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当诺亚方舟遇上梵克雅宝:一场由戏剧大师布景的艺术实践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2019-06-19 16:27
文艺范 >
字号

“当诺亚方舟遇上梵克雅宝”沉浸式艺术装置布景设计图

“灵感其实随处可见︰一道光线、一个意象、一段旋律、一幅画作、一次相遇、一片天空,还有只言片语、朗朗笑声、盈眶热泪……我的作品从不是箴言,也不是警句。此外,这是我首次为高级珠宝设计布景。我喜欢探索崭新的领域,不断挑战自己的创意空间。”

——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

从5月28日至7月12日,沉浸式艺术装置“当诺亚方舟遇上梵克雅宝”登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过往,因着相应的艺术调性与文化诉求,高级珠宝世家同知名艺术博物馆携手办展的先例并不鲜见。此次担纲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诺亚方舟高级珠宝系列进行布景设计的“大咖”,则是享誉全球的美国舞台布景设计大师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他的世界是删繁至简的世界,也可以说是光线勾勒的世界;他的戏剧实践主导了“意象”的剧场,更是后现代演剧的典范;他本人可以说是一位戏剧导演,可又不仅限于歌剧、话剧和舞蹈的艺术舞台。作为一名摘取过美术界至高荣誉,1993年威尼双年展金狮奖(雕塑类)的装置艺术家,他的作品曾出现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日本爱知县世博会、瑞士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乃至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

自1976年《海边的爱因斯坦》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首演成功后,人们便尝试在罗伯特•威尔逊的作品中寻找“微言大义”,而他的作品究竟是纯粹的“审美”建构,还是有“意义”的形式?历来都不乏争议。此次“当诺亚方舟遇上梵克雅宝”艺术装置无疑又是一次带有罗伯特•威尔逊鲜明艺术风格的实践——舞台布景的诞生往往源自设计师瞬间的一个意念或想法,而这次,设计师则是受到这一系列珠宝作品的启发。

《海边的爱因斯坦》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舞台设计,1976年

“胸针就像是雕塑,有一种建筑美。”

众所周知,自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创立以来,大自然一直是世家创作的灵感滥觞,梵克雅宝更在动物主题上创作出无数形态瑰丽,又富含象征意味的传世之作。早在1920年代,装饰艺术(Art Deco)之风盛行一时时,动物主题中的飞鸟结合几何造型设计便为梵克雅宝所钟爱。而在1950年代,伊朗王储巴列维为爱妻苏瑞亚皇后定制的一款“爱情鸟”胸针,则是世家胸针类珠宝的代表作之一。观照到胸针这一媒材本身,不同于项链或手镯的外观设计总要被佩戴方式所限定,前者可以以相应的比例,自由地演绎平面或立体的造物形象,由此将胸针视作虽附着于人身,却又相对独立的“装置艺术”也未尝不可。

Three Birds胸针,1954年,黄K金、铂金、蓝宝石、红宝石及钻石,原为伊朗苏瑞亚皇后收藏,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典藏

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全球总裁及首席执行官Nicolas Bos曾表示︰“以诺亚方舟为主题展示这个高级珠宝系列60多对动物爱侣及三只幻想神兽(飞马,独角兽与凤凰),这一灵感源自在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展出的扬•勃鲁盖尔(Jan Brueghel)画作。当我在欣赏他的画作——The Entry of the Animals into Noah’s Ark时,那种震憾令我至今难以忘怀……”其实,不论是《圣经》、《创世纪》还是《古兰经》,从犹太教拉比文学到美索不达米亚的手稿,甚至在希腊和中国的神话故事中,都有以舟楫渡人、自渡的元典记述,找到类似“诺亚方舟”般的故事原型。

HIBOUX胸针,白K金、钻石、缟玛瑙、绿玉髓、苏纪石

LICORNE胸针,白K金、红金、钻石、祖母绿、蓝宝石、绿松石、传统隐密式镶嵌蓝宝石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们感觉万事俱备,只欠一个合适的人选可以令这个系列的作品闪亮登场,让各款钻石、珍珠、贵宝石及宝石将神话故事娓娓道来,而Robert Wilson无疑最合适的人选。” Nicolas Bos回忆说两人在前往莫斯科的旅途中相识,“当时他正为普希金原著的舞台剧Fairy Tales创作布景。我发现他对台上的小兔造型一丝不苟,可见他对童真的奇幻世界怀有满腔热诚。”

