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长安十二时辰》,走进唐人的“写作现场”

2019-07-22 20: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最近,《长安十二时辰》这部新剧火爆全网,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更因其考据严谨、制作精良被赞为一幅“盛唐风物图卷”。谈到“大唐印象”,不能不提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以及他们流传千古的诗篇,《长安十二时辰》自然也不例外。

| 写诗:唐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李白是最为今人熟知的唐代诗人之一,而《长安十二时辰》正是从李白的词作开篇的。虽未见太白其人,一首《清平乐》随着歌女抚琴弹唱的画面缓缓流出,长安城的街巷坊肆与市民生活随着镜头依次呈现——这就是盛唐。

事实上,唐代诗歌创作与歌舞表演有很大关系。唐代有官办的教坊和梨园。舞蹈姑且不论,歌总是需要歌词的,这在某种意义上既推动了诗歌创作,也对诗歌构成了限制。唐诗中有些作品其实是歌词类作品(如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既然是歌词,其语言便必有公共性,其语言密度便不可能过高,其题材便不可能过僻。既然歌曲需要被在特定场合演唱,有些歌词就必须具备角色感。值得一提的是《长安十二时辰》插曲的词作,几乎被李白包揽,这个细节可以说非常传神了。

△剧中的“顶级歌星”许鹤子,原型为唐代著名歌手许合子。剧中演唱曲目的歌词是李白创作的乐府诗《短歌行·白日何短短》。

在唐人的生活中,诗歌也并不是“文豪”与“歌星”的专属,许多人都乐于即兴创作一番。譬如到某处景点游玩,今天的人们喜欢胡涂乱抹的内容是“某某到此一游”或者“某某爱某某”。而在唐代,在人流密集的名胜、街市、驿站、寺院,都会有为诗兴大发的人们准备好的供题诗用的白墙。后来题的诗太多了,人们又会准备好用于悬挂的“诗板”。这在今天真的很难想象。

△ 唐代《李叔政题壁》局部

当然了,唐朝人也不是人人都是天才,普通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灵感呢?好在唐人写诗的技术性秘密到今天还是可以查到的。而秘密一旦被发现,我们就会对唐人作诗产生“原来如此”的感觉。据唐时日本学问僧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南卷》记载:“凡作诗之人,皆自抄古今诗语精妙之处,名为随身卷子,以防苦思。作文兴若不来,即须看随身卷子,以发兴也。”——原来唐人写诗也有“打小抄”的。

| 官场众生相:被捆绑的诗歌与仕途

除了怡情遣兴,在唐代,诗歌写作还是跟整个政治、教育、官员选拔制度捆绑在一起的。这就必须从唐代的科举制度说起:唐代的进士科考试在8世纪初开始采用考试诗赋的方式,到天宝时以诗赋取士成为固定格局。与进士科考试配合的有一个“行卷制度”,就是在考试之前,你得拜访公卿硕儒和掌握考试大权的人,递上你的诗赋,以期他们能对你有个好印象,这有利于你在考试中拿到好名次。这就是“干谒”。唐代的科举阅卷方式与宋代不同,唐代的试卷不封名,所以以诗赋谒公卿是一件重要的事。

△剧中的书生程参(历史原型为诗人岑参),因自己“干谒”用的诗文被毁坏,气愤不已。他在剧中所吟诵的就是边塞诗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正因如此,唐代诗人多有官职便不足为奇,据学者统计,《唐诗三百首》中入选诗人七十七位,进士出身者就有四十六人。而行走官场,作诗也成为一项重要的交际技能,就连臭名昭著的奸相李林甫也有诗文传世——天宝三年贺知章告老还乡,李林甫特别作诗一首相赠。

△剧中的“何监”,原型为大诗人贺知章。他695年中状元,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剧中选用了贺知章的名篇《咏柳》。

△剧中与“何监”斗得不可开交的“林九郎”,原型为奸相李林甫。历史记载“林甫无学术,发言陋鄙,闻者窃笑。”

至于唐代官场尚好诗文的风气是如何形成的,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皇家对诗歌史所罕见的喜爱。据记载,唐代有多位皇帝在写诗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太宗、中宗、玄宗、德宗、宣宗皆有诗才。中宗时君臣同乐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进行诗歌比赛。武则天的“巾帼宰相”上官婉儿在中宗朝主持风雅,居然敢于而且能够在沈全期、宋之问的作品之间,以文学批评的眼光做出优劣判断。还有,白居易过世后,宣宗曾为挽诗以吊之。这都是有名的故事。

(本文摘编自《唐诗的读法》,作者西川,图片来自网络)

------------------------------------------------------------

 

《唐诗的读法》西川◎著 北京出版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