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华第4个合资企业已成型,雷诺在中国的未来会好吗?

吴静/汽车产经
2019-07-22 13:23
汽车圈 >
字号

继2013年雷诺在华最早设立合资公司东风雷诺之后,从2017年8月开始,雷诺在中国又相继组建了易捷特新能源汽车公司、华晨雷诺金杯汽车有限公司。

7月17日,雷诺集团和江铃集团正式发布公告,宣布正式成立合资公司。雷诺集团增资10亿元人民币,正式成为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股东,拥有50%的股权。目前,新公司已完成工商注册。

至此,雷诺在华的第四个合资企业已成型。此次合资,也让雷诺成为了在华拥有合资企业最多的外国车企。

但“最”这一冠名的背后,雷诺也背负着不少质疑:有了专注于新能源领域的易捷特为什么还要合资江铃?雷诺的未来,会因此而得到改变吗?4个在华的车企如何分配、聚焦资源……雷诺的挑战着实不小。

有了易捷特 为何还要“牵手”江铃?

先来了解一下易捷特。

易捷特是雷诺日产联盟与东风汽车在2017年8月宣布成立的一家合资公司,其中雷诺、日产与东风分别持股25%、25%、50%。公司的生产基地位于十堰的东风汽车生产基地,产能规模为12万辆。三家车企控股比例都在25%以上,作为“双积分时代”的产物,种种迹象都在表明易捷特并不打算走独立发展道路。

那易捷特之于雷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根据此前,雷诺亚太区主席、雷诺集团中国业务区高级副总裁福兰的言论,我们大概就可以窥见一二。福兰曾表示,“可以将易捷特看为一家主机厂,而东风雷诺是这家主机厂的客户,易捷特提供零部件技术,将推出属于雷诺品牌的电动车”。

针对这一言论,有业内人士指出,在雷诺、日产与东风的定位中,易捷特更多是一家技术和生产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合资项目。

比如,雷诺在中国的首款电动车K-ZE正是易捷特研发中心的成果,未来也将由易捷特生产,但是其悬挂的标志却是东风雷诺,未来也将由后者的渠道进行销售。根据股比的划分,未来日产、雷诺、东风三方均可实现积分的共享。

虽然表面看雷诺已经拥有了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易捷特新能源,但是从股比构成来看,雷诺在话语权上并不占据优势。而如今,在中国市场的绝对话语权,真正扩大销量,才是雷诺追求的根本。

于是,合资江铃项目应运而生。

“蛙跳式发展”难度不小

从全球范围来看,雷诺-日产-三菱联盟2018年的汽车销量仍位居领先地位,但在中国市场,雷诺的销量着实不尽如人意。

作为雷诺在华的绝对主力,东风雷诺的销量也出现了大幅下跌。数据显示,东风雷诺6月份单月销量仅1,503辆,上半年累计销量为8,901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滑75.97%。

“我们既谦逊又勇敢,希望能实现‘蛙跳式’发展。”今年上海车展,雷诺在中国的首款新能源车型K-ZE亮相沟通会上,雷诺集团首席执行官蒂埃里·波洛雷对汽车产经网如此表示。

对于入华较晚的雷诺而言,他们不仅迫切地需要扩大在中国的投入,更迫切地需要找到一个“超车”的机遇改变在华的尴尬现状。

但其实,雷诺在中国的第四个合作伙伴江铃新能源,它面临的境况也并不乐观。

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江铃新能源的主力车型E200的销量为2799辆,同比、环比皆下跌100%,今年1-6月E200销售12666辆,累计同比增幅为-77.9%。由此可见,在补贴退坡、竞争愈发激烈的车市中,江铃新能源正在面临大幅下滑。

对于在华已经有了4家合资公司的雷诺而言,作为发展主力的东风雷诺发展已经困难重重,入股江铃新能源就能改变雷诺在华的现状吗?

此次的合资,某种程度上也将雷诺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没有俯下身去倾听市场真正的声音,过度分散自己在中国市场的资源,导致业务不聚焦,无法形成合力”是部分业内人士不看好此合资项目的主要原因。

造车新势力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艰难求生,传统车企纷纷加码转型,新能源补贴不断退坡……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对于雷诺而言,借助新能源就想实现“蛙跳式”发展其实并非易事。

诚然,此次在新能源上的积极布局,的确显示出雷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并试图进一步挖潜和布局。但如何分配资源让不同的企业间形成合力,形成业务聚焦,提高自己的市场优势是接下来的雷诺必须要着重面对的事。

雷诺在中国的未来会好吗?现在下定论可能还为时过早,但对于一家欧洲百年车企而言,相比其它的车企,它确实在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错过了太多的机会。接下来的考验依旧巨大,雷诺的下一城到底会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陈华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