的位置,但它依然是南极历史遗迹(第80号)。

今天,在斯瓦尔巴群岛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简陋坟墓。这些是16、17世纪捕鲸者的坟墓,他们趁着北极短暂的夏季从欧洲航行至此进行捕鲸活动。由于永久冻土过于坚硬,坟墓只能挖得很浅,所以挖墓时,人们会在棺材上覆上大石头,防止北极熊和狐狸打扰尸体。
北方海航道近欧亚大陆最北点的切柳斯金角。这张照片拍摄于1990年8月,当时连破冰船在此航线上行驶时也遇到了麻烦。如今,北极冰川的数量要少得多,越来越多类型的船只能够通过这一海上航道。

“看得见”的还有很多,比如首支在南极大陆过冬的探险队在南极洲阿达尔角建立的木屋, 是南极洲主大陆上的首批建筑。弗里乔夫·南森和贾尔马·约翰森在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上过冬时居住的简易“小屋”遗址,如今,如果不听专业的向导讲解,或是通过一双受过训练的眼睛,你很难看出那些苔原中碎石和木头与大自然的区别在哪。

加拿大北部剑桥湾,罗尔德·阿蒙森的“莫德号”的残骸就位于海陆交接处。

有一些,更是深藏于冰雪和海水中。比如启发美国作家丹·西蒙斯写出《极地恶灵》的富兰克林爵士探险队的沉船“恐怖号”和“幽冥号”,直到2014年才在远程操纵潜水器的帮助下被发现。去年夏天,南极这边则开始计划打捞英国探险家谢克顿的“坚韧号”。

40多年前,苏珊·巴尔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挪威北极圈地区需要一位全职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那年她31岁,此前因为喜欢滑雪,从英国搬到挪威,获得考古学博士学位之后,成功申请到这个职位。在前不久于上海举办的北极圈论坛中国分论坛上,携带新书《极地文化遗产》中文版的她告诉澎湃新闻,“那个时候,我周围很多人都对极地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很陌生,我也是。所以我上任后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搞清楚什么是极地文化遗产。”

巴尔和同行们的工作今天还在持续,但因为气候变化而显得更为紧迫。她表示,“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北极的访客非常少,冰盖还在,很多文化遗产被冰雪覆盖,或者直接被冻进冰层,从某个角度而言,也被完好地保护着。这40年的气候变化,随着气温升高,冰雪融化,之前的天然保护罩也就消失不见。暴露的遗址进入了一个加速毁坏的时代。 与此同时,普通访客对于极地的兴趣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极地进发。”

在此之前,低温、狂风,甚至是北极熊,都会对这些有历史意义的人类活动遗迹造成损坏。随着商业邮轮带来的访客增多,人为的损害在这些年里也越来越多,比如涂鸦、顺手牵羊。很多小木屋里的书籍、生活用具原本都原封不动地留存,如今随着游客的增多,在缺乏监督条件的极地地区,顺手牵羊、挪东挪西的情况时有发生。

南极探险家斯科特的埃文斯角小屋内景。

游客的鞋子踏过冻原留下的痕迹,即使在多石的路面上也清晰可见。

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教育过程。其实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挪威才开始重视这些文化遗产,从政府层面着手保护。在此之前,重点都在保护极地的自然环境,比如著名的《北极熊保护协定》 诞生于1973年,该公约规定,除格陵兰、北美和西伯利亚的原住民的传统狩猎外,禁止一切北极地区的北极熊狩猎活动。 

巴尔说,“极地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很小。对应的真实世界甚至可能只是几块石头,一堆倒塌的木片。最初的遗址其实没那么好辨别,你很可能搞不清楚这些东西是大自然的杰作,还是人力探险之后的留存。有一些遗产相对好辨认,比如说采矿遗址。我的工作就是实地勘查之后一一记录。这些整理工作完成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如何照看和保存它们,如何管理,如何让它们不要随着时间流逝而加速消失。”

苏珊·巴尔和女儿背后的左方,能看到一圈陆地边缘的冰外缘线。冬天,海面上的冰受到风浪拍打而碎裂,当海岸上的冰比海面上的冰留存更久时,海岸边就会有残留的海冰层。该照片摄于1982年。在过去的岁月中,斯瓦尔巴的许多峡湾缺乏海冰的屏障,陆地边缘的冰外缘线变得越来越罕见。冰外缘线的存在能够帮助保护海岸不受海浪侵蚀,现在,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海岸遭到侵蚀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并不是说要彻底将遗迹隔绝在访客的视线之外。“造访”这个行为本身,其实是最好的说明和澄清的机会。不过,有部分的遗址因为保护的原因而向访客关闭,这个也是必须的。巴尔表示,“保护”这个概念,并非只是通过将其与人类活动隔绝而“永存”,其实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让遗址遗迹自行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它们将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对照组,后世可以借此获得更多有意义的数据,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本文图片均来自《极地文化遗产——不容有失的宝藏》;苏珊·巴尔 著 苏平 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5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