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爱国情 奋斗者】吴学峰:八上高原的测绘先锋+郭祥兴:情系汶川的“农民书记”

2019-09-29 16: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中国自然资源报”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

电话:010-68047618

网址:中国自然资源报微信平台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阅读提示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无数中华儿女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满腔热爱,为了民族的复兴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矢志报国、无私奉献的个人和群体,在自然资源领域,同样也闪耀着无数奋斗者的身影,他们扎根一线,兢兢业业,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奋斗者的风采。

本报开设《爱国情 奋斗者》栏目,多视角多形式讲述自然资源人挥洒汗水建设祖国的动人故事,展现他们为建设强大祖国不畏艰辛的壮志豪情,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的精神。

吴学峰:八上高原的测绘先锋

他是行走在高原上的测绘先锋。他,曾远渡重洋探索南极的秘密,用精湛的技术测绘冰川的纹理;他,曾八入西藏丈量高原的土地,在珠峰脚下聆听雪山的低语。他,曾是地理国情普查的标兵,现在又扛起西藏国土三调的重任。测绘二十一载,年年步履不停。面对困难,吴学峰挺身而出,“我是共产党员,我不上谁上”;面对名利,他挥手谦让“请优先我的队员兄弟”。曾去南极,又赴“第三极”,没有人知道他的极限在哪里。

吴学峰第一次踏上西藏的土地,是在2007年。那时他成功入选南极科考队,即将远赴南极探索冰穹A地区。因为中国境内与南极海拔、气候最接近的就是西藏,科考队来到西藏进行高原适应性训练。这次西藏之行他对壮美风光并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因为他的全部心力都放在即将开始的南极科考上。在冰穹A区域测地形图的过程中,一次车辆因电路故障原因无法运行,吴学峰和同行者被困在无人区,周围白茫茫一片。苦苦坚持了12小时后,科考救援队赶到,他们才脱困。无论是极昼下的辛勤忙碌,还是冰川腹地的惊魂探险,一切的努力都没有白费。2009年1月27日,中国南极昆仑站在冰穹A地区建成。

2013年,吴学峰第二次踏上西藏的土地。在地理国情普查项目中,他带领中队承担了西藏那曲测绘任务。3年时间他4次带队进藏,累计历时150余天,行程8万余公里,克服了高原缺氧、交通不便、语言不通等诸多困难,出色地完成了测区任务。这次西藏之行,让他真正了解了青藏高原,也认识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随后在2017年,吴学峰作为中队长,再次带队承担了西藏地区青泥洞-芒康、察隅-墨脱、樟木-吉隆三个测区的1∶1万基础测绘任务。每次他都身先士卒,仅这一个项目就在西藏驻留了120余天。任务区涉及林芝、昌都和日喀则三个地区,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植被覆盖少,测区飞石、洪水、路基坍塌等自然环境恶劣。作业期间正值雨季,测区地质活动频繁,山洪、泥石流等经常损坏道路,并造成道路塌方,直接威胁作业人员的安全,并严重影响作业进度,给外业生产带来困难。部分地区森林密布,有旱蚂蟥、毒蛇、熊等危险野生动物。面对以上安全隐患,吴学峰和中队人员积极应对,采取安全培训、雇用向导等措施确保任务顺利完成,也积累了宝贵的高原作业经验。

2018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自然资源部第四地形测量队承担了西藏山南市4个区县和阿里地区改则县的任务区。队里从各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国土三调中队,但是队长人选迟迟没有敲定。这个岗位需要丰富的技术积累和管理经验,需要过硬的体质、坚忍的意志,更需要迎接挑战、承担风险,谁能挑起这个担子呢?这时,吴学峰挺身而出:“我是共产党员,我不上谁上。”简单一句话,掷地有声。

