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声入人心!2019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致辞集锦

2019-09-09 17: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金秋九月 逐梦南雍

@全体19研究生小南

我们把自己说给你听之贰

研究生导师代表万贤纲发言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尊敬的胡书记、吕校长

各位嘉宾、亲爱的2019级新同学:

大家下午好!

今天能作为研究生导师的代表致辞,我非常激动、也倍感荣幸。在此我衷心祝贺各位同学加盟南大,欢迎你们成为学术研究与探索殿堂的一位新兵,同时预祝你们成为出类拔萃的新一代南大人!

1990年的这个时候,我和你们一样,跨进南大大门,先后在南大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之后留校任教。近30年来,母校将我从一个懵懂少年,培养成了一名大学教授。在此,我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南京大学学习、工作、进而指导研究生的一些实例,以及自己的三点感悟。

第一、南京大学是一所崇尚学术自由、思想开放、科学环境优越的高等学府。南京大学秉承科学自由的精神,没有门户之见,也没有本位主义。比如我在南大的本科学习的是工程地质专业。这是一个很赚钱的专业,在国内也是处于一流地位,但我偏偏非常喜欢理论物理。地科系的老师不仅没有批评我,反而鼓励我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去学习物理学院的课程。物理学院老师同样张开双臂欢迎我跟班学习,并对我耐心指导。在大四面临抉择的时候,地科系的老师都积极鼓励我跨专业深造。1994年,我顺利通过考研进入物理学院,师从董锦明教授,开始了我的计算凝聚态物理研究生涯。

第二,南京大学也是一所鼓励原创、勇争第一的大学。比如物理学院老一辈科学家、学术带头人一直鼓励青年教师尽可能去做一些原创性的、别人没有做过的工作,而不要计较眼前几篇SCI论文。正是遵循这一科研精神的导向下,我长期关注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课题。经过的刻苦攻关,我和合作者在2011年率先在国际上揭示了全新的Weyl Semimetal拓扑量子态,这一工作被广泛认为开拓了国际拓扑量子物理的新方向。

第三、南京大学更是一所充满温情的大学。学校领导致力于为年轻人的工作提供一个无后顾之忧的良好环境。学术上,在物理学院,在南京大学的各个院系,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学者提携扶助屡见不鲜。这里我只举一个最近发生的事例:我2周前需要参加一个重要答辩,由于”利奇马”台风的影响,物理学院年过70旬的邢定钰院士凌晨1点才出差回到南京,但他顾不得好好休息,第二天早晨就到办公室听我的答辩,提出中肯的意见。物理学院的李院长、王院长也多次帮助,其他的老师也为了我的答辩多次工作到深夜12点,让我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精神内涵,滋养着一代代学子。比如和我一样,我的博士研究生唐峰也是得益于南京大学开放的学术氛围,让他得以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研究特长。他曾经到多个课题组学习,最后选择和我一起开展拓扑量子物理的研究。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科技处、财务处等部门对优秀科研团队政策上的支持,使得我们可以有勇气、也有底气去坐冷板凳,心无旁骛,挑战一些开创性课题。而与我们同时开展这一前沿问题探索的,还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7年的努力,唐峰博士终于在今年连续在Nature、Nature Physics,以及Science Advances这三个顶级期刊上发表系列性的高水平论文,我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各位同学,我刚刚啰啰嗦嗦的说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在你们正式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前,我想给你们提几条建议:

第一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选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南大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先进水平的实验室、与顶尖学者的交流机会、学科齐整的学术方向。南大自由开放的科研风气给了各位很好的根据自己兴趣进行选择的机会。在慎重选择之后,也建议各位不忘初心,踏踏实实的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第二是打好扎实的基础。大学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培养自己求知欲的地方,打好学习的基础最重要。南京大学致力于办全国最好的本科,最优的研究生教育,南京大学也有着国际一流的老师队伍。希望各位同学珍惜每一分时光,带着对知识强烈渴求的饥饿感,懂得下“笨功夫”坐“冷板凳”。希望大家在学校好好学习。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有了扎实的基础才有可能做出一流的研究工作。

第三是心无旁骛、潜心学术。各位都知道SCI论文评价标准1980年代始于南京大学,这深刻地改变了整个中国的科研格局。应该说“不唯文章”、注重原创也是始于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勇于争第一、不断攀高峰”的底蕴希望当然也是要求各位把目光放远一点,尽量去挑战一些开创性科学难题,做出真正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需要提及的是越是“源头创新”,研究过程探索的不确定性越高,往往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希望同学们能自知与自制,管理好时间、管理好情绪,在挑战极限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承重能力。科研上遇到问题和导师多谈谈,生活上遇到了困难和辅导员老师、班主任老师多聊聊,学校永永远远是各位的坚强后盾。

