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闻学子的困境

2019-09-29 11: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宋媛媛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导读

1、学校教育,助力还是阻力

2、优秀教师必备:知识教学+资源整合

3、就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4、厉兵秣马,不负韶华

 

小时候看电视剧,往往被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活吸引:《一起来看流星雨》中艾利斯顿商学院豪华的校园建设,《三傻大闹宝莱坞》中虽然激烈但是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校教育,《政律俏佳人》中边学习边实习的满足感……

可惜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学了新闻之后发现,学界和业界似乎往往是相互对立的存在:学界重实务,业界重基础。

重理论,重学术,轻实践,轻实务,实际上这是中国新闻教育一直以来搞不好的癌症。

新闻学院的老师,有媒体实践经验的是凤毛麟角。教师资格的唯学历论抬高了媒体引进人才的难度,即使经验丰富的媒体人有意去高校从事新闻教学与研究,也因为现实原因不能得偿所愿。

学校的态度对学生的发展进程和学校自身的走向影响是非常大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名校光环和学生发展哪个更重要?

某校为了学校发展,保持内部和谐,禁止社团组织与外界社会力量合作发展。应用型专业缺乏应用,不能进行社会实践。新闻专业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知识,短期内很难适应业界岗位要求。自我封闭,结果会是什么?

从未上过战场的教官,只能是纸上谈兵。

我们的大学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成熟的教学体系,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是对中国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拷问。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当代大学的教育却都是批量生产。没有个性,容易管理,成了大多数学校的追求。优质教育的硬件齐备,但教育质量并未出现提升,甚至逐渐走向平庸。

我们的新闻学院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出不了杰出人才。新闻教育的高雷同化,低水平建设,缺乏与业界的无缝对接。

中国各大高校新闻学教育,在传统媒体黄金发展十年的高奏凯歌声中,一路裸奔。但这几年,猛回头却发现不少大学本科新闻教育不仅没有获得“精英教育”的标签,反而陷入了连培养“新闻民工”的资格都不远远不够的窘境中。

毫无疑问,这样的教育失去了灵魂。

 

我的一位老师给我们讲过她在中国人民大学的经历:每次上专业课,老师们都会使用自己编的教材,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最新的。

老师们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能学到多少东西。

但是大多数老师们已经很少会有意识地提高专业知识和发展中的媒体报道了,他们争相买版面,登论文,只埋头做学术,搞科研,和纸上的功夫较劲。作为人文学科,和工科出具体科研发明不同,评定职称申请课题、经费,主要依赖的是论文发布数量。

可以说,论文是他们的命根子。

著名评论人曹林曾写过一篇《大三陷阱:为什么越学越对新闻失去兴趣》,里面讲到:“对于新闻学来说,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比其他专业更大,老师应该是学生第一个新闻理想教父,是很重要的职业灯塔。可当被论文和科研囚禁的老师在精神上离学生越来越远时,学生自然也会离新闻越来越远。”

基于5G技术的传媒市场必定会创造出更多新颖的传媒岗位,然而我国的新闻学院大部分还活在上世纪的纸媒印刷时代,传媒市场需要的人才招不来,600多所新闻学院生产的人才用不成,教育与市场严重脱节,大量的教育资源被浪费。

在中传,老师们会组织新闻生报道学校的篮球比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要求本科生必须完成两次实习并与媒体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

没有哪所学校的老师真的缺乏专业能力,也没有哪个地方完全缺乏新闻资源,缺乏的是老师们对于新闻资源在学生身上的整合。

 

学了新闻专业就一定可以当记者吗?

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春林在一次接受媒体访谈时坦言,该校新闻系本科毕业生从事新闻行业的只有10%—20%,研究生就更少了。同样的遭遇还发生在暨南大学教授谭天身上,“6个毕业的研究生,仅1人做记者”。

如今传媒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有以下方面:

想当上互联网品牌总监,很简单,只要你掌握了:传播学、营销学、CRM理论、市场调研、策略制定、推导创意、concept、受众心理、整合营销、新媒体研究、社会化营销、微信传播、BBS、SNS、EDM、门户网站、户外广告资源、站台广告、机场广告、产品开发、交互设计、流程管理、报价策略、品牌洞察、渠道管理、供应商协调、谈判技巧、互动策略、客户关系维护、成本核算、大数据理论、PPT制作、方案逻辑、平台运营、用户体验、Excel数据库、电视投放策略、网站刊例、报刊专题策划、新闻采编访谈、软文撰写、slogan发想、产品文案、Social文案、措辞修饰、wording、格式、修辞、成语、歇后语、谐音、起承转合、结构调性、主题提炼、抠图、描边、勾勒、光影关系、透视、景深、构图、渐变、矢量、UI、渲染、滤镜、字体设计、插画、动画、多媒体制作、3D、Cinemagraph、HTML5、canvas、数据库、前端开发、PHP、net2.0、音频音效、adobe premiere、FinalCutPro、audition、视频拍摄、剪辑、特效制作、字幕、楼书、印刷厂打样、印刷单价、宣传别册、DM设计、刀旗、易拉宝、模特资源、舞台搭建、舞美、音响灯光、机位、场馆、六度人脉理论、二次传播、热点营销、快速反应、效果评估、点击成本、访问人数、转化率、跳出率、下载转化、客单价、cpc、cpa、KPI、ps、ai、sketch、lr、明星资源、kol库、税点、发票等等……

还要再加上多年的经验。

玩笑归玩笑,但道理多少还是有一些的。

从新闻学界名声显赫的人大到复旦,从武大到中大,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中,实际从事媒体编辑记者职业的就业率微乎其微。一个班级三十四五人,真正从事新闻业的也不过三五人而已,甚至不足七分之一。

实际上,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些已经过时。在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方面的欠缺,导致新闻专业学生,在其它领域并不是十分受欢迎,竞争力不足。

记者门槛低,但是当好一个记者特别难。

新闻专业的学生,没有过硬的文字功底,又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为依托,开始时虽然上手快,但时间一长,后劲就不足了。

在目前就业竞争激烈和情况下,地方院校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就很难在竞争中赢得到媒体工作的机会。

很多学生高考志愿填新闻专业,是奔着记者这一职业的理想光环而来的。可是,读了新闻,才发现理想离现实是那么遥远。

现在的你,有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

父母因为新闻专业累,前景不光明,对你教育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学习新闻专业会一直给我们带来使命感。

坚持自己选择的,选择自己坚持的。所谓的光辉岁月,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对梦想的执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