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奥数天才付云皓:成为数学老师,我并没有堕落

2019-06-18 15: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李不知

 

如果将人类的科学比喻为一座金字塔

那数学就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那颗明珠

古往今来,摘得这颗明珠的人少之又少

并大多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付云皓却在年少成名后

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一生

.1.

去年的这个时候,一篇名为《数学天才坠落之后》报道刷爆了朋友圈。

文章中的主角,是曾摘得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的满分金牌,凭借出色的竞赛成绩被保送至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的付云皓。然而,他却因在大学期间大部分科目“挂科”而无法顺利毕业。

得知无法毕业后,付云皓独自度过了自甘堕落的两年。随后,时任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朱华伟“拯救”了他。后来,付云皓考上了广州大学数学系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担任数学老师,似乎淡出了学术界。

文章一经发布,便引起了舆论的热烈讨论,有人惋惜天才的自甘堕落,也有人反思中国教育的问题。

而仅仅一天之后,付云皓本人便在知乎专栏上发表文章《奥数天才坠落之后——在脚踏实地处付云皓自白书》,来对此篇文章的种种争议作出回应。用略带自嘲的语气,表达了其对某媒体所作报道的看法,以及时隔多年“第一次说出”自己的“天才”往事。

中国人喜欢造神,也喜欢毁神。

一个天才少年崛起的故事自然是阖家欢乐,而天才少年自甘堕落的消息更能引起全民的狂欢,舆论漩涡的裹挟之中,主角本人的形象反而渐渐模糊,失去了原本的样子。

.2.

付云皓,1985年出生于北京。2002年、2003年,他连续以满分的成绩获得第43、4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金牌,被保送到北京大学。

IMO这个奖项意味着什么?《奥赛天才坠落之后》中有这样一段表述:

某种程度上,有资格踏上IMO战场的年轻人能代表那一代最杰出的数学头脑。

IMO参赛者成年后大多会继续从事数学研究,2000年以后的14位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得主中,至少8位都有IMO的获奖记录。

被保送至北大的付云皓是当时校园的说一不二的风云人物。班主任杨建生指定付云皓当了班长,学院则指派他担任迎新晚会的主持人,同学们第一次把传说中的两届IMO满分金牌获得者和眼前这个胖胖的、由于紧张不停拭汗的小伙子挂上了钩。
数院在北大以刻苦出名,宿舍11点钟断电,很多同学会端着小板凳到楼道里借光看书。通过高考升学和通过竞赛保送的同学们划分成两个阵营,“高考党”羡慕“竞赛党”的高起点,而在“竞赛党”的圈子里,付云皓又是那个被仰望的对象。在杨建生的记忆中,这个前奥数明星就连讲话也带上了一锤定音的效果:“好像他说的什么都是对的,也未必能听到别人不同的意见。“

.3.

最开始,这个天才少年的确如大家期待一般,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大一上的“三高“(数学分析、高等代数、高等几何),付云皓轻松上了九十。大一上学期,同级同学还常看到付云皓和孙洪宾、万昕等“大神”聚在一块讨论高年级课程。

按理来说,付云皓拿到了一份典型的人生赢家剧本,未来的日子,他将进入到与数学有关的顶尖工作中去,并取得显赫的成就。

然而人生的剧本总是充满的未知数,在《奥数天才坠落之后》一文中,付云皓沉迷游戏、自毁前程、无法在北大毕业,通过对朱华伟对帮助为付云皓一人开设了广州大学“数学教育与数学奥林匹克”的硕士学位,在最后只能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给“二本师范生”教初中数学知识,出一出奥数题。对比其他进入数学研究的恽之玮、孙洪宾、万昕来说,付云皓的人生轨迹当然就是“坠落”了。

文章对他做了一个总结:天赋曾经给他带来过好运气,又让他在之后的人生中吃尽苦头。付云皓可能从此都和学术研究无缘了。

故事到这里,一个天才少年自甘堕落的悲剧故事似乎已然定型,网上一片“伤仲永”似的感叹,按照传播效果来说,伴随着激烈的讨论,这篇报道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处在漩涡中心的付云皓,却对与“伤仲永”评价极为不满,并作出了迅速的反应。

.4.

付云皓发布一篇自白书《我没有坠落,我正在脚踏实地处》。他认为文章所表达的太过负面,对于他的定位也早就成型——一个曾经一个众星捧月的天才,后来没有做出伟大的成就的“不成功”案例。

在自白书中,付云皓写道:纵观全文,作者的主旨思想似乎是在学科上有天赋的孩子必须要去做学术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才叫做成功,除此之外的道路都叫做不成功。

虽然年少时期经历学业上的打击,让他有过心里上的落差。但现在的他已成熟了不少,正稳稳当当地一步一个脚印踩在基础教育的道路上。并多次参与IMO中国国家集训队等比赛的命题阅卷工作,及IMO中国国家队的训练工作,为奥数付出他的努力。

有人问他为什么来学校工作,他表示,只想尽自己的力量,让初等教育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有水平,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让尽量多的孩子受到正确的引导。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方向的硕士也意味着,付云皓可能从此都和学术研究无缘了’,似乎暗含着一种专业歧视,教育方向和学术研究是两条平行线,似乎优秀的研究者都不能从教师中产生,当了教师就没办法做研究了?我想国内外大部分学术大奖得主可能会表示很遗憾,因为他们推动了自己所在领域的学术进步,同时他们也是被作者和学术隔离了的这个群体——老师。”

在很多数学奥赛辅导老师看来,付云皓的选择很正常,因为搞数学奥赛的学生毕业后,能继续从事数学研究的极少,大部分人会从事跟数学有关的行业。
而且不少数学金牌教练认为,最优秀的人才去当老师,是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崛起的表现之一。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就应该去当老师、医生,因为教育和医疗才是事关民生的大事。

只有极少数的人,会从事数学研究。

.5.

“也许曾经的‘好运气’让我漂在空中,后来的‘坏运气’也让我飞流直下,然而现在的我就是稳稳地在平地耕耘的我。没有所谓的自甘堕落,没有所谓的‘伤仲永’,关心我的人,请不要担心,我在以自己的步调努力和这个时代一起前进着。最后想说一点:任何志存高远的学术理想,都是干出来的,而不是想当然想出来的,只有脚踏实地,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自白书的最后,付云皓这样写道。

2019年2月,付云皓离开了任教四年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成为了南方科技大学的一名老师,继续在数学教育上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曾经的读者似乎都钟情于这样的题材,故事的主角落在一帮“天才”头上,奥数天才、作文天才、大学“天才少天班”天才,亦或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人们热衷于去比对他们毕业后的人生轨迹,一旦发现昔日天才变得平庸,便心安理得发出感叹,“天才陨落”“神童消失”这样的字眼不绝于耳。
如果说过分吹捧天才是一种盲目,那以所谓社会地位或者说物质标准来衡量人生成败,同样陷入一种盲目。

从付云皓个人成长道路来说,他“挥霍”了奥数冠军带来的发展便利,北大期间的沉迷游戏和任性挂科,都是常人难以理解。但这些挫折,不光天才可能遭遇,也是无数普罗大众都可能遇到的人生课题。

毕竟人生二字,谁又能说的清楚呢。

编辑/寰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删

—END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