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汪兆骞:关于诺贝尔文学奖

2019-10-11 12: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编者按: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编辑家汪兆骞在《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一书中,从纯粹的文学欣赏、评论与创作的角度,为我们精心解读了从1901年至2017年的一百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经典代表作,全面呈现了百年来世界文学金字塔顶部的辉煌与璀璨。

汪兆骞,生于194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中国作协会员。

文学一直在变革中前行,不断穿越历史隧道,至今文学空间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文学史的论域,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多元的景观。但是审视自我和社会,拷问人性,一直是文学的视域和生命。

文学是人学,是灵魂的历史,在尘埃与云朵中温暖众生。其审美价值和意义的解读,与任何奖项毫无关系。中国的曹雪芹无缘什么奖项,俄国的托尔斯泰也未摘得诺奖桂冠,但丝毫影响不了他们的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

纵观全世界的文学奖项,诺贝尔文学奖在全世界有着相当特殊的地位,它的奖金最为丰厚,仪式最为隆重,影响最为广泛,地位也最为崇高。历史证明,全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作家,除了个别有遗珠之憾,几乎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因此诺贝尔文学奖被视为世界最具权威性、最重要的文学奖项。

获奖者和他的作品,因此被载入世界和自己国家的文学史册,同时还往往被当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荣耀。但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仅仅是全人类优秀文学遗产的一部分。

诺贝尔文学奖的创始者,是19世纪瑞典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被人们称为“炸药大王”的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

他在逝世前立下遗嘱,将因发明和制造炸药所得总数约三千三百万瑞典克朗,除少量赠予亲友外,其余全部留作基金。每年利用此款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全世界在科学、和平、文学事业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该奖分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文学、和平五项,后增设经济学奖。从1901年开始迄今,诺贝尔文学奖已举办一百一十届,获奖者一百一十四位。

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所属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负责评定。

说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标准,不得不说说诺贝尔,他在读了一位奥地利优秀女作家贝尔塔·冯·苏特纳(Bertha von Suttner)的号召人民放下武器,呼吁和平的小说《放下武器》后,立刻写信给他的这位朋友说:“你大声疾呼放下武器!然而,这话您说错了,因为您自己已拿起了武器,因为您那富于魅力的风格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所带来的影响,胜过并将永远胜过步枪、机关枪、大炮以及其他一切杀人武器……但愿您的杰作问世以后,上帝能允许人类消灭战争。”

从诺贝尔上面的话中,我们不难读出,诺贝尔已认识到文学之于人类,具有净化灵魂、崇尚理想的教育意义。为了尊重诺贝尔本人对“文学即人学”的睿智见解,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将其表现人性的广度和深度的唯一获奖标准,写进基本章程中,同时将获奖范围圈定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相关人士后来这样解释:“这项奖金授予文学界最杰出的作家,他的著作宣传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帮助世人认识人的伟大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有时,诺奖的选择,会让固守文学旧梦,希望“追忆逝水年华的人失望,但不得不说瑞典文学院还是勇敢的,坚持基准的”,同时“敢于挑战博彩时代,更敢于直面流行文化的强大外壳”(王晔语)。比如2017年,瑞典文学院推出了一位将传统和流行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的优秀小说家,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便是证明。

作为独立于政府和社会的组织,瑞典文学院及其所属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一直避免干预政治。事实证明,对诺奖的种种猜忌,本身便是一种政治焦虑而已。但诺奖评奖因没有绝对客观的标准,院士的个人政治倾向及美学趣味又有所不同,评奖只有靠民主投票程序最后决定,因此其公正性、严肃性就不免打折扣,诺奖受到某些质疑很正常。同时,即便诺奖不干预政治,政治也会干预诺奖。

我们不妨举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例子。那年,苏联的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写的小说《日瓦戈医生》以“对现代抒情诗歌以及俄罗斯小说伟大传统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第五十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鉴于此小说讲述的是一位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前后三十多年间的历史变革中遭受的坎坷命运,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尚未崩塌的苏联政权,再加上这届诺奖另一位最具实力、苏共中央委员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名落孙山,当时苏官方断言瑞典文学院的选择是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是为了对抗苏联的政治姿态,反应极为激烈,竟然禁止帕斯捷尔纳克到瑞典领奖,并取消其参加列宁文学奖的评选资格。而瑞典政府也有人批评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危及苏瑞两国外交关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七年以后,肖洛霍夫也以“那部关于顿河流域农村之史诗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与艺术热忱——他借由这两者在那部小说里描写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之某一历史层面”的《静静的顿河》,兴高采烈地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奖证书,苏联官方也皆大欢喜。因为政治诉求不同,围绕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有过几次剑拔弩张,但是当我们清楚了历史真相,不能不对当时的过分政治解读莞尔一笑。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流程也有特点。每年9月,瑞典文学院向世界发出邀请,征求提名次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从次年2月1日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将有效提名交瑞典文学院审核。4月,评委会将初选名单压缩至十五至二十人,再交瑞典文学院审核。到5月底,评委会提出五个人的候选名单。6月,全体院士阅读其作品,然后,每位院士提交推荐报告。9月,对最后的候选者进行近况调查。10月15日前,瑞典文学院公布最终的颁奖决定和赞词。一般情况下,对颁奖结果引起的争议,瑞典文学院及评委会不予回应和置评。

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瑞典国王会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授奖典礼,并由获奖者发表获奖演说。

出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由来、性质、特点,特别是对获奖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命运,以及其作品的内容、思想、文学价值等缺乏足够的了解,故编撰此书,力求“从多元文化的介入中产生出的历史眼光”,向读者揭示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创作成就和创作特点,以及其作品在世界文学中的特殊意义。另外,本书还力争揭示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背后那些曲折复杂的人生故事和戏剧,来帮助读者理解诺贝尔文学奖的深层意义。

但是,评价文学作品,原本是一相当主观的活动。评价标准也取决于评者的意识形态、美学趣味、审美能力、自身经验等诸多方面。笔者虽为一职业编辑,与文学打了一辈子交道,但囿于腹中诗书不多、世途阅历不深,特别是在眼角眉梢爬上恁多暮气之年,“隔千里兮共明月”,与海内外文学大师发些相知对晤的幽情与慨叹,已力不从心。前前后后断断续续经十多个春秋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群像,不过是“惊鸿一瞥”,揽片羽于吉光,拾童蒙之香草而已,所论也未必切中肯綮,望读者批评。

戊戌年秋于抱独斋

本文选自《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现代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