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见证上海解放:我们的1949年记忆

2019-10-02 09: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的70岁生日。此时此地,当我们回望70年前,那个意义非凡的年份: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一年开始的巨变,深刻影响了千百万人的命运。

 

部队行进在南京路上(陆仁生 摄)

 

华东野战军卫生部医学院师生合影(1949.6)

May 1949年(5月)

28 SAT

下午三时,陈毅、曾山、潘汉年、韦悫到市府接收。先请余接谈,陈表示好感,要我继续工务局事。“我们一定很能合作的”。

JUNE 1949年(6月)

14 TUES

…… 夜草建设新上海初步设施意见书,备于明日面递陈毅市长。

晚饭在伯高处晤黄万里。

上午偕军管会工务处郝一军、徐鸣视察日晖港……及肇家浜、法华浜、恒丰桥、闸北……

AUGUST 1949年(8月)

29 MON

随陈毅市长赴浦东视察高桥炮台浜缺口及堵口失败情形。下午三时接收专员张绍文召开各界大会,由陈市长、赵玉华部长及余讲话,继开小组讨论会讨论第三次堵口详细计划。晚十一时回沪。

——节选自赵祖康日记(1949)

关于1949年上海解放第一天悬挂于当时大世界大门楼上的第一张大幅毛主席像的绘制情况,提及此事,历历在目。

25日天还未亮,我匆匆赶去学校,各大路上阻塞的铁丝网已打开,路边墙上,早已贴出解放军的爱民告示。

当时还未见解放军同志,偶尔见到几位腰间挂着红布包着的搪瓷碗,手持短枪的便衣战士,但街上秩序井然,每人脸露笑容。我已三脚两步赶到学校,锣鼓声笑声一片。学生会的蔡璜同学早已等我商量画巨幅毛主席画像事。

从清晨六点多到中午12点多,一张丈余高的大幅微笑的毛主席像画成。虽然比较粗糙,但能显示了主席的风采。当时卢湾区电车公司的木工用已预制好的外框把画面定好,即开车运到大世界门楼上,供人民群众瞻仰。

——节选自《上海解放当天,我绘制了第一幅毛主席像》,作者:马承镳

1949年6月,我正在接管联勤第二总医院的时候,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后勤卫生部部长崔义田和副部长李振湘向陈毅司令员和饶漱石政委请示创办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得到他们的批准。

来登记录用的有:生理学科的卢振东教授,化学学科的蒋峻仑教授,生物学科的郁康华教授,外语学科的英语讲师杨小石和助教肖耀珍,病理学科吴中立,药科药物化学学科张鹏冲教授和药剂学科张弈栋副教授等……经张鹏冲介绍,聘请仇士杰和李正毅来药科药物化学科和药物分析学科的副教授。经李承祜介绍聘请同济大学的嵇联晋担任生物学科教授。

一些青年教师和医生是我军自己培养出来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例如赵亚南等同志;有些是上海和其他城市普通高校和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例如吴孟超、倪国坛等同志。

——节选自《1949,接管和建校》,作者:向进

 

陪同陈毅视察浦东高桥海塘抢修工程(1949.8.29)

 

美专学生朱宏修在画宣传画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上海总工会号召全市各产业工会发动群众,组织全市大游行,以示普天同庆。上海房地产业工会刚刚成立不久,各单位职工群众的热情确实很高。10月8日早晨,他们各自先在事先约定的集合点集合,然后结队,再到产业工会领导所指定的各个大集合点集合,然后再整队出发。

延安东路外滩亚细亚大楼底层门前便是被指定的一个节点,那天早晨我早早来到那部集合点,等候义品的同事和其他单位队伍的来到。其实,大家都是准时的,约定的时间一到所有参与游行的同志都报到了。于是我们就再整一下队伍,开始沿着延安东路向西。总指挥跟我们有约,行进至西藏路大世界,要再汇合各路来的房地产业职工队伍,一起向西行进。我们的大游行队伍,打前头的是一条四个人一排开阔的横幅,红底黄字,上贴“上海房地产业工会”八个大字。

