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考选专业:一件怎么做都会后悔的事情

2019-06-25 18: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6月初,高考当天,我们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话题征集,探讨同学们是否希望换专业。结果发出后,不少同学表示不过瘾,想深入探讨。

上周我们发出调查问卷,收到约500 份回复,有效问卷400 份。

调查发现,无论年代,均有约一半的同学表示想换专业。

那他们换专业的动机是什么?是因为兴趣爱好,还是薪酬待遇,又或者是遭遇自身能力不足的窘境?

用一位受访者的话说,寒窗苦读12 年,换来大学入学的机会,却要让涉世未深的学子,在几天之内仓促作出选专业的决定,似乎不太妥当。 

随着2019 年高考各省陆续放榜,新一批的同学、家长、老师即将进入纠结期,兴趣,前景,学校,分数......各种因素都被仔细掂量,全家上下一起挠头思考,谁都想做出一个最优的决定。

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希望我们的小数据报告和留言摘录,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欢迎将本文分享给本届考生。

1

法学最稳!英语、计算机其次

本次收到约400 份有效问卷。过滤出样本数大于10的专业,按照想换专业的比例排序后,得到结果如下。

图:换专业的意愿(仅显示超过10份回复的专业)

最希望换专业列表,排名第一的是设计。其中包括了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等。

从问卷搜集到的原因来看,大家对“设计”二字的误解不少,比如,有几位同学明确表示想从设计转到美术。

其实设计和美术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设计更多是从用户的角度看问题,可能包含美学或者功能的考量。美术则是从艺术的角度,或者从创造的角度来切入一个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和同事开的一个玩笑:所有行业都是设计行业。比如,在有的公司,“程序员” 就叫做“程式设计师”。每个行业,从初级职位向中级职位跨越的时候,都有一些“设计”的元素在里面。

所以,设计不仅仅是UI设计、美术、美工等。

选择法学的同学,普遍满意程度较高,换专业的意愿不强。

这个结果,和我们上次的初步调查也是很吻合的。当时的小规模留言搜集,就得到不少愿意换法学的意向。服老思也表示希望换到法学或者数学。

本次搜集意向来看,其他专业换到法学,较多是出于实用的目的,希望追求更好的事业发展或薪酬待遇

比较意外的是,原以为热门的金融专业,特别是作为香港的支柱产业,在本次调查中显示出了比较强的换专业意愿。

其中,有2/3 的回复是因为不好就业,另外1/3 是因为对其他专业兴趣更大。

据说现实中大多数金融从业者是这样的:

(图转自公众号:九边,https://mp.weixin.qq.com/s/0Zw1owZZqbAw0Gkummq4Xg )

而不是这样的: 

(图转自公众号:九边,https://mp.weixin.qq.com/s/0Zw1owZZqbAw0Gkummq4Xg )

初步推测,认为不好就业的同学,可能大多是在大陆,由于开设金融类专业的院校较多,就业的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大。但因为问卷没有搜集地域信息,所以无法进一步判断。

2

选错专业不怪你,叔叔阿姨当年也一样……

本次搜集到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有七八十年代的考生,也有最新2019 年的考生。

有人坚持了几十年不变,也有刚高中毕业的同学,准备换专业的(问卷发出时,应该还没放榜;难道是小高考、提前批?)……

我们按高考年份,做出是否选择换专业的累积面积图。

可以看到,希望换专业的比例一直在45% 左右波动。

看来专业选择困难,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小同学们不用紧张,叔叔阿姨曾经也和你一样困惑过。

我们进一步将年份分组,考察一下不同时间段的考生,换专业的意愿:

-       搜集到的样本数量,集中在2010 - 2019 之间,所以该区间按5 年为一段。

-       2000-2009 按10 年为一段。

-       1999 及之前,整体为一段。

2000 - 2009 这段时间的考生,正值三十多岁,已经有5-15 年的工作经验,他们整体对专业的满意程度比较高。

2010-2014 年的考生,大多是工作经验5 年内的职场新人,换专业的意愿比较强。

2015-2019 的考生,目前尚且在读,尚未涉入职场,换专业的意愿与前5 年的区间相比要弱一些。

中国有句俗语,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入行和嫁人这两件事,还真挺像。而时间,是影响主观体验的重要因素。

