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你退后,让我来!”——记扫雷英雄杜富国

2019-05-20 17: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扫雷官兵在坝子雷场现场演示扫雷。徐吉鹏摄影

“现在没了双手和双眼,但我还可以用嘴讲好扫雷故事,让更多人关注到扫雷兵。”

@文|本刊记者徐吉鹏

本刊特约记者李云鲁伦

距离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在云南坝子雷场英勇负伤已过去半年有余,4月16日,在位于重庆的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记者见到了正在这里接受康复训练的这位扫雷英雄。身着军装,双眼蒙着白色纱布,杜富国由妻子王静搀扶着一步步缓缓走来。

落座前,他挺直腰板、抬起残缺的右臂向前来采访的记者们敬了一个“无手的军礼”,令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谢谢大家来看我,我很好。”杜富国神色从容、语气平和,声音虽略低沉,却字字浑厚有力。

6个多月前,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亲切而温和的90后小伙子,在云南省麻栗坡县执行扫雷任务时,面对潜在风险向战友艾岩喊出了“你退后,让我来!”

在地雷爆炸的瞬间,他下意识地将身体倒向战友一侧,保全了战友,自己却被炸成了血人,以致双眼球摘出、双手臂截肢!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担时代责任:“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杜富国临危时刻的惊天一挡,将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诠释的淋漓尽致,“你退后,让我来!”更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不忘初心、奋勇建功的最强宣言。

和平年代,我们远离战火硝烟,英雄却一直在我们身边。如果不是这次“事件”,也许我们不一定知道杜富国这个名字;但也正是因为这次“事件”,我们认识了杜富国,甚至所有人都想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的奋不顾身,哪怕明知是在与死神斡旋,却依然选择坚定地奋勇当先?

杜富国与战友一起祭奠革命先烈时,向革命烈士行军礼。杨萌摄影

人民子弟兵的担当

杜富国负伤的麻栗坡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东南部,南界紧挨越南河江省,国境线长277公里。从昆明至麻栗坡县城,沿途沟壑纵横、山岭林立,汽车单程就需七八个小时。

在县城北郊约4公里外,一座背山面水的烈士陵园安然静卧。陵园内安葬着900余名烈士遗体,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就有15位。

偌大的陵园见证了这片英雄辈出的红土地光辉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麻栗坡曾倾全县之力,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提出的“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和“要人给人、要物给物”的号召,为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军民用鲜血与生命铸造了闻名全国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

战争的阴影使麻栗坡县错过了改革开放后第一轮经济建设与对外开放的机遇,经济建设比全国晚了整整14年,成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不止如此,战争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大量雷区。过往三十余年间,雷患令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麻栗坡县猛硐乡,位于老山主峰西侧,与南面的越南仅一山之隔。从县城乘车沿盘山公路颠簸至此,沿途山高坡陡、灌木丛生,丛林里、山峰上、道路旁,漆有骷髅头的“雷区”警示牌随处可见。

老山主峰上的雷区警示牌。徐吉鹏摄影

地处大山深处,耕地奇缺,当地百姓只能靠山吃山,山上的竹子、杉木、草果、茶叶等成了边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对于两次触雷、被炸断双腿的村民盘金来说,雷场就是他的梦魇。1993年4月,盘金良在山上割草时踩到一颗地雷,右小腿被炸成拖把一样;2016年8月,在同一块坡地上,他又踩到一颗地雷,炸掉了左小腿。

而他还不是最倒霉的——在老山地区的八里河村,还有个村民被地雷炸了三次,丢了双腿和眼睛。

“有啥想不明白的,一家三口总共才不到半亩地,种出的粮食糊口都难。”盘金良摸着双腿上的假肢说。迫于生计,即使明知是雷区,他和妻子有时也不得不涉险进山砍柴、割草,找些山货、山果换些贴补。

两次被炸的经历,让他再也不敢靠近那片土地。竹子倒了,不敢去清理,眼睁睁地看着腐烂;以前种的草果,果子熟了也不敢去采。

“边境乡镇,穷啊,要是没有雷患,我们的日子会更好过些。”据猛硐乡乡长盘院华介绍,全乡境内雷场面积14平方公里,涉及耕地2万余亩。

全乡几千亩茶园,因为雷患,30多年无人敢踏进半步,因不慎触雷伤亡人数达1000多人,动物牲畜死伤更是无法统计。

李华健是土生土长的麻栗坡人,从小便亲见亲闻不少乡民因触雷而致死伤的事件,初中同学中就有两位被地雷炸断了腿。作为杜富国所在的扫雷四队队长,他曾两次赴黎巴嫩执行维和扫雷任务,是经验丰富的老工兵。

这次扫除家乡的雷患,他更觉责任重大、义不容辞。“从2015年11月进入雷场到2018年12月撤出来,这三年多来,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们经历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苦和累、流血与牺牲,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最大理由。这是人民子弟兵应有的担当!”