“党员是一种信仰,更是一份责任,一种更高的要求,党员应该冲锋在前,享受在后,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切实为群众做实事。”党员的信念给了吴学峰主动请缨的动力,而勇挑重担的自信则来源于他多年高原作业所积累的经验。有着高原作业经验的优势,但面对西藏国土三调项目时,吴学峰仍是眉头紧皱。国土三调的技术要求高,质量标准严格,时间紧迫;同时测区高海拔,极寒缺氧,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作业时间又集中在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下十几度,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降雪频繁,交通也经常因为降雪中断。特别是阿里测区,许多作业点靠近荒无人烟的无人区,远离交通线和人类聚居地。

困难摆在眼前,吴学峰没有把它挂在嘴边,而是努力以行动征服。他带到高原上的队伍中,有刚从学校毕业的“95后”,还有工龄超过20年的老测绘人,面对高原大家都很陌生,心理上有一些恐惧。吴学峰告诉队员们治疗高原反应最好的方法就是树立信心。他和队员们交流最多是安全和质量问题,提醒大家安全第一,然后是产品质量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在高原上,吴学峰一面解决技术问题,一面保障作业人员安全,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让他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瘦了六七斤。在改则县的临时办公点,他不停地咳嗽,早晨起床常常因为缺氧而流鼻血。

身体不适没有影响头脑的果断,吴学峰根据项目特点,在了解了测区的实际情况后,制定了详细的生产计划,再细化至月、周、日,做到日工作量细化,保证了外业数据采集的进度。他和队员们改进了作业流程,通过直接与村委会主任等熟悉地块的人员逐图斑对接,形成外业对接举证核查图斑层,再经过外业现场拍照确认,以便最大限度确保成果质量,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外业确认完之后,与各村再次对接,双方统一地类确认,并由村委会主任签字加盖村委会公章,统一双方的地类认可。

虽然改进了作业方法,但是“世界屋脊”并不是可以轻易征服的。队员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分散在测区各个乡村里,从乡村到需要核实的图斑,往往有一段遥远的路程,最远的单程需要6小时。许多路是危险的盘山公路,路面不平整,车辆熄火打滑是家常便饭,还会遭遇危险的爆胎。有一次中队的车辆在一天里爆了7个车胎,导致最后的车辆回到驻地时已经是凌晨两点。翻山越岭,栉风沐雨,吴学峰和队员们在雪山脚下步履不停,他说:“我一直工作在测绘外业,最让我感动的是与大家一起奋斗,一次次完成一个个项目,每一次交一个合格的产品,就是一种成就。”

郭祥兴:情系汶川的“农民书记”

“悠悠羌山,巍巍垮坡,高山深谷,一水径流,四山争秀,群峰嵯峨;村寨一体,户户相连,家家相依,心心相通,寨楼栉比,党旗招展,路巷阡陌,流水潺潺……”这首《垮坡赋》,是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处处长郭祥兴在汶川挂职县委副书记期间,为解决龙溪乡垮坡村群众矛盾即兴写就的。这首赋,巧妙地帮垮坡村人化干戈为玉帛。在汶川挂职的3年时间,类似情况时有发生。但只要是郭祥兴出面解决,总能将矛盾化解于无形。

郭祥兴在威州镇茅领村召开甜樱桃修剪动员大会。 陈波 摄

3年来,他把汶川当成自己的家,把群众的事视作自己的事。分管农业农村及脱贫攻坚工作的他,经常活跃在田间地头。“一身迷彩服、一个耳麦和小蜜蜂扩音器、一套油锯手锯和枝剪、一把茶叶修剪机”是他的标配,以此践行到汶川任职的服务承诺:情系群众,服务汶川,脱贫攻坚。

“开大会时,他是县委副书记;为村民讲课时,他是教授、专家;在地里手把手教果农干活时,他则是‘泥腿子师傅’。”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农民书记”。

今年6月,郭祥兴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抽钉拔楔打赢脱贫攻坚战

汶川县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辖8镇4乡117个行政村,总人口10万余人,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之一。