2014-2019的同学,还在热恋期,对自己的专业有不少憧憬,又还没有到社会上深度折腾,某些现实问题尚未浮现。

2010-2014的同学呢,就像新婚,磨合过程中,充满了各种阻碍。

2000-2009的同学吧,就像结婚十几年的夫妻,虽然总觉得“其实可以更好”,但生活和工作趋于稳定平淡,习惯使然,又马上说服自己“就这么过吧”。

2000前的同学,就像结婚几十年的夫妻,这辈子要换的可能性也比较低了,并且在该行业已经扎根下来,有的人还是硕果累累。回过头去看,觉得当年没选对。口头说一定要换,但也就动动口而已。

3

换专业?80后重就业,95后按兴趣

总结下来,换专业有三种原因。

兴趣。要么是自己更喜欢另外一个专业,或者相比之下,不喜欢当前的专业。很多考生,因为迎合高考分数和老师、家长的期待,选择了不符合兴趣的专业。

就业。不少答案提到“前景”、“薪酬”、“市场需求”等,都可以归属到这一类。这一类是比较现实的原因。

能力。“难”,属于能力不匹配的问题。提到“累”的,我也归为能力问题。现实状况是,每个专业都有人说累。但再累的专业,总有一些人能驾驭自如。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能力不匹配,又或者明明擅长逻辑思考,却选择了背诵为主的文科专业,明明擅长理论分析,却选择了实验操作为主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的确会显得力不从心。

三大考量因素的占比,随时间变化如下。

首先可以看到,2000 年后,能力因素逐渐出现,并呈现上升的趋势。

2000 年以前的考生,虽然也会根据就业和兴趣选择换专业,但并未提到相关能力的理由,大多数人的态度是“没有学不会的;没有做不了的”。这个转变,是“学历通货膨胀”的一个真实写照。

我们这代人,一定都知道“扩招”这个说法。

在1999 年以前,中国高校的整体招生规模,平均每年以8.5%左右的速度扩张,但到了1999 年,当年扩招率达到了47.4%,以后的若干年都保持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可以想象,比起二十年前,现在跨进大学的门槛是一件多容易的事情。

如果说过去二十年,中国的泡沫业中,房地产占第一,恐怕没人和高等教育争第二。

另外,对比就业和兴趣两者,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分界点,大概是2013 年。80 年到95 年出生的人中,因为就业原因换专业的人居多。

而95 年后出生的同学,则更多考虑个人兴趣,这种倾向还在快速地上升。

除了对专业的态度如此,在职场上我们也有相应的刻板印象。

80 后通常以“夹缝中的一代”自居,在职场中相对比较能“忍气吞声”,将个人意愿置于职业发展之后。

而95 后,不少人从父辈继承了夯实的物质基础,可以更加“任性”。

例如,某MNC 去年从我校某专业招了30 个管培生,到11月的时候,就离职了一半。

且不说这从毕业起算,总共才5 个月,其中有几个甚至是直接赔了一个月通知期走的。

4

“海纳百川”的传播领域

图:传播类专业的流出图(仅包含大专业)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来自传播专业的49位调查者中有21位有换专业的意向,其中选择换专业的约占43%,坚持选择愿专业的约占57%.

对于选择换专业的21位受访者,他们大多出于实用性的考虑。

计算机/法学/医学/建筑等技术性职业成为他们的首要选择。

反观近年媒体行业的发展,虽然内地媒体市场对于传播人才有极大的需求,但因传播行业对硬技能要求不高,导致较多非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同样涌进传媒行业,形成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

互联网平台和自媒体的发展,导致很多从业者低成本涌入该领域,极大分散了用户注意力,高质量内容的创作者难以获得等价回报。

相比传播行业,技术型专业的职业在稳定性上更胜一筹。部分受访者也期待有了技术的加持后,自身在行业中会更具竞争力。

另外的27 位受访者,则是选择了“坚守”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发展迅速,传播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先是链接全人类的“互联网”,接着是“万物互联”的物联网,近几年兴起的区块链更是打出了“价值互联”的旗帜。生产过程、传播过程、甚至媒介的定义都在发生巨大的改变。

对于坚持初心的媒体人而言,处于当前的媒体环境,更需要“君子不器”。并不因为身处传播专业就囿于自己专业的知识,就排斥技术,排斥改变。要想在变革的漩涡中站稳脚跟,更需广泛学习,用心钻研,将所学为己所用,成为“T型人才” —— 既是通才,又是专才,既能独当一面,又能在一个具体领域高质量地分工协作。