受伤前,杜富国是队里的“三小工”。杨萌摄影

征服死亡地带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早春的坝子雷场,浓雾弥漫,能见度极低。这是一块8万余平方米的坡地,坡度接近50度,海拔1400余米。这里是此次扫雷任务的最后一块儿雷场,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正是在这片雷场英勇负伤。

扫完地雷后的坡地,如今泥土都被翻了个遍。从坡底沿小路向上,扫雷过程中遗留的蓝色拒爆筒残片、被捣断的竹根等,还遍地可见。

在接近坡顶的地方,一块由中共麻栗坡县委、麻栗坡县人民政府新立的宣传牌巍然挺立,“让我来,敢担当”和“为人民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洒雷场”几个红色大字格外亮眼。

宣传牌所标示的,正是杜富国受伤的具体位置。如今,这块区域已被警戒带围了起来。密集而杂乱的竹根、一棵被连根掀翻的树干,见证着当日地雷爆炸的惊险时分。如果细细搜寻,仍能在翻新的泥土中发现几块从杜富国被炸成棉絮状的防护服上留下的碎布。

杜富国所穿防护服已被炸成棉絮状。徐吉鹏摄影

“这片雷场形成已有三十多年了,地表长出了大片茂密的竹林,经过多年生长和长期雨水冲刷,各种爆炸物交错纵横,很多爆炸物已被植被根系穿插而过,这导致它们的性能极不稳定,为扫雷作业增加了很大难度。”

回想起爆炸当天的情形,原扫雷四队分队长张波至今仍心有余悸。“当时听到爆炸声响,我赶过来时,发现富国就倒在这颗树干上,两手被炸没了,脸部血肉模糊,艾岩立在旁边,几乎没了知觉。这里坡度很大,要是没有这颗大树的阻挡,富国可能会被冲击波掀翻得更远。”

坝子村的扫雷行动开始后,双腿按着义肢的盘金良几乎每天都会坐在山坡下,看着官兵们扫雷。他让自己的孙女认张波为干爹,希望有解放军的保佑,以后再也不用怕地雷了。

杜富国受伤那天,当他看到战士被担架抬下山坡时,他忍不住流泪了:“多好的战士啊,他们太苦了,太危险了。”

在坝子雷场,扫雷官兵们向记者现场演示了排雷的过程。战士们先用金属探测仪细细搜寻,并根据声音信号识别金属碎片与地雷;然后用探雷针进一步核实地雷确切位置,进而趴下来用剪刀慢慢剪断覆盖的植被根系,再仔细清除周围杂物与泥土……

雷场上每前进寸步,都显得异常艰难。而扫雷官兵们硬是用三年多不分寒暑的坚持、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一脚一脚、一寸一寸地完成了59.18平方公里土地的扫雷任务。

“雷场如战场,但比战场更可拍。战场上你看得见、也听得见,但在雷场,你看不到雷,而听到声响时就晚了,非死即伤。”边境扫雷这三年多来,时任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很少能踏踏实实睡个安稳觉,日复一日地担惊受怕。

平日只要一接到扫雷官兵的电话,他就非常紧张,生怕出事。每晚只有清点完人员、装备,排出的雷也被成功转运后,他才能稍微踏实一会儿。而第二天醒来,又要继续提心吊胆。

自1992年成为扫雷兵以来,他大部分军旅生涯都在与地雷打交道,深知“不苦练排雷功、没有过硬技术,上雷场就等于送死”!

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官兵在天保口岸四号洞雷场排除炮弹。黄巧摄影

张波还记得,初次上雷场时,经过数月培训的扫雷新兵们大都不敢迈出第一步。这时,连队指导员就亲自打头阵了,并成功排除了第一发地雷。在一些有经验的老兵的帮带引领下,官兵们逐渐克服了对雷场的恐惧。

不过,即使扫雷三年多、经历了这么多之后,张波现在还是会怕雷,“只有怕雷,才会让你提高警惕。哪天你麻痹大意放松了,离出事就不远了。”

当初在拉萨市服役的张波与妻子新婚不久就接到了组建扫雷大队的通知,因担心家人不同意,他向家人隐瞒了实情,只说去云南培训一年半载。其实他内心渴望着多去建功立业。但真正走进雷场之后,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在扫完雷以后还能带十几个兄弟四肢健全的回去。

扫雷大队二分队代理排长张中军从未想过悲剧会发生在自己的战友身上。杜富国负伤后的那些天,官兵们曾一度极为沉郁,既为战友的安危担忧,更被对雷场的恐惧所笼罩。直到杜富国伤情稳定的消息传来,大家才重新鼓起信心、重返雷场。