各位同学,请相信,在南京大学这么一个有浓厚人文气息的大学,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

再次祝贺各位学弟学妹进入南京大学这么一个值得你们引以为豪的大学继续深造,也衷心希望南京大学以后能以各位同学为豪。最后我以胡金波书记8月30日在新学期工作会议讲话的第一句话“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来结束我的报告。

希望我们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都跟着胡书记、吕校长,跟着学校一起“努力奔跑”,奋力为学校在争创世界一流、九个“第一”、建设世界第一个南大的征途上争光添彩。

谢谢大家。

研究生新生代表张诗苑发言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尊敬的各位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张诗苑,我的专业方向是英美文学研究,很荣幸能够作为新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今天对于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来说都是令人鼓舞、振奋的日子,或许曾经的航线不尽相同,但此刻我们都一同汇集在南大这片汪洋大海,千帆竞发,百舸争流。通过在南大外院三年的硕士学习生活,母校于我,确实如海洋般慷慨、包容。这里有学识渊博的老师、精彩纷呈的讲座,诺贝尔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常驻南大讲授文学与艺术;这里有自由严谨的学术氛围,研究生论坛、创新竞赛等活动鼓励同学们拓宽视野、挑战前沿;这里有星光璀璨的前辈榜样,华春莹、刘欣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这里有资源丰富的藏书,使我们穿越时空,与乔伊斯漫步都柏林,与马克·吐温畅游密西西比河。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是因为我们共有一个“南大梦”,而我的南大梦最初则是来源于对校训的惊羡与喜爱,“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这八个字映衬下的北大楼图片,曾贴在我的笔筒上,引我无限向往。此刻站在这里,面对和我在学术道路上同行的伙伴们,我想通过校训中的四个词来分享一些我在南大的求学体验。

诚朴,乃是做学问最基本的准则。以朴素纯粹、充满诚意的心去做学问,实事求是,恪守学术规范,诚信科研,杜绝弄虚作假,实为我们从事学术研究的第一步。知识不是门面的装点与名利的敲门砖,唯有埋头苦干,脚踏实地,才能收获最可靠的真知。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南大的诚朴精神作为我们的优良品德应该秉持在学术研究的初心之中。

雄伟,象征着崇高的理想与情怀。战争年代弦歌不辍,吟诵诗歌时流下至情的热泪是一种雄伟;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学前沿,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是一种雄伟;而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当下,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中国的学术话语权,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也是一种雄伟。如今,历史、家园、共同体成为文学研究的热点,而这些关键词背后都蕴藏着一种厚重、磅礴的使命感,即将家国情怀融入我们的学术理想之中,立志成为有思想、有责任、有担当的科研工作者。

励学,代表着学无止境,勤勉攀登的精神。老师曾勉励我们,“学术之路寂寞且艰辛,需互相砥砺前行。”深夜办公室中依旧明亮的灯光恰似引路的灯塔,给孤寂的航行者以莫大的安慰。扩大视野,我国亟待建成创新型国家与世界科技强国的需求,更是向我们提出了“励学”的使命,攻克科学难关,加深人文思考,都需要我们不断自勉精进,勇担重任。

敦行,于我而言,或许是一次美丽的误读。“敦”做动词解,是敦促、勉力的意思,敦行则强调实践与身体力行。而我最初将其视为形容词,取敦厚、踏实之意,指在所有的外放之后,回归对自身的理解与反思,继而内化为谦逊、醇厚的品格。漫步校园,看到学院的迎新横幅上写道,“读懂世界,也读懂自己。”无论是在科学道路上的奋力进取,还是浩浩经典中的泛海拾贝,最后都化归于人本身。内心的明澈笃定、清醒厚朴是南大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愿我们都能在这里度过一段心无旁骛的求知时光。

记得硕士刚入学时,导师这样向我形容学术道路上的攀登——慢慢裹着众多的兴趣朝着一条只有你自己明白的小径上走,一如古人说的“知止而后有定”,接着便是学海无涯。那么现在,让我们背起行囊,出发吧!在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在新时代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类进步的进程中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大家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也祝愿同学们学业有成、前程似锦!谢谢

摄影:佘治骏

责编:李嘉豪、王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