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陈旻:所谓的“中国视角”只是一个便于标签化的视角

2019-07-25 09: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她是谁

陈旻 Chen Min

生于福建福州,现工作生活于杭州。曾留法十年,目前在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同时也在从事艺术理论翻译和展览策划工作。陈旻以档案、影像及图集为创作及研究媒介,寻求所谓“历史之眼”,也就是 投射在自然史中的单体生命史的叙事之道。

学历

2018年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2013年 获得法国阿尔勒国立高等摄影学院,摄影专业,国立高等摄影学院硕士文凭

2011年 获得法国格勒諾布爾-瓦朗斯高等艺术和设计學院,艺术专业,国家高等造型艺术硕士文凭

2009年 获得法国格勒諾布爾-瓦朗斯高等艺术和设计學院,艺术专业,国家造型艺术本科文凭

2005年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汉语言专业,本科文凭,同年起赴法国深造

近年参展项目

2019年 《异世界中心》,2019首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象山艺术公社,杭州 《JATP集合体》,群展2019年 《记忆寓所》,OCAT研究中心,北京

2019年 《种植者》,群展《法国国际青年摄影节 30 周年展》,法国 Villa Pérochon 当代摄影艺术中心,法国尼奥特

2018年 《一千种生活的结构》,群展 《如果日光也是布景》,集美 x 阿尔勒摄影节,厦门

2018年 《拜拜,铁托!》,群展 《行动造就未来》,悦美术馆,北京

2017年 《殖民者的相册》、《访客》,群展 连州摄影节,连州

2015年 《Cikapundung, the wound of the Bandung》,群展 Showcase 摄影节,印度尼西亚万隆

2015年 《种植者》,群展 法国国际青年摄影节,法国 Villa Pérochon 当代摄影艺术中心,法国尼奥特

《种植者》

Garderner

自2015年参加法国国际青年摄影节的驻地计划起,我开始了《种植者》这个长期摄影、影像项目,与来自法国和中国的多位新农夫在他们的农场相遇,聆听他们关于土地和自然的故事。

要经营自己的园地,农夫们用双手耕耘土地,与现实对话并与之谈判,他们劳作的是时间和梦想。立足于园地,他们一只眼睛所见的是其脚下尚待耕耘的土壤,另一只眼睛所能看到的是想象中园地丰收的图景。种植,是一种孤独的、 强烈的行为,是一种充满了感情和记忆的高尚实践。

我以这个项目,试图记录下每一位给予我很大影响的农夫们的画像,拍摄他们的土地和每日的生活、劳作,犹如在镜中寻找土地之魂的映像。如果说我在 P.F 的手掌上看到的是一出鸟瞰角度的风景:流淌着数十条如血脉一般的河流的黑色土地;是因为透过相机的镜头,我感受到了真实向我迫近。

《种植者》,2015-2017年,摄影 + 影像纪录视频,作品尺寸不定
《种植者》,2015-2017年,摄影 + 影像纪录视频,作品尺寸不定
《种植者》,2015-2017年,摄影 + 影像纪录视频,作品尺寸不定
《种植者》,2015-2017年,摄影 + 影像纪录视频,作品尺寸不定
《种植者》,2015-2017年,摄影 + 影像纪录视频,作品尺寸不定
《种植者》,2015-2017年,摄影 + 影像纪录视频,作品尺寸不定
《种植者》,2015-2017年,摄影 + 影像纪录视频,作品尺寸不定
《种植者》,2015-2017年,摄影 + 影像纪录视频,作品尺寸不定
《种植者》,2015-2017年,摄影 + 影像纪录视频,作品尺寸不定

《JATP 集合体》

JATP Collective

《JATP 集合体》是一个历经数年,横跨欧亚大陆,至今仍未完成,也难以完成的项目。它是一个不断生成,且不断节外生枝的计划。

JATP 是巴黎热带农学园(Jardin d’Agronomie Tropicale de Paris)的缩写。巴黎热带农学园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兰西殖民扩张极盛时期帝国图景的一隅,一块多面水晶体:曾经的试验花园 (Trial Garden)和殖民农学院,殖民博览会和人类动物园的展示之所,还曾是一战法国外籍士兵疗养院和他们的宗教栖息地;如今则是多所农业高等研究中心的大学校园,和一座被亚寒带地区植物所占领的“热带植物的”乌有之园,同时也是一处后殖民时代的记忆场所。

《JATP集合体》,群展《记忆寓所》,OCAT研究中心,北京,展览现场
《JATP集合体》,群展《记忆寓所》,OCAT研究中心,北京,展览现场

一段关于生长和灭亡的影像叙事:《巴黎热带农学园》

地处巴黎近郊文森斯森林边缘的巴黎热带农学园创建于 1899 年,其初衷是为研究和移栽热带植物。这里曾经召开了1907年的法国殖民世博会,这里也曾有过巴黎的第一座清真寺,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改造成穆斯林士兵专属医院;这里也容纳了多座 为法属殖民地士兵所建造的战争英雄纪念碑。逐渐回归到原始自然的状态,今天的农艺园已全然不见热带植物的踪影。