5

“网红” 专业:计算机大类

在本次调查中,计算机专业是不少同学的目标专业。受访者的主要考虑是:该领域的就业机会多,发展前景广阔。都说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计算机相关技术高速发展,而中国也恰好搭上了这趟时代潮流的列车。有人笑称:当你不知道怎样选择时,选计算机准没错。

图:计算机专业的流入图(仅包含大专业)

与此同时,计算机行业也因为门槛低、工作强度大而被人诟病。比如,服老思就在前文提到过,希望从计算机转到数学的原因,是考虑后者的门槛更高。

今年春季,网络爆发的“程序员反996 运动”,堪比信息时代的工人运动,是大时代背景下,经济高速发展和互联网从业者生活质量间冲突的集中体现。

更要注意到,热门不一定等于高薪

当人才供给充足时,反而会增加卖方市场的竞争压力。不说高薪与否,甚至能否拥有稳定的工作,都是很多互联网从业者的困惑。

比如,在本次搜集到的计算机专业同学中,有两位希望换到“幼师”专业,有一位希望换到“石化”专业。他们都认为计算机专业相比起来更难就业。

其实,个人的职业发展,一部分取决于行业本身的状况,另一部分也与个人的努力有关。

行业前景广阔,机会多多,但这都是留给用心钻研,自身专业技术过硬的人的。

内地中小学尚未有完善的计算机编程课程,大部分高中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了解比较局限。有同学因为热爱电子游戏,便向往计算机专业,报读之后才发现,这两者完全是天差地别。

如果只是因为追逐热门“爆款”而盲目报考,可能会发现实际情况和想象大有差别。实际上,计算机专业的受访者中,也有约30% 的人希望换专业,大多是流向其他的“硬科学” 类别。

图:计算机专业的流出图(仅包含大专业)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以兴趣小组存在的早期教育,涉及计算机编程。甚至有人将人工智能等前沿内容,引入到中小学的课程体系。

未来,计算机技能可能会和英语水平一样,成为一种基础能力呢?

提早打好基础,并在其他领域发挥它的专业优势,或许是大多数同学和家长可以重点考虑的方向。 

6

围城

都说选择专业是围城,选择专业本身也是一个很私人化的决定,每个人由于价值观兴趣爱好成长环境的不同,对于同一个专业的评价也会不同。那我们来看看本次调查中,出现的几个案例吧。

关于新闻媒体,目前的整体氛围认为它是一个下沉的行业。

然而,有一位曾经选择金融的朋友,表示想重新选择新闻,原因是“就业形势好”。看到这里,不少同学或许感到很难理解。但再仔细看,这位朋友的高考年份是2008,正值金融危机,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

行业的变迁,是不可避免的。目前的朝阳行业,也许就是明天的夕阳行业。我们选择专业的时候,有很多被动因素,其中,市场的驱动不可忽视,而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是滞后的。所以,也许勇敢的你,可以尝试“逆周期”选择。

而另一位朋友,希望从医生换到教师行业,原因是“现在医患关系太紧张,责任特别大”。看到这里会心一笑。其实,老师的责任未必就小。

比如,服老思在几周前的评教分析中,才发出感叹“师生关系,竟也能如医患关系这般。还是缺少理解,洞察入微,以及及时的干预。”

医生和教师这样的行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同时兼具公共属性和市场属性,所以在处理客户关系的时候,不能单纯地应用统计原则

一个医生,哪怕治好了1万个病人都不重要;只要有一个病人处理不当,职业生涯也可能受到巨大的冲击。

医学除了“好就业”外,也有不少受访者提到做医生是“梦想”。因为担起特别的责任,所以更显伟大。

而对于真正的医疗从业者而言,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赞誉和信任,背后是枯燥而漫长的学习生涯,是生死的责任,是时时刻刻都会面临的琐碎的医患关系问题。

专业像是围城,里面的人才知其苦衷。没有任何一个专业是完美的,就像黑暗和光明总是并存。

在和一位2018年刚入学的同学聊天的过程中,她提到希望换专业的主要原因是学院现行教育模式并不符合她对于本专业的期待。

填专业时并未全面了解专业信息以及行业情况,导致在进入专业学习一年后才发现真实情况和自己原有的想象和期待大相径庭。

仔细想来,让寒窗苦读十二年,尚未涉世过深的学子在放榜后几天之内作出选择专业的决定,似乎不太妥当。

回想自己选择专业时也是充满迷茫,当时尚且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和认识,却被迫要做一个有关“人生选择”的决定。就业,发展,学校,分数,兴趣,性格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而我在家人和朋友的各种关切,网络上各路褒贬不一的评价中不断左右摇摆。