尽管早已是“跨界”之王,但为高级珠宝设计布景之于现年77岁的罗伯特•威尔逊还是生平头一遭。在上世纪70年代一出连演七天七夜的戏剧《卡山》中,他曾将诺亚方舟作为西方文明的象征之一,书写在漫山遍野竖起的牌子上。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罗伯特•威尔逊说过往自己的舞台装置上也常有动物出现,“我会观察动物的步态,如果一头北极熊走得很快,这表明它很生气;而当一条狗走向一只鸟,它的脚步会放得很轻,背部弓起来,调动全身的力量在倾听。这些曾为我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多启迪。此次动物胸针的尺寸都是差不多大小的,并不大,但我需要让观众注意到它们。其实胸针就像是雕塑,有一种建筑美。”

《卡山》中的舞台设计,其中山上的立牌中有一个上面写有“诺亚方舟”,1972年

“天才就是随时随地可以唤醒自己的童心”

熟悉罗伯特•威尔逊艺术履历的人们都知道,在他正式开始自己排戏生涯时,还是个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建筑系的学生。而从学院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生态建筑之父” 保罗•索莱里的事务所实习,并在那里完成了平生第一单建筑设计《柱林》(Poles)。是以由建筑的空间思维寓目,是理解罗伯特•威尔逊所有作品首要的进路。“我首先想到的还是一个空间……方舟是汪洋大海上的一艘小船,我想到了它的比例,它的形制,但我是不是要做一艘船或者方舟?而‘乘客’,特别是动物们都是成双成对登船的。这个概念很有意思,我们都知道东方文化中双数的意涵。同时,传统的呈现方式是不对的,观众往往会被嘈杂的环境吸引了注意力,却忽视了珠宝作品本身。所以我这次不想被传统的条条框框束缚,而是要将两个世界(作品的展示空间与观众观摩空间)合二为一。” 罗伯特•威尔逊说。

“当诺亚方舟遇上梵克雅宝”沉浸式艺术装置布景设计

回首往昔,罗伯特•威尔逊做过的戏剧布景有的需要三到五年,也有两周就做出来的。此次在纽约长岛自己的工作室,整个“当诺亚方舟遇见梵克雅宝”的设计布景工作则持续了一年半,“我直到八个月后才开始有一个真正的意识。”在罗伯特•威尔逊眼中,诺亚方舟幻化成内装珠宝阁子的大型黑盒,进入“方舟”内部,仿如陷入一片漆黑的迷宫。尤为值得一提的还有,“迷宫”入口被木板遮挡,观众需要弯腰才能进入。罗伯特•威尔逊解释说巴黎、伦敦,纽约、上海,大都市人们总是踩着忙碌的生活节奏生活,“而我需要来走进这个艺术装置的人们慢下来,细细品味。”

走进这个神秘的艺术装置,远处,一艘小船代表诺亚方舟,其灵感源自设计师钟爱的因纽特人极简主义艺术风格悬置于空中,征示着创作者所钟爱的极简主义风格。41对胸针(部分胸针作品已经被售出)则被分别放置在空间四壁的阁龛内,一个个阁龛高低错落地排列着,照顾到成人与孩童平视时视线不同的落脚点。四壁本身为高清显示的LED屏幕,持续播放的影像让人联想到浩瀚的大海;耳畔响起爱沙尼亚作曲家Arvo Pärt的Spiegel im Spiegel,柔和缓慢的音律唤醒神秘莫测的自然力量。突然,天际风云变幻,雷电划破长空,风暴即将来临——方舟乘风破浪,穿越排山倒海的洪流……随之,奏响悠扬的摇篮曲,令人心神摇曳后又归于平静,一同驶达彼岸。

“当诺亚方舟遇上梵克雅宝”沉浸式艺术装置布景悬挂起的木质小船

音乐、声响、光线、陈列……一切的一切都令人想起罗伯特式的舞台调性,而在他看来这并不是智慧上的体验,而是一种感官的体验,“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比如我看到落日,它没有实质的意义,我体验了它的过程,喜欢这种感觉。当我设计剧场的时候,依然觉得体验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硬要我定义体验本身,那么便会限制大家的想象力。”在被问及以诺亚方舟主题的艺术装置本身并没有呈现诺亚一家人,是不是所有步入艺术装置的观众都可以被视作大洪水后的“幸存者”?罗伯特•威尔逊笑而不答,“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答案每个人自可领会。而当我看到那幅十六世纪的绘画,则唤起了孩提时代的喜悦。”

“艺术家终其一生,其实都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题。就像是普鲁斯特的小说总是一个主题,塞尚的画也是一望即知。爱因斯坦一次在回答自己目前正在研究什么时说过,‘没必要谈现在正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本来就是我一直关注的。’在我也一样,12岁时我就明白了艺术创作的方式,但就像莎士比亚说过的那样,如果要将自己的作品重新来过,他可能会就同一个故事做出完全不同的讲述。”罗伯特•威尔逊说。末了,他引用了一句让•鲍德里亚的名言,“天才就是随时随地可以唤醒自己的童心。”

问答:

澎湃新闻:这是你第一次为高级珠宝做布景设计,能谈谈同过往的舞台创作有何不同吗?