2016年3月,郭祥兴受四川省委组织部派遣,作为扶贫干部来到汶川挂职,任县委副书记。

汶川脱贫攻坚有6块硬骨头,产业扶贫是其中之一。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郭祥兴全情投入。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与群众打成一片,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话语与群众沟通交流。他深入田间地头、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熟练老道、游刃有余的农村工作方法,是汶川县委、县政府提出并实施的“户户入·入户户”的最好诠释。

3年来,在县委领导班子和他的共同努力下,汶川万千群众,在脱贫攻坚中得到了实惠。2017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4年增长37%,达12243元,实现了全县群众吃穿不愁。随着医疗保障“九道防火墙”的建立,“大健康”扶贫得到全面巩固,被国家列为“健康中国·汶川试验地”,成功创建全民健康示范县,形成“五大健康扶贫体系”……如今,汶川已“全县摘穷帽”,并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县”。

真情付出换来群众真心

“郭书记,你赔我损失来啦?”2018年冬至刚过,笔者跟随郭祥兴来到有着“中国樱桃之乡”美誉的克枯乡克枯村老书记余跃秀的家,才一见面,余跃秀的老伴便跟郭祥兴打趣道。

原来,对甜樱桃树进行矮化时,余跃秀家是郭书记选定的全县第一个试点户。2017年正月十六日,他来到余跃秀家,当时她不在,对于甜樱桃树进行矮化的事情她儿子和老伴都同意了,可正当郭祥兴上树准备锯的时候,余跃秀回来了,坚决不让锯。“郭书记后来不仅跟我讲了锯树矮化的理由,还说樱桃个大果甜,能卖上价,你们农民富起来了,我就放心了。同时承诺我,矮化后如果这树不结樱桃、歉收了,让我到县委找他,损失他来赔。”今年67岁的羌族大妈余跃秀说。于是,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其实,余跃秀的担心也是北部片区所有百姓的担心。甜樱桃、脆李子和香杏子并称“汶川三宝”,处于汶川北部片区。多年来,依托这项产业,农民有着不错的经济收入。然而,随着果树越长越高,效益却逐年下降。10多年前,全县就曾提出南林北果提质增效战略,但推进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为了维护好汶川甜樱桃的品牌,更为了让群众持续增收,2016年,全县再次将这一战略提上日程。郭祥兴自告奋勇向县委请缨牵头来做这件事。

郭祥兴在龙溪乡垮坡村示范修剪甜樱桃树。 陈波 摄

果树修剪管理并不是郭祥兴的专业,但他是学农学的,认为农业方面的事都是相通的。随后,他通过调研、自学,利用一年的时间掌握了这门技术,并决定先试点,让果农实实在在看到矮化的效果。

“我家30多棵樱桃树是1999年栽种的,当时效益不错,但后来树越长越高,果子的品质和产量都大不如前。因为树高,我摘樱桃的时候还摔伤了,在监护室待了4天。矮化后,效果确实好,不仅产量提高了,品质也特别好,今年30多棵樱桃树的果子卖了4.8万多元。”余跃秀笑着说。

“从2017年6月~8月,全县20多万棵10年树龄以上的樱桃树全部矮化完成,现在没有一棵大树高树。汶川甜樱桃种植户有2000多户,我户户都见过面,每一户的树我都下过刀。两年了,还没有一户说不好的,这是最让我欣慰的事。”郭祥兴说。

除克枯乡外,威州镇增坡村和铁邑村的果农受益也很大。2017年,增坡村全村甜樱桃收入400多万元,全面矮化套袋后,2018年全村甜樱桃收入达1300万元。

近年来,汶川县充分利用气候、生态、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汶川三宝”特色水果产业,大力推广“互联网+”“基地+采摘”等新型营销模式,“汶川三宝”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显现。

培养带不走的“土专家”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对于培养本地农业技术人员的初衷,郭祥兴表示,最初的想法就是要培养一些搬不走的技术员。“我始终还是会离开的,我走了怎么办?要培养当地的土专家、土秀才,因为他们离不开汶川,离不开这片土地。”