大游行参加者,每人手中都有一面三角形的小彩旗,在他们呼喊口号的时候,他们都会把它举起来舞动一下游行队伍,还配备有一套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有节奏地敲打着行进,那是颇有点热烈气氛的。这样大游行队伍,一路行来,是一路的喧天的锣鼓声,高亢的口号声和彩旗飞舞,路上行人驻足观看盛众,有好些人还鼓掌,表示同庆同乐。

——节选自《我在义品地产公司经历的1949》,作者:董鸿毅

那段时间,耳中不时传来沉闷的炮声,感觉上距离尚远,不知战线在何方。五月底的一个晚上,刚入睡,忽听枪炮声大作,特别是机关枪声,既尖锐又连续不断,似乎就在我们住处附近。为安全起见,急忙将住在楼上的同学迁至底层。大家不管枪炮声,照睡不误。翌日清晨,一工友外出不久,就急匆匆地奔回,低声、急促地告诉大家:“解放了,我看到了解放军。”同学们都一骨碌地钻出被窝,奔至弄口看个究竟。只见路旁老屋的屋檐下有几个解放军战士在休息,愚园路上二三百米远处有一国民党的装甲车瘫在那里。后来这几个战士走了,很长时间不见后续部队到来。

过了一些时间,大批解放军战士终于来了。不成队形成散兵状沿长宁路急速前进。这时我们才确信我们终于获得了解放。在前进的战士中,不时出现单个前行的侦察员,腰挎手榴弹,手提盒子枪,身穿黑色短衣服。那时,一直到五十年代初,中国北方平民的衣服以黑色为多。而这身黑色衣袄在南方的上海确非常显眼。最引起我注意的是这些侦察兵都背负一个面盆大小的圆形羌饼。这种饼很厚,很硬,又很香,极耐饥,上海解放前和解放初也有卖,现已失传绝迹。这羌饼显然是战士们行军途中的干粮,足见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的解放,除了在枪林弹雨中冲杀外,在生活上也是极其艰苦卓绝的。

——节选自《我们在愚园路迎接解放》,作者:黄玉鸣

日子很快走着,解放已过去了半年多,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特别在金融方面,使人民币在人民中建立了威望。上海解放后在金融方面经历了两大“战役”:

第一个战役是封闭证券交易所。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从其创建到发展,经历了不少的变化,但到了解放战争时代,已完全畸形化。上海刚解放,人民政府以合理的比价,用人民币调换旧币,但一出来,就被证券交易所疯狂非法的金银投机所攻击,造成人民币的猛烈贬值,使人民币有被驱逐出市场的危险。上海市政府为此断然作出决定,并经中央批准,在6月10日这天查封了证券大楼,经过审查,对相关人员予以法办或教育释放。从此,物价的飞涨得到抑止。

第二个战役是禁止银元非法买卖与流通,这与证券市场性质不同。在解放战争时期,不少人为了抵制国民党币制的疯狂贬值,纷纷用过去的银元作为交换中介。在上海,更有不少工人与职员用斗争的方式,争取在工资中发放部分银元及大米用以保值。在当时,银元是不可以直接到商店里去购物的,但在上海的大街小弄中,却密布着众多银元贩子。银元关系到上海每一个市民的生活,解放后,这种状况成为人民币进入市场的一个巨大障碍。且非法的买卖与投机,也影响了物价及市场,引发人民币不断贬值。因此,为了市场稳定,禁止银元非法买卖与流通成了当务之急。但不能采用前者的方式,而采用行政与宣传方法,发动群众,上街宣传反对银元贩子。

——节选自《一个地下党员的1949》,作者:王永堂

 

街上的反银元投机演出

 

中西女中学生参加国庆游行(1949.10.8)