罗伯特•威尔逊:我觉得反倒是有很多相同的感受,这同我执导歌剧或者创作任何作品的过程都很相似。首先我还是要先确定现场的室内建筑空间是什么样的;其次,我会关注到室内的灯光,是暖光还是冷光,是用很强烈的光还是柔软的光,是偏蓝色还是偏灰色的光?再次,我会关注到声音。之前一些珠宝展中,大家可能不会关注到背景音乐,或者干脆就没有背景音乐,但我一定会同时想音乐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声音也很重要;最后,我会关注这里面的胸针,它们在空间里面怎么显示出来,以及观众看到胸针的珠宝作品会有什么样的体验。

“当诺亚方舟遇上梵克雅宝”沉浸式艺术装置布景,足以可见光影交织的浸入式体验

澎湃新闻:第一次知道《诺亚方舟》的故事是在什么时候?

罗伯特•威尔逊:第一次知道这个故事,是父亲给我讲的。他曾在教堂里为孩子们开设《圣经》课堂,把《圣经》里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伴随着父亲讲的诺亚方舟故事长大的。当梵克雅宝找到我来做这个项目,我当然很高兴,这(为高级珠宝设计布景)对我而言还是第一次。我要忘掉传统的展示方式,找到自己的诠释方式。创作者肯定会受到《圣经》故事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再现《圣经》中的情形,而是要找到故事的精髓和真谛。其实它要表达的就是汪洋大海中央的一艘小船。

澎湃新闻:在你看来,胸针作为媒介本身给了你哪些创作灵感?

罗伯特•威尔逊:这些珠宝都是由工匠一点一点手工打造出来,不是机器流水线批量生产出来的。现如今大部分人想要画画,都会电脑绘图,但在我看来电脑绘图和手工的绘图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不是说两者间孰高孰低,但我更尊重亲手绘制的创作,这次艺术装置的主视觉就是我手绘的。

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L'Arche de Noé高级珠宝水粉设计手稿

“当诺亚方舟遇上梵克雅宝”沉浸式艺术装置Robert Wilson设计主视觉

澎湃新闻:身为建筑师出身,这一经历多大意义上影响了你日后的创作?

罗伯特•威尔逊:在我看来,一切的艺术表现都像是在空间中画一条线,无论是剧场里的演员做动作或者说台词,其实那就等同于在空间中画一条线。世界上只有两种线,直线和曲线,而所有的艺术创作就是取决于你是画直线还是画曲线。

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会有纵线和横线,对于我来说横轴就是空间,纵轴就是时间,在一个点上时空就会发生重合。你会听到现在的音乐是舒缓流动的,稍后就会突然在某一点有很强烈地中断和转折,产生非常刺耳的声音。而世界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好似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它其实是连接在一起不断循环的圈,就像东方传统哲学说的那样,循环往复。音乐其实也是这样,循环流动,直到出现了一个中断的点,产生一个很明显的中断,由此尖锐的角就出现了,你把它理解为戏剧冲突也可以。

澎湃新闻:观照到《圣经》故事,似乎可以说登船的“动物”是那些胸针作品,而诺亚一家人却没有在“船上”,是不是可以将走进艺术装置中的观众视作诺亚方舟上的“幸存者”?

罗伯特•威尔逊:你有没有看过《爱丽丝漫游仙境》?爱丽丝在仙境里面看到了一条毛毛虫,毛毛虫对她说,你看到的一切都是真的,你看到是什么样就是什么。对人类“幸存者”的理解,大家想怎么理解都可以。这让我想起了多年以前的一段经历,当时整个美国都在为遇刺身亡的肯尼迪总统举行葬礼,当载着棺椁的马车经过华盛顿特区街道上时。我身旁的一个小女孩自言自语说,“看那匹马,它的眼神里全是悲哀。”你很难说这种悲伤是人类的情感,还是动物的感情,一定要说出来的话就很复杂。

    责任编辑:蒋雯琦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