在培训过程中,只要是感兴趣的、愿意学习果树修剪的人都可以参加,郭祥兴一视同仁。但果树修剪不能乱来,他要求大家锯树前必须“围着树子转三圈,眼睛跟着树子转,锯子跟着脑子转”。对于每一棵树的修剪,郭祥兴都严格把关,一树一方案,因为在他看来,每棵树都是一个生命。

近两年,从理论培训到实际操作,经郭祥兴手把手培养起来的果树修剪、茶园管理的农业技术骨干、能手,一共有200多人。

产业兴才能带动乡村兴

《茶经》中将茶树生长的土壤分为三等:“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和下者生黄土”。

在汶川南部片区就有很多古茶树生长在烂石土壤上,而这些古茶树清朝时曾被列为贡茶,可谓“烂石天成”。

2018年冬至后的一天,笔者顺着一片泥石流的河滩,一直往上,来到银杏乡一碗水村高山深处的一处大坪,郭祥兴正在这里指导村民清理古茶园。村党支书孙国刚告诉笔者,这片茶园都是古茶树,地震前群众就靠这片茶园养活全家人。地震后,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了,茶园就荒废了。如今,县委、乡党委在经过充分论证和研究,决定恢复茶园,振兴这一产业。“这一决定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以后,村里不能外出打工的人也可以通过管理茶园增加收入了!”

郭祥兴(左一)带领村民在水磨镇牛塘沟村进行茶园修剪。陈波 摄

实际上,复活古茶园这项工作才刚刚开始。郭祥兴说,这些茶树有着两三百年的历史,从种质资源的角度来说是必须保护的。“现在的人,能吃上一年生的猪肉都难,何况能喝上两三百年的古茶。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工作是抢救性保护和利用,如果再不复壮,这里的古茶园就荒废了,实在太可惜了,但要复活它,需要两三年的时间。2018年六七月,我们已经把水磨镇、漩口镇2000年前后发展起来的近5000亩茶园复活复壮了,2018年冬天把映秀镇、银杏乡约800亩古茶园复活复壮。今年,全县茶叶鲜叶产值可达到2000万元以上,仅这一项农民的收入就十分可观。”

乡村振兴靠什么?产业!

郭祥兴告诉笔者,汶川在产业发展上具体按照“3+3”的思路来抓。前面的“3”分别是:汶川“三宝”农业园区,指北部片区5个乡镇,以甜樱桃、青红脆李、香杏子为主的产业,共5万多亩;林下中药材农业园区,指南部片区5个乡镇林下三木药材农业园区,共5万多亩;茶叶园区,指水磨、漩口、映秀和银杏4个乡镇,共6000亩的茶树。后面的“3”分别是:建立特色竹景观带、草坡现代农业园区和龙溪农旅园区。

自然资源报刊征订进行中!

《中国自然资源报》 (含智能手机原版阅读)请直接在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22。

《中国海洋报》(含智能手机原版阅读) 请直接在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149。

订阅《自然资源通讯》《中国土地》《中国不动产》杂志请直接汇款到报社,并将订阅回执连同汇款凭证复印件传真或发至邮箱 。

传真:010-68047681

邮箱:bkfx68047628163.com

银行汇款

收款单位: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账号:11041001040001553

开户银行:农行北京小营支行

邮局汇款

收款单位: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邮编:10086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不明事宜请与报刊经营部联系

联系电话:010-68047627 010-68047643 010-68019465

快来征定吧

欢迎自然资源系统负责新闻宣传的朋友加入

申请时请备注“单位+姓名”,核实后入群

欢迎自然资源企业的读者朋友加入

申请时请备注“单位+姓名”,核实后入群

i自然新媒体团队

作者:李建宇 张红梅

编辑:赵志坤

审核:程秀娟

喜欢我,就给我一个“在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