我们从丹阳启程,经无锡苏州郊外向上海进发,多数是夜行军,边行军边整训,并向上海籍的同志学说上海话和熟悉入城后的生活常识等。一路虽风餐露宿,疲惫不堪,但个个精神振奋,恨不得一夜就进到上海。当夜间行军从沿铁路城市郊外路过时,竟然灯火通明,和多少年来在山东农村夜行军伸手不见五指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真是别有一番心境。特别是沿路的人民群众都以欢庆解放无比喜悦的心情欢迎我们,送水送茶,让房让铺。

26日,我们抵达江湾路1号原国民党港口司令部,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接管工作。

我们通讯局的同志负责接管邮电系统、仪电系统和国民党遗弃的电讯设备器材。在三个多月的接管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规定,不入民宅、不溜马路、不逛公园、不外出看电影。

部队入城后,不入民宅,露宿街头,坐在马路边吃干粮,这种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精神,赢得了上海人民的啧啧称赞和国内外的高度赞誉。和我们在一起参加接管工作的一名交通大学学生,受到我军纪律严明的影响,也同样生活艰苦朴素,和我们一起睡地铺,挨蚊虫叮咬,毫无怨言。

——节选自《1949·接管上海》,作者:相守实

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很热闹,没有炮声带来的恐惧,只有迎接解放的兴奋和激动,大家都难以入眠,集中在楼下后厢房谈论时事。我们收听新华社广播,了解解放军的进程。炮声渐渐稀少了,这就意味着解放军进入市区,越来越靠近我们了。

大约是早晨八点,我跟随二叔走出家门,弄堂的大铁门还紧闭着,我们透过门缝观望北京西路,一切都很安静。我们请看守弄堂的老巡捕打开大铁门上的小铁门,我和二叔出门来到街上,所有的店铺都门户紧闭。看到一行十几个人的解放军小队伍,自西向东行进,此时的我很是兴奋,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解放军。二叔对我说要去外滩的海关办公室,我就退回家里。

上海市区的解放,战争带来的破坏很少,包括房屋、街道、桥梁和工厂等,都很完整地保存下来,没有断水,也没有断电,而且电话也能打通。二十五日我们还与住在虹口区山阴路的二姑妈通电话,交流情况。这有几个方面原因:一、解放军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不用炮火等重型武器攻打市区。二、共产党在上海的地下力量很强大,无处不在。地下工作者在临解放前,积极组织力量保护上海,各大工厂都有工人护厂队,防止有人破坏工厂。

——节选自《1949,一个17岁少年的回忆》,作者:殷立民​​​​​​​

 

以上图文摘自经多年筹备、今年8月正式出版的《民间影像》系列“上海1949”专辑——回忆录《上海·1949》和画册《1949·影像上海》。

两本书各有侧重,分别从文字和图片的角度,反映了70年前上海这座城市剧变的状态,保留珍贵的城市记忆回忆录。

《上海•1949》近40万字,全书包括5个人的日记集,另有两篇回忆包含部分当年的日记,一篇回忆引用了当年的日记。书中既有当时南下解放、接管上海老同志的回忆,也包括解放前上海末任市长(代理)赵祖康政权交接前后这一段的日记,以及当时的工商界人士、大学教授、学生等不同阶层亲历者的回忆,还包括了当时离开上海者的回忆。

作为当时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在1949年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呈现的特征也有别于其他所有城市。书中收集的回忆资料,重视样本的多样性,包含了多方面线索。书中收集了几十位亲历者的回忆,尽可能从多元化的视角,呈现70年前那场巨变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希望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留下鲜活的历史切片。

画册《1949·影像上海》则以定格历史瞬间的260余幅照片,呈现1949年上海各阶层人士的社会生活轨迹,既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场景,又有对普通民众个体的观照。

和回忆录一样,《1949·影像上海》选择的也基本是民间史料,以时间为序,碎片化地呈现了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收录在画册中的,有知名摄影家的作品,也有普通人家的日常影像。有南京路上狂欢的人群,有复旦大学接管现场,有百乐门前的游行队伍,有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有外白渡桥畔持枪的哨兵……这是最直观的1949年上海的历史画面。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