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脱贫攻坚“夏秋决战”| 七星关区撒拉溪镇永兴村三青年逐绿之梦

2019-08-29 21: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走进七星关区撒拉溪镇永兴村小乌龙,昔日曾是满山遍野种植苞谷的偏坡土地,而今与周围荒山一道渐次披上绿装,苞谷正被翠绿的香樟、旺长的冬桃,还有林下套种待收成的魔芋所取代。

小乌龙曾是一个村,后并入永兴村后,包括下寨、中寨和上寨若干个组,过去一度成为偏远角落:交通靠走、运输靠背。近年来通村通组路修通硬化后,打通了小乌龙出山的“动脉”。为了留住偏坡上宝贵的黄土,这里曾是农田水利建设“坡改梯”工程的示范样板点。

采访路上,36岁的永兴村下寨组村民郑德兴发出感叹,“现在党的农村政策实在太好了,国家投资将水泥路修通到村寨,如果不抓住好政策大干一场,今后定会后悔一辈子。”

创业初衷,源于回报桑梓的感恩

最初创业梦想,是一个当时因患鼻炎影响上学的刘鹏,与邻居发小郑德兴一起,被大人们认为还是“娃娃头”的两个十七八岁小伙子,就在自家承包土里合伙搞起了利用大棚栽种西红柿、西葫芦等早熟蔬菜的试验。“你甭看我们那时搞的几个大棚规模虽不大,销路好得很。产出的蔬菜我们还没有背到集镇上,有时在路途上就买完了,只是交通不便,费的劳动力大些。一年下来,两个人还是有万把多块钱的毛收入,对于当时来说,也算是一笔可观的收入。”郑德兴对过去的创业仍有些许兴奋。

前后搞了几年,牵头人刘鹏受其大哥影响,开始外出闯荡学做生意。从做五金开始,一步一步到经营对讲机,再到经营工程仪器设备等,刘鹏的生意越做越大。有了一定积蓄的刘鹏,回到家乡看到仍是传统农耕的父老乡亲,产生了“离乡已过数载多,物是人非尽消磨,门前碧水清山在,不改当时旧时貌”的感叹。

“我们得想想办法帮家乡发展作点示范。” 在外见过世面的年青人思维就是不一样。刘鹏的想法得到郑德兴的响应,他们俩决定抓住政策机遇改变家乡面貌,以此回报家乡父老。从小相互信任合作的郑德兴中途也是外出打工,后来又做了一段时间小生意。刘鹏的想法,自己以资金作后盾保障,由郑德兴在一线管理运作,用行动为家乡发展带个好头,二人的合作再次愉快牵手。

今年年初,在外跑车每月收入七八千元的同组村民路光华,看中了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主动加入创业,形成三人合作团队。“现在基地投入一百七八十万元了,资金主要还是刘鹏扛大头,我投资了二十多万元,光华投入有七八万元了,我们在一线管理,刘鹏负责资金保障和开拓市场。我们的力量虽然有限,但目的就是通过示范带动,把乡亲们都发动组织起来了,只要转变观念,有思路、找对路,我们相信小乌龙大有希望的。”郑德兴表示,“现在创业条件好,加之信息发达,交通便利,可以外出取经,也可从网络上相互学习,借鉴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向往绿色,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小乌龙因地形地势所限成为了尚未开发的处女地。这里得开独厚的地理优势,雄伟险峻的山峰,神奇的喀嘶特地形地貌。几个青年的梦想:就是憧憬把小乌龙变绿,让家乡变美,然后建立完善相关接待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把乡亲们从传统种植中解放出来,共同参与合作经营,让这方水土致富一方百姓。

2017年8月,他们注册成立了贵州小乌龙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其实,从2016年11月份开始,他们就开始了土地流转工作。记者见到了《土地流转合同》的精彩前言:“建设乡村旅游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乡亲们全员参与支持配合,力争3到5年实现无死角绿化,4至7年完成经果林种植,做到家家户有果林,彻底改变传统农耕方式,之后还可以采取以土地入股或其他形式参股,参与管理经营,实现共同收益。”这是倡议书,也是他们给父老乡亲吃下的定心丸,

