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旅发倒计时9天】为新中国奠基的开国第一广播电台——创建矿区天户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纪实(一)

2019-09-01 09: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这是一篇满载荣耀与辉煌的纪实文学,介绍了1947年12月,党中央决定克服重重困难,在天户建成解放区最大的国际广播发射台,并利用红色电波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历史情境。

曾几何时,三大战役胜利捷报、“七届二中全会”政策宣读、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都是通过天户那几座高高的发射天线,传遍全中国,传向欧洲、太平洋……这是一段令矿区人民无比自豪和骄傲的历史。

1947年12月,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各解放区第一次兵工会议,中央决定在西柏坡附近建设解放区最大的国际广播发射台,地点就设在矿区的天户村。这在当时解放战争激烈进行,物资极端匮乏的条件下,党中央毛主席就以极大的魄力和远见,建立解放区最大的对外广播发射台,解决对美洲、欧洲等远距离的广播,足见是多么重视国际广播。

党中央拨黄金六百两,在军委三局的艰苦努力和矿区党组织及煤矿工人的大力帮助下,新华广播电台在天户安家落户。至此,通讯人员在天户村完成了电台的办公和生活设施的建设任务,实现了从“马背通讯社”、“窑洞通讯社”到“青砖小楼通讯社”的转变。该电台具备短波发射能力,可定向向美国、欧洲、南京、上海等地播发信号。当年三大战役捷报、七届二中全会公报以及开国大典喜讯,都是由出自天户村红色电波传遍神州大地。

“二层楼上的播音室、金地梁上的发射塔,我们亲自安装的定向天线。为防敌机轰炸的防空洞至今历历在目,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这是当年曾经为架设发射天线而工作过,现已在北京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四九一台离休,89岁高龄的张文祥老人如是说。老人拿出珍藏多年的老照片,如数家珍地介绍当年建设电台的情况。

电台为何选址矿区天户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于延安时期,当时称“延安台”,而延安台先后经过五次大转移。第一次是在1947年3月,国民党大举进犯延安,党中央决定暂时撤离延安,转战陕北。1947年将电台迁至子长县瓦窑堡好沟村播音。3月20日晚,延安台宣布自次日起改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陕北台的播音一直坚持到3月28日。3月29日起,陕北台第二次转移到太行山中麓的涉县。由晋冀鲁豫解放区新建的电台播音。直到1948年5月22日停播。1948年3月,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大反攻阶段,党中央为更好的领导和指挥全国的解放,东渡黄河,经晋绥解放区到达平山西柏坡。按中央指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也随之迁来。5月23日改在平山播音是为第三次转移。由于国民党飞机经常对西柏坡进行轰炸,9月底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又第四次迁至井陉矿区天户村。

中央广播台为什么会迁到矿区天户村?第一,当时中央决定要在离中央所在地平山西柏坡较近的地方新建一座电台,功率要大,发射面要广,而且必须有可靠的电源保证,要接替在平山的播音。我们矿区正好离平山西柏坡较近而且有可靠的电源(电厂两座),应为不二首选。第二,矿区解放早,工业基础和群众基础好。当时,接受此项任务的是时任军委三局局长的王铮同志,王铮带领三局副局长刘寅和早年受党委派遣曾去苏联学习过无线电理论的李强,还有三局内的郭炳勋、边拱、吴展、卢克勤等八位同志,组成筹建新台办公室。朱总司令亲自到会动员,他们听朱总司令说刚解放半年多的井陉矿区工业基础好,群众思想积极向上、热情高涨,可以去考察一下。于是,48年春天,他们一行八人骑马来到井陉矿区,见这里的地势相对较高,四周环山,中间为盆地,有煤矿、有电厂,建电台有独特的条件。他们下马驻足,几个人站在金地梁上放眼望去,指着不远的村庄异口同声的说:“这个村位置不错。”孰不知这个村就是矿区的天户村。这里距煤矿很近,地势相对平坦开阔,便于架设定向天线。天户历史上曾为井陉县、州、郡治所。这里曾是井陉一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井陉古老文明的摇篮。电台建在这里当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三个条件即井陉矿区有众多工程技术人员,如电工、木工、钳工、铆工、焊工等。当时参加建电台的电工有矿区北寨村高玉贵、高克,齐忠秀(不知何地人氏),横南村吴文成,井陉白王庄的张文祥,威州东头村李书文,孟现文(不知何地人氏),井陉长岗村锻工张贵来,钳工杨润生,机修厂铆工郄明玉,南寨村泥瓦匠高拴虎等,可谓人才济济。可以说以上三个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白手起家建电台