填报专业时想象的传播专业和现在所了解的实际甚为不同,但幸运的事,虽与期望不符,实际情况并不太差,阴差阳错倒也成为意外的惊喜。

其实,每个专业都有人想进去,每个专业也都有人想出来。他们想进去和想出来的理由,很多时候竟然是相同的:外面的人认为这个专业就业好,里面的人却感到竞争压力大。

我们按照“进出比”做图,小于1 的偏蓝色,大于1 的偏红色。颜色越深,则代表值越极端。节点之间的链接,其厚度代表了按箭头所指方向的转换比率。

前文谈到,金融专业想出来的人很多,但同时也是热门的流入专业,整体来看进入更多,进出比显著大于1。

而火爆的计算机专业,虽然想进入的人排着长队,但想出来的人也不少,整体上呈现非常淡的底色,表示进出比接近于1。

在本次搜集的主要专业中,最惨淡的当属公共管理类,比如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流出率很高,同时几乎没有人想进去。

7

留言摘录

因为篇幅关系,这里仅摘录部分留言。以下留言,均通过表格或访谈得到了受访者的授权。

2015年参加高考的女生,曾经选择了历史,希望换到医学。她说:

一直希望能用大学的时间培养一项专业技能,而像历史学我也一直对研究没有兴趣,只是对科研成果感兴趣。这种程度的好学不足以我在这个领土走得很深入。想学医一方面是高中对于生物和人体的兴趣,另一方面社会对医生的需求很难被替代,这对于职业发展会比较有利。

2017年参加高考的女生,曾经选择了建筑学,希望换到精神医学。她说:

两年的大学生活,让我认识到我对于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并无兴趣和热爱,但在这两年中,却依旧对精神医学有着向往。

2015年参加高考的男生,曾经选择了工业设计,希望换到土木工程、机械设计等理工科的专业。他说:

当初因为自己有美术基础且有兴趣学设计,所以选的现在的专业,但如今发现本专业技术含量不高、就业难。

2014年参加高考的女生,曾经选择了传播,希望换到IT。她说:

理科知识和教育更适合自己,自己也更擅长,但现在的专业我也是喜爱的,可能会有些吃力。

2018年参加高考的女生,曾经选择了城乡规划,希望换到建筑。她说:

学院现行教育模式下,城乡规划专业在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相较于其他专业略有不足,同时在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了解不够深入。本专业低年级课程对设计重视程度很高,却导致对该专业所需的综合文理知识基础并未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得在日后高年级的学习有一定的限制。

2017年参加高考的女生,曾经选择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一年后成功换成经济法专业。她说: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虽然就业率不错,并且前景也好,但是工作过于墨守成规,没有新意和动力。之所以学习法学,是希望让自己思维始终充满活力。一年的学习让我对于专业的理解更加深刻,只有接触并学习专业课程后,才有发言权,选专业的时候只是单纯选择了学校,专业没有太在意。在学习劳保后,发现对法学的热爱并没有减少,并且在劳保课程中感觉不到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所以决定转专业。

2018年参加高考的女生,曾经选择了数学系,希望能换到汉语言文学。她说:

数学好难啊数学使人头秃,而文字于我而言有一种不可言说的魅力,这是数学所没有的。

2018年参加高考的女生,曾经选择了法学,希望换成传媒或者新闻传播。她说:

法学比较无趣,虽然学好能帮助很多人,但是有些呆板,不够灵活,我想做综艺,所以我准备考研考传媒!而且真的很想有一天能做出中国的真正的自己的综艺!要不就去拍纪录片,历史纪录片。我还挺想看到有一天中国的文化输出能像韩国一样在娱乐业里展现的。我从小一追星到现在,就很羡慕这样的,以后能实现就好啦。

Credit

本文由 赵敏竹 和 胡辟砾 共同撰写。数据由 赵敏竹 搜集。

感谢pwords 读者群以及各位朋友的数据与采访支持。

Toolbox

问卷星:https://www.wjx.cn

Google Sheets: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

https://flourish.studio/

https://dydata.io

https://infogram.com

https://kumu.io

Python

GraphViz (DOT)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P话”,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