约定的承诺,必须付诸行动。当年,他们以水田每每亩300元、旱地每亩200元、荒地每亩100元的标准流转土地,率先发展经果林,待4至5年进入丰产期后流转费再提升到每亩400元,从而保障群众收益。经过外出考察取经,网络学习研究对比,他们决定从山东引进优质雪桃(俗称冬桃),通过嫁接培植基础苗木。

目前流转土地600余亩,栽种雪桃400亩,建有苗圃基地70多亩。目前已有香樟树苗近5万株,桂花有五六千株,黄花油茶1万余株,紫藤3000株。“小乌龙小区气候明显,偏坡地最好的发展前景就是做好绿文章,既保持水土,又绿化坡地,还可创造价值。我们培育繁殖种苗,就是为今后实施山体绿化体作充分准备。”郑德兴说。

带动群众,出于问心无愧的回报

几个小伙子横下心来投资发展绿色产业,追逐乡村旅游梦想赢得了乡亲支持。他们算了一下种苞谷的收入账,除去各种投入和劳动力,每亩的流转费收入还是比较合算的。尤其是年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不少在家劳动力都是老年人,导致大多数承包地都弃耕了。流转费收入,比种地还合算,再说还可以在基地务工,每天有八十块钱的收入。下寨一组的周玉飞、二组的周怀云算是基地务工的“元老级”人物,他们的土地绝大部分流转后就一直在基地务工。“一来可以找点零用钱,二来还可以在照顾自己家庭,尤其是要照料两个八九十岁的老人,儿子、孙孙全部在毕节城区上学读书,闲起没事干心焦得很!”周怀云告诉记者。

下寨一组的谭全飞也是务工“元老”。他们一家的合作方式是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发展,见效后按利润的百分之二十进行分红。谈到合作的风险,谭全飞是乎也不太担心,“他们几个投入几百万元都不怕,我家四五亩地根本就不用担心。现在我做的是施肥、剪枝、套袋之类手工活路,每天有80块钱的收入,一个月如果做满全部工程,还可以有2000块的收入。当然,我们也巴不得他们早点见效,大家都有收入才是最好。”

“确实,我们每年付给务工人员工资20万元,为了做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我们就在百分之九十的经果林下都套种魔芋。”郑德兴说,“魔芋市场前景现在好得很,去年他们商品芋每斤卖到四块多,一般每斤价格在3.5元左右。种子则可以卖到七八块钱一斤,去年市场紧俏,他们的魔芋种曾卖到20元1斤。”

就在8月27日记者冒雨深入基地采访时,郑德兴就接到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城峰蓝天山庄负责人李国胜的电话,请求马上挖500斤鲜魔芋发过去,每斤6.5元。“这些都是老客户了,仅他一家每个星期就要500斤供应量用于加工魔芋豆腐。去年我们基地销售商品魔芋20吨左右,售出种子近百吨,主要销售往江西、湖南、福建以及周边六盘水、黔西、大方、纳雍等地。

雪桃基地里,周怀云等几位务工群众在冒雨固枝吊桃,防止旺长的雪桃压断枝条。“雪桃是我们基地的当家品种,今年进入初挂果期,按照套袋用去纸袋,预计产量有十五六万斤。由于生长周期长,干物质积累多,糖分足,外观好,口感适中,这种桃子目前市场批发价是每公斤十二三块,零售价起码在每斤10元以上”。现在他们通过网络寻找市场销路,等到今年农历10月左右雪桃成熟上市的,不仅能满足当地需求,还能走出山门,进入大都市。“届时,我们也欢迎各位客商前来体验采摘和现场批发定购。”郑德兴说。

现在我们流转土地涉及六七十户,其中有精准扶贫户20多户,务工多时每天有20多人上工。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村民路绍扩今年已流转土地50亩栽种了魔芋。郑德兴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同步完善垂钓和农家乐接待设施,依托乡村旅游把绿色发展梦想逐步变为现实,真正让小乌龙的偏坡绿起来、家乡美起来、群众富起来。”

推荐阅读

来源:毕节日报全媒体中心

文/图 刘瑾

监制:刘瑾 编审:许学义

责编:黎荣 编辑:郭力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