2018年11月16日,中越边境云南段扫雷结束后不久,中缅边境扫雷行动随即启动。而此时,扫雷大队全体官兵都在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他们誓要完成队友所未完成的心愿。

红色土地孕育英雄家庭

康复中的杜富国在家人陪同下接受记者采访。徐吉鹏摄影

再次见到杜俊,他脸上的阴霾与沉重明显比半年前减轻了少许。但每次提及大儿子的童年,他仍会止不住地哽咽:“富国在四兄妹中是老大,在家的时候什么活都抢着干。从小也没少挨板子,即使弟弟妹妹们不对,也要先打老大。他的童年过得很辛苦,我们做家长的,感到很愧疚。”

在杜富国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迫于生计,杜俊就与妻子去广东打工了,将几个孩子寄住在外婆家,跟着舅舅一起生活。身为长子,杜富国从小便承担了照看弟弟妹妹的责任,打猪草、砍柴、洗衣、做饭这些活,基本也由他包了。

当杜俊再次返回家乡时,大儿子已上初中。没能留意到孩子的成长,并且至今也未能找到一张杜富国的童年照片,这令杜俊非常遗憾。

杜富国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的一个村子里。如今,杜俊能在手机地图上很快找到自己家乡的位置,甚至看清家门前的道路和几个孩子自小打闹的那片绿地。遵义,因红军长征而扬名,红色成为老区人们最深刻的成长印记。

提起家门口的那条小路,杜俊再熟悉不过,“那就是当年红军长征强渡乌江、保卫遵义会议召开时走过的路。”此前,道路状况不好,两旁还少有人居住。2007年前后,杜俊与人合伙在家门口开起了采石场,此后不仅义务挖通了通往村里的支路,还向很多盖新房的邻里赠送了大量石料。

从那以后,道路两旁的住户才慢慢多了起来。杜俊此举为当地的脱贫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并被发展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党员之一。

或许是受当地浓厚的红色文化熏陶,这位淳朴的农民党员给自己的四个子女依次取名为杜富国、杜富佳(家)、杜富民、杜富强。

他打小就向儿女们灌输着质朴纯粹的家国情怀,“我是农民,没为国家出多少力,孩子这一代一定要为国家多做贡献,至少不要学坏,不能做危害社会的事。”

“吃得亏、打得堆”,这是黔北人的俗语,意思是做人要大气、懂奉献,杜俊也时常用这句话教育孩子们。

在杜父眼里,大儿子杜富国从小就很有担当,也从不怕吃苦。别人家的铲车“趴窝”了,学过维修的杜富国就主动帮忙,能从下午五点一直捣腾到第二天凌晨;村里人家办红白喜事,杜富国不用人喊,就会去帮忙端茶、送菜、摆放桌凳、收拾碗筷。

到了部队,杜富国显然是把这种热心带到了军营。他会利用休息时间,为队里修水电、修门窗、修设备,成为出色的“三小工”;在雷场上,他会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饭量大的战友,分给山里的困难群众;而在驻地,他也常为乡亲们铺路坑、搬物资、修水电。

“杜富国在中学时,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品性却很端正,也很阳光。”湄潭县天城中学校长金粟记得,初中时的杜富国非常勤奋、爱劳动,时常主动帮老师擦黑板,有同学生病时,也总会背着同学去就医。

而杜富国初受文化启蒙的皂角小学,正是当年收养革命烈士子女和遗孤的保育院。孩提时代,杜富国经常会听爷爷和老师们讲红军的故事,尤其对一位名叫钟赤兵的红军团长的故事情有独钟。

在杜富国家乡的娄山关战斗中,钟赤兵高喊着“跟我上”,就带领敢死队冲向敌阵。腿部中弹后,这位英雄团长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着剧痛截去了右腿,并坚持走完了长征路。

也许,从那时起,杜富国少年的心中,就想着要像革命前辈一样,当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以英雄的精神治疗英雄

解放军第926医院主治医生陈雪松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18年10月12日凌晨,杜富国被连夜从麻栗坡县人民医院转送过来时的情形:他面色惨白,双手臂已被截肢、双眼球被摘除,身上的防护服也已被炸毁成破棉絮状。

陈雪松极为揪心,当时就知道,这个年轻小伙子日后的康复之路将会异常艰辛。

2018年12月21日,伤情趋于稳定的杜富国被转移至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这里的外科战创伤治疗闻名全国,在创伤、烧伤、眼科与康复学方面具有雄厚的人才与技术储备,其康复学科更设立了全国首个博士点。在这里,杜富国能得到国内最好的治疗。

但即便如此,杜富国的伤情依然令专家组们很是头痛。如果只是视力受损,还可以利用双手的触觉对外界作出感应和判断;若只是双手臂截肢,凭双眼和义肢的辅助,也还能应对大部分生活场景。而杜富国却是在双眼失明的同时还被截去了双肢。