随着战略反攻的到来,人民解放军各个战场上捷报频传,各解放区的土改运动蓬勃发展,国统区人民也行动起来投入到反帝反封建和反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斗争中。正如毛主席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

当时,党中央迫切需要加强党的宣传工作。把党的方针、政策向国内外广泛地传播出去。处于初创时期的人民广播事业从无到有,技术设备落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撤出延安转移到太行山后,虽然仍在继续播音,但发射功率较小,远地收听困难。为了配合飞速发展的革命形势,当务之急是用最快的速度,抢建起一座新的广播电台。为此,中央播出黄金六百两支持建台。在当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领导建台的是李强同志。他学过无线电,其他同志都不懂,李强同志就给大家上课讲解,买来书边学边工作边工作边学。当时可以说除了刚从张家口撤退时搬出来的一部破旧日本制造的广播发射机外(功率仅3千瓦,但在当时已是解放区最大功率的无线电器材了),其它一无所有。怎么办?李强先是把大家分成几个组,懂行的画图搞设计,不懂的学习,跑出去找器材。据吴展同志的回忆录中说:“我与卢克勤同志骑上自行车,向刚刚解放的石家庄疾驰而去,找到一部分小铁轨,随拉煤火车运送回来。煤矿党组织听说要在天户建电台,表示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一切都向天户电台公开。据卢克勤同志的回忆中讲:“当时的煤矿领导王千竹十分重视并竭力支持电台工程建设。我们到井陉煤矿后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到废料堆里找钢材,在废料堆里发现了一架报废的洗煤机,上面有可用作65米高自立式铁塔用的角钢。”我们在煤矿仓库里又找到一批角铁,矿上的机修车间为我们加工需要的零部件。矿上的架设工人、电工、钳工、锻工、铆工等听说要建电台,都积极要求去帮助架设天线铁塔。当时分工,李强同志负责天线部分,卢克勤和吴展为他的助手,确定天线和铁塔位置的是延安自然科学院王甲纲老师,他经过经纬度的计算,绘制出以天户为中心的世界大圆图,确定了天线定向的方位。经过反复考虑、研究,决定用小铁轨组合方式建4座50米高的拉线式铁塔,用来架设菱形天线,支持对伦敦、巴黎、欧洲的广播;用角铁方式建立2座65米自立式铁塔;再用木杆组合方式建立3座65米高的拉线式“木塔”,用来架设阵列天线;还有4个20米木柱支持的一幅对南京、上海广播的单菱形天线和一幅独拉伞形无方向性天线。这13座塔,五花八门,各式各样,但基本上可以满足要求,这就是李强同志提出的一个解决电子管输出功率只有3千瓦的限制而采取的总方针,叫做“小机器,大天线”。电台从此而被称为“西柏坡天护国际广播电台”,成为解放区功率最大的国际广播发射台。2座立式铁塔就耸立在天户“金地梁”上。为破开小铁轨,他们想了好多办法,据我们采访的张贵来老人(87岁)说:“我们先用钢錾子在铁轨上凿出印来,再倒上凉水结成冰,当时正是寒冬腊月,然后用20磅重的大铁锤往开砸。上冻后的铁轨发脆好砸,虽然震得我的虎口流血,但为了建电台没有后退过,都是争先恐后地抢着干。当时国民党飞机还经常来轰炸,还炸死炸伤过我们一些工人兄弟。但就在飞机轰炸时,我们的工人兄弟们照常坚持施工不停,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大无畏精神和抢时间争速度,抓紧施工早日建成电台的急迫心情。3座木结构拉线塔所需木材就在井陉煤矿找坑道中用的较长的木材,表面涂上沥青代用,拉线所用的钢丝绳就利用矿井里用过的报废的粗钢丝绳,把它拆开一分为六使用,总之13座塔的设计制造都在井陉煤矿的工厂进行。他们克服了铁塔连接热铆、安装、竖立等一系列的困难,其中煤矿铆工郄明玉、拉线工张文祥、李书文等作出巨大贡献。发射机是在平山燕尾沟装好后则移到井陉矿区天户村进行调试。当时电台的电源由井陉煤矿发电厂直接提供”。电台的发射机的设计、调试、电源部分由叶新同志负责(后为电台副台长)。

左起第一排:齐钟秀、叶新、高玉贵、吴文成

左起第二排:张文祥、孟献文、李书文、(未知)

来源:井陉矿区文史资料

编辑:卢少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