我用三年的时间拍摄了花园内部被废弃的展馆和其它废墟、遗址,以及在消失建筑的原址上,覆盖了一切痕迹的茂盛的亚寒带植物群。这些照片以幻灯片的形式展出,图像与图像之间以极为缓慢的淡入/淡出的方式叠加/消失。这个极慢的运动模式一如花园在漫长的历史中自身的变换。这些细微的转换同样是肉眼难以察觉的,正如我们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一般。作品构建了一个特殊的时间轴,让过去以及这个地区的未来连接了起来。

《巴黎热带农学园》,2012 年,单频录像,16 分 30秒
《巴黎热带农学园》,2012 年,单频录像,16 分 30秒
《巴黎热带农学园》,2012 年,单频录像,16 分 30秒

两组历史的蒙太奇游戏:《殖民者的相册》

《殖民者的相册》涂改了巴黎热带农学园图书馆馆藏的法国农艺学家埃米尔·普吕多姆(Emile Prudhomme ,1871-1963) 的一本相册的照片。这些他于1897至1898年在马达加斯加考察期间拍摄的当地植物照片,既是他的工作档案又是私人旅行记录。每 张照片以人物入镜(选择对象包括当地土著、法国士兵、疑似他的夫人和女儿,甚至于他自己的帽子)给予所摄植物一个可对照的比例。我将人物从画面中去除,只留下一个个白色的身影,并辅以原始图像数据(拍摄地理位置,植物学名等)作为对应文本。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似乎颠倒了,失去形象和身份的人物沦为异国风景的装饰物。

《殖民者的相册》,2012年,艺术微喷,共 10 幅,21x29.7cm
《殖民者的相册》,2012年,艺术微喷,共 10 幅,21x29.7cm
《殖民者的相册》,2012年,艺术微喷,共 10 幅,21x29.7cm

两组历史的蒙太奇游戏:《访客》

这些摄影拼贴的人物素材来自巴黎热带农学园于1907年举办的殖民世博会期间发行的明信片。这些图像中,那些来自于法属殖民地国家的异乡人如动物园的猴子一般向法国观众展示着其“异国情调的”、“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我不禁想象,若是能够给予这些异乡人一日的自由,带领他们如普通游客一般去参观巴黎,会是怎样的情况呢?也许他们看到塞纳河会不屑一顾,因为他们家乡的河流更壮美;也行他们会被大皇宫中举行的最新汽车博览会,或是香街上琳琅满目的时装店所吸引...

《访客》,2013年,艺术微喷,共 10 幅,21x29.7cm
《访客》,2013年,艺术微喷,共 10 幅,21x29.7cm
《访客》,2013年,艺术微喷,共 10 幅,21x29.7cm

《一千种生活的结构》

A Thousand configuration of life

一段视觉小说: 从阿尔勒 Alyscamps 陵园的一段古罗马残柱,到二十世纪的游乐园、 欧洲的拱廊街、电子游戏、万达广场和厦门被遮挡的骑楼。正如本雅明所说:“这样一种社会的经验—— 被留存在集体的无意识中——通过与新的内容互相融合,导致了乌托邦在一千种生活的结构里留下了痕迹,从保留的建筑物到过时的风尚。” 本项目从拱廊的形态、模式和社会功能出发,以个体叙事为线索,构建一段影像散文,并通过图集装置的方式去收集、排列、组合、呈现一系列档案图片,共同构建一种星图式的阅读方式,对记忆、殖民和全球空间问题进行反思,从过去和当下去获得视觉经验,从而去质问, 是否存在一些不可见的、但可能出现的生活结构。

《一千种生活的结构》单频录像,31 分 30 秒;图集装置
《一千种生活的结构》单频录像,31 分 30 秒;图集装置
《一千种生活的结构》单频录像,31 分 30 秒;图集装置
《一千种生活的结构》单频录像,31 分 30 秒;图集装置
《一千种生活的结构》单频录像,31 分 30 秒;图集装置
《一千种生活的结构》单频录像,31 分 30 秒;图集装置
《一千种生活的结构》单频录像,31 分 30 秒;图集装置
《一千种生活的结构》单频录像,31 分 30 秒;图集装置
《一千种生活的结构》单频录像,31 分 30 秒;图集装置
《一千种生活的结构》单频录像,31 分 30 秒;图集装置

(轮到你了=轮,陈旻=陈)