西南医院院长周来新坦言,这是他从医二十多年来见到的第一例,在世界上也很罕见,“同时失去视力与双肢的康复历来都是世界难题,训练的道路会极为漫长,恐怕日后富国80%的活动都只能依赖仅存的残肢了。我们奉行的是‘以英雄的精神治疗英雄’,目标是尽可能地恢复他生活自理的能力,减少日后对他人的依赖。”

根据杜富国的伤病情况,西南医院成立了专门针对双手臂缺失、双眼视力损伤、全身瘢痕增生和心理疏导的四个专家组,并通过视频会诊的方式整合全国乃至全球资源,最终确定了四个康复治疗方向,希望能帮助杜富国早日重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杜富国转诊到西南医院后不久,扫雷大队便送来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习主席强军思想》等六本书。扫雷战友张鹏,一直陪护在左右,每天都会在杜富国康复训练之余读书给他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主人公保尔负伤后被病魔折磨,却硬是靠顽强的意志和信念支撑到最后。每每听到会心处,杜富国嘴角都会不时露出微笑,张鹏仿佛又再次看到了昔日那双会笑的眼睛。

在西南医院康复科主任刘宏亮看来,杜富国的确不同于常人,无比坚强又十分乐观。常人在伤残之后,一般都会经历休克震惊期、幻想期、愤怒器、抑郁期、适应期等几个阶段的情绪变化,但杜富国转诊之初就满怀希望,在治疗中也没有表现出明显愤怒期与抑郁期。

偶尔会有些低落情绪,也很快能在与家人、战友、护士的聊天中消化掉。这一点,让所有接触杜富国的医生与护士门十分惊讶。

更令众人叹服的,是杜富国在康复训练中表现出的坚韧内心与顽强意志。护士余翔在过往四个多月中一直负责杜富国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最初做眼部护理时,每天都要洗眼三四次。那种疼痛,一般人难以承受,但杜富国从未喊过一次痛,反而总是会鼓励余翔:“护士,你不要怕,我不怕痛,你大胆洗吧!”

在反重力跑台上进行体能训练,杜富国刚来时跑上三公里需耗时25分钟。他便要求不断增加训练量,每天都要跑到大汗淋漓为止。很快,这一数字变成了13分钟左右,超过了部队的及格水平线。

康复训练的日子是很枯燥的,杜富国却从未有一天放弃过训练。周围人看在眼里,其实都明白,他是一心想着要早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不想过于依赖和麻烦他人罢了。

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康复训练后,目前,杜富国不仅在体能方面得到很好的康复与突破,而且在假肢辅助下,也能凭借残肢部分实现生活自理了,比如自己进食、穿衣裤、用义肢写字等。对于未来的路,他想日后学好播音,“现在没了双手和双眼,但我还可以用嘴讲好扫雷故事,让更多人关注到扫雷兵。”

有人问杜富国,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他沉默了一会儿,只简短地答道:“战胜自己,自己才是最大的敌人。战胜了自己,以后才能活得更阳光。”

后记

坝子雷场扫雷任务结束后不久,盘金良就在山坡脚下搭了座棚屋,准备此后长期在这里安家。他打算在扫完雷后的自家土地上多种植些草果,这样每年能多收入三四千元。

坝子村党支部书记李运忠特意带着儿子和女儿来到这片雷场,给他们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他希望子孙后代们能永远铭记英雄杜富国,铭记这群为边境清除雷患的扫雷官兵们。

在已扫完雷的土地上,一座位于天保口岸的医院和一座变电站均已在施工建设中,将持久地为边境居民带来福祉。因排雷而新增的分散土地也有一部分已交给了当地居民去耕种。

杜富国负伤的这片土地,则已被列入坝子村集体土地,并将开辟集体茶园。应当地百姓的呼声,这片茶园所产的茶以后就以“富国茶”命名。

2019年3月16日,麻栗坡县新时代脱贫攻坚“老山战役”总攻大会正式启动。麻栗坡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发瑛表示,要将“让我来,勇担当”的精神融入老山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激励全体干部群众以杜富国同志为榜样,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奋勇担当。

杜富国虽然失去了双手与双眼,但毫无疑问的是,当他临危喊出“你退后,让我来”之时,他已经为社会举起了一把火炬,也为这个时代点亮了一盏明灯。

如果说英雄是标定历史的精神坐标,那么杜富国正在用平凡之躯告诉所有人:英雄之大,在为国为民!也更是在用行动引领着强国时代青年的价值潮流:让我来,勇担当!

原创:本刊记者徐吉鹏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19年第10期

责编:朱玉芳

审发:刘博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