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连绵不绝的华西秋雨,到底啥来头?

2019-09-21 08: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今年华西秋雨来得早,势头也不弱。数据统计显示,进入秋雨季以来,华西地区大部累计降雨量 超过100 毫米,陕西南部、四川东北部、贵州西北部等部分地区有250 至619 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4 至8成。

几乎每年都到访的华西秋雨,已经让当地大部分人习惯了这一时期的阴云低垂、细雨霏霏。但是,它的个性真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

华西秋雨每年都会准点赴约?

华西秋雨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气候现象,一般出现在9至11月,最早可从8 月下旬开始,最晚11月下旬结束。

之所以在这个时间会出现连绵的秋雨,是因为到了秋天之后,副热带高压南退,从西北太平洋“远道而来”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华西地区,使得这里具备了比较充沛的水汽条件。与此同时,冷空气势力逐步加强,前往华西地区和水汽一同“凑热闹”,冷暖空气在我国西部地区频频交汇,便形成了连绵不断的秋雨。

今年华西秋雨有些“着急”,开始时间偏早。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实况监测数据和华西秋雨监测标准,华西地区于8月27日进入秋雨季,比常年(9月9日) 偏早13天。 这急匆匆的样子,一点也不像秋季降雨“婉约派”。

华西秋雨虽是华西地区秋季气候的主要特色,但并非每一年都典型,并且具有一定的“年代感”。对于华西地区而言,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80年代初期为 相对多秋雨期,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中后期到20世纪末华西秋雨相对较少,出现了“中断”现象。 21世纪开始又“ 恢复”了较明显的华西秋雨现象。

历年华西秋雨降雨量。图片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2

华西夜雨就是巴山夜雨?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诗中天机”,是李商隐无意中完成的一次天气笔记,显示出四川、重庆一带秋雨缠绵多发的气候特点,也揭示了华西地区较高的夜雨率。资料显示,华西秋雨现象期间,华西各地区的夜雨量占总雨量的 60%至70% 左右。其实,华西地区的秋雨也并非故意成为“夜猫子”,有时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主要 受当地气候和地形的影响 。

2019年09月01日-15日全国降水量实况图。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受副热带高压气候控制的西部地区,正好是四川盆地的巴山一带,西南部的暖湿气流与西风带的冷空气相遇,但云贵高原会对南下的冷空气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形成准静止锋。在准静止锋滞留期间,锋面降水集中出现在夜间和清晨,夜雨率也就相应增加了。

除此之外,因为四川盆地地势较低,周围群山环绕,日照时间较短,所以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到了晚上,周围山上冷空气随之下沉,盆地内的暖空气随之上升,在冷暖空气的作用下,盆地云层的上下部之间便形成了温差,导致大气层结构不稳定,夜雨的频率因此增加。

3

绵绵细雨没啥威力?

华西秋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绵绵” 二字上,通常带来的降雨量不大, 以小到中雨为主,不及台风、暴雨那样来势汹汹,但持续时间较长, 或一连数日细雨霏霏,或淅淅沥沥时断时续, 降雨总量加起来同样不容小觑。

以四川为例,今年8月30日至9月16日,四川省平均 降水日数达12.8天,大部分地方雨日有10至16天。四川雅安素有“雨城”之称,1962年10月一个月就下了29天雨,1975年9月26日至11月22日曾出现过持续56天的特长秋雨。

平均来说, 华西秋雨降雨量一般多于春季降水,仅次于夏季降水, 形成当地降水的第二个峰值。在水文上则表现为显著的秋汛。若以文坛上的豪放派和婉约派作比, 夏季降雨便属于豪放派, 来势汹汹; 而华西秋雨则属于婉约派,缠绵悠长。

但是,华西秋雨也并非总是那么温柔,偶尔也会脾气暴躁,出现极端情况。比如1983年10月,汉江流域出现区域性暴雨;2017年华西秋雨降水量为1984年以来最多,多地遭受暴雨洪涝及地质灾害,经济损失惨重。

华西秋雨天气气候特征。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4

华西秋雨百害而无一利?

对农业来说,华西秋雨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夜雨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农业资源,尤其对于日照时间较少的四川盆地,夜间下雨白天晴不仅不会影响当地的日照时长,而且白天的高气温有利于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夜雨导致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大,又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

另一方面, 秋天正是农作物播种栽种的季节,长时间的阴雨绵绵导致气温下降,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还可能导致成熟的秋粮发芽霉变; 同时,还会导致不成熟的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从而遭受冻害, 秋季收成也就大打折扣。蔬菜水果同样会受到秋雨的影响,长时间的光照不足将导致果实甜度不足,颜色暗淡,从而影响果蔬的品质。因此,在秋雨多发的地区,应尽量选择种植中早熟的农作物品种,并及时进行采摘和晾晒。

华西秋雨对农作物的影响。图片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虽然华西秋雨的强度较小,但由于持续时间长,所以降水总量仍然相当可观,可能会引起气象或洪涝灾害。因此,对于当地居民来说,需要及时关注气象部门对汛期雨量的预测预报,提高警惕并做好相应的防范准备,避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推 荐 阅 读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监制:叶海英

文章来源:中国气象报

作 者:王玫珏

图片来源:国家气候中心、中央气象台、中国气象报社、中国天气网

微信编辑:白帆

转载授权请联系:010-58995835(叶老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