轮:作为一个在读博士和以图像为主要工作媒介的创作者,聊天时你说“大学生”和“摄影师”这两个词离你越来越远了,我想听听你对这两个词的看法。

陈:你的问题正好采用了两个对立的词组:“在读博士”和“创作者”与“大学生”和“摄影师”,其实它们可以粗略归纳我在不同人生阶段干的事。

《一千种生活的结构》,群展 《如果日光也是布景》,集美 x 阿尔勒摄影节,厦门,展览现场
《一千种生活的结构》,群展 《如果日光也是布景》,集美 x 阿尔勒摄影节,厦门,展览现场

轮:本科的汉语言专业和在法国留学十年,这两段履历里似乎有很多可以展开的空间,不同文化背景间的差异和撕裂有无对你的思维和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

陈:我记得在阿尔勒摄影学院第一年,那些老师们总是喜欢拿 “中国视角”说事儿,问些我是怎么看待法国同学拍摄的巴黎华人区,或者作为一个华人为何处理法国的殖民历史题材之类的问题。说真的到现在我的想法也没变,所谓的“中国视角”只是他们想要在我身上看到的那个“视角”,抑或说,他们观察我的视角,一个便于标签化的视角。除了履历表上可被直观量化的学历之外,不可见的还有一些杂糅文化的影响:东瀛亚文化、古典文学、民科读物、灵性实践、环保主义……大量毫无章法的阅读和人生经历经常会自我过滤,在创作中转换为一种叫做灵感或者直觉的东西。

《种植者》,法国国际青年摄影节 30 周年展,法国 Villa Pérochon 当代摄影艺术中心,法国尼奥特,展览现场。

轮:为什么在《种植者》之后,你不再采取摄影的手段了?我指的是手持相机的摄影师那种特有的和现实直接对话、冲撞的本能冲动,你认为它在你身上消失了吗?

陈:我16年初回到中国,意识到所见的一切变化太快,快过了快门和显影的速度。我感觉用摄影这门传统媒介与现实直接对话就好像骑单车与高铁赛跑一样,纯属螳臂当车。在现有科学技术还没有发明出新的媒介之前,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媒介中开拓,将它们联姻、杂交;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去扩展媒介的边界,将可能性延伸到自然界、动植物界和无机物界之中。我在寻找能够追赶上高铁的新方式。

《种植者》,法国国际青年摄影节 30 周年展,法国 Villa Pérochon 当代摄影艺术中心,法国尼奥特,展览现场。
《种植者》,法国国际青年摄影节 30 周年展,法国 Villa Pérochon 当代摄影艺术中心,法国尼奥特,展览现场。

轮:《殖民者的相册》和《访客》都和“档案”相关,但又对其进行了大胆的“蒙太奇”剪辑,是否有意对单一化的历史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性解读?图像在“历史之眼”中又担当了怎样的角色和潜能?

陈:你可以这么理解。《殖民者的相册》和《访客》可以是一些没有被写进历史的事件,也可以是图像与文字抢占现实领土的一场战争游戏。图像是一个哑巴,他试图用比划/手语揭示“历史之眼”的潜能,但正如本雅明所说:“过去的真实图景就像是过眼烟云,他唯有作为在能被人认识到的瞬间闪现出来而又一去不复返的意象才能被捕获。”

《JATP集合体》,群展《记忆寓所》,OCAT研究中心,北京,展览现场

轮:我一直觉得图集的方式类似于某种策展,而且除了创作之外,你也从事理论翻译和展览策划,“翻译性”和“策展性”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在你的作品中?

陈:创作、策展或者翻译本质上都是对某个表象的阐释/解/想象(interpret),只不过输出方式、输出产品和操作者的职业定位不同而已。

轮:你把《异世界中心》这个作品比喻成一个共笔文档,相比传统的创作,这种脚注式的工作更像是福柯意义上的“作者”,你会担心这样大规模地引用他人的图像素材会削弱艺术家的主体性吗?

陈:在机械技术复制时代,图像的作者性已经被削弱了很多,更不用说我们现处的网络时代。共笔和协作是一种有待深挖和发展的新创作技术,我相信开源和共享可以成为未来主体性的重要因素。

《异世界中心》,2019首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象山艺术公社,杭州,展览现场
《异世界中心》,2019首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象山艺术公社,杭州,展览现场

轮:目前主要的几组作品主题都与外国的历史相关,有没有以中国本土为背景的新创作计划?

陈:大概是福建人的缘故,我比较看重创作题材的地方性(locality)这件事儿。《种植者》包括法国拍摄的和福州拍摄的部分。前几年我有断断续续拍摄一些闽江流域的照片,但总是感觉还没有成形,所以基本没有拿出来过,也许十年或者二十年后再返回去看比较有意思。最近一段我回老家福州“驻地”,开展一项围绕着马尾港的“共时性”展开的摄影和研究计划;将于今年10月份,在宁波的中国港口博物馆《港口与影像2》中展出,敬请期待……

《异世界中心》,2019首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象山艺术公社,杭州,展览现场

编辑&采访 / Zhang Yehong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