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王贻芳获百万美元“未来科学大奖”,笑称建对撞机远远不够

澎湃新闻记者 虞涵棋 张唯
2019-09-07 14:37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王贻芳、陆锦标摘得三项大奖之一的“物质科学奖”。

2019年9月7日下午14时许,第四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王贻芳、陆锦标摘得三项大奖之一的“物质科学奖”。奖金为100万美元奖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获奖评语:实验发现第三种中微子震荡模式,为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研究,特别是解释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可能。

王贻芳,1963年2月20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实验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陆锦标,1983年9月博士毕业,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主要社会兼职有:美国能源部高能物理基金与中国台湾“国立”科学理事会基金评估专家,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HyperCP实验发言人,中国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美方召集人等。

毛淑德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与王贻芳进行了现场连线。

王贻芳表示,很激动,感谢未来科学大奖的肯定,“高能物理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研究。你们的奖励应该说是对基础科学研究的肯定,是对三百多名科学家多年工作的肯定”。

王贻芳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大型对撞机的建设项目,希望借此推动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该项目也曾招致杨振宁的公开质疑。毛淑德调侃道,大奖的经费是否够大型对撞机项目启动?王贻芳笑称远远不够。

王贻芳和陆锦标领导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合作组在中国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附近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电子中微子振荡模式,精确测量了它们由于振荡现象而引起的消失概率。这种振荡模式的实验确立表明了中微子有可能破坏宇称与正反粒子联合对称性(CP)。物理学家普遍认为新型CP破坏的存在是解释观测宇宙中物质远多于反物质以及物质世界形成的必要条件。

中微子是一种在核衰变与核反应中释放的一种具有及其微弱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本世纪初,日本与加拿大的科学家发现已知三种中微子之间的两种相互转化的现象(或振荡),标志中微子具有不为零的质量与存在超出当前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相互作用,因而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理论上存在的中微子第三种振荡却更为有趣,因为它预示着中微子振荡具有CP破坏的性质。但在本世纪的前十年,物理学家认为第三种振荡可能非常微弱,甚至不存在。尽管如此,中国、法国、韩国、美国的粒子物理实验家都提出了实验方案,开展了一场高水平的科学竞赛。

王贻芳和陆锦标发现高功率的中国大亚湾核电站作为反电子中微子源并配合周边的山脉作为地下实验室的屏蔽是世界上最佳的实验场所。他们组织并领导合作组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包括设计和研制全同的探测器模块来消除系统误差、发展化学上极其稳定的钆掺杂有机液态闪烁体、和高灵敏度的宇宙线甄别探测系统,使得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具世界最高灵敏度。2012年3月,王贻芳和陆锦标代表大亚湾国际合作组宣布首次探测到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一个月之后,韩国的RENO实验证实了这个发现。

第三种中微子振荡的确立为未来中微子实验研究指明了方向。新一代的国际中微子实验,包括测量三种中微子的质量顺序以及中微子CP破坏的实验计划都是根据大亚湾实验的结果进行设计的。王贻芳和陆锦标的实验发现将对未来粒子物理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首个世界级民间科学大奖,由未来论坛于2016年创立,下设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个奖项。未来科学大奖每年在中国北京举办颁奖典礼,对为全人类做出重大科研成果的科学家予以表彰。颁奖典礼同期举行的科学峰会,旨在邀请全球范围内卓有建树的科学家,分享科学发展的前沿成果,探讨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推进科学主导的产业应用,是唯一在中国举办的高端多领域国际性科学会议。

上一年度,摘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的是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表彰他们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得主是林本坚,奖励他开拓浸润式微影系统方法,持续扩展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将摩尔定律延伸多代;“生命科学奖”授予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奖励他们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

附: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成员

鲍哲南 斯坦福大学可穿戴电子中心创始人和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

董欣年 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员、美国科学院院士

何川 芝加哥大学讲座讲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季向东 李政道研究所资深学者、上海交通大学鸿文讲席教授

李飞飞 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终身教授、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谷歌云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

励建书 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凯 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

刘勇军 赛诺菲集团全球研究部总裁

骆利群 斯坦福大学文理学院讲席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毛淑德 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

饶毅 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舒其望 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讲席教授

王晓东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

文小刚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格林讲席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夏志宏 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美国西北大学讲席教授

薛其坤 清华大学副校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

杨培东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材料化学与工程系双聘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余金权 美国Scripps研究所化学系教授

张懋中 台湾新竹交通大学校长、美国工程院院士

张寿武 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庄小威 哈佛大学David B. Arnold 科学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生命科学奖捐赠人

丁健 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

李彦宏 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沈南鹏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

张磊 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物质科学奖捐赠人

邓锋 北极光创投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

吴亚军 龙湖集团董事长

吴鹰 中泽嘉盟投资基金董事长

徐小平 真格基金创始人,中国著名天使投资人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

丁磊 网易公司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江南春 分众传媒创始人、董事长

马化腾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王强 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

    责任编辑:李跃群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