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域创园 集成创园 联动创园

忻州随手拍
2019-10-12 17: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绿地是城市的衣衫,园林是城市的盛装。

从沼泽地变身人民公园、废墟地建成体育公园、荒地上种植各类花木的植物园欣欣向荣,到慕山路“三十里绿廊”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以及“十里云中河景区”美如画……短短几年,忻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交出了一份绿满全域的答卷。忻州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之美,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

建设园林城市是市委、市政府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是全市人民群众的共同夙愿和不懈追求。近年来,忻州全域推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特别是2016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作为一项接地气、连民心、利长远的惠民工程,纳入忻州“五城联创”重大战略部署中,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摆在重要位置,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等同步推进,全面打响园林城市创建攻坚战,并于当年成功创建成山西省园林城市。市委、市政府还成立忻州城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总指挥部,由市委书记担任第一总指挥,市长担任总指挥。2019年5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誓师大会,全市“全域创园、集成创园、联动创园”全面推进,并把创建省、国家园林城市(县城)与生态扶贫相结合,实行“两优先”(园林绿化苗木选定和管理人员选聘优先扶贫基地、贫困户),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作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和打造绿色忻州,加快绿色转型,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民生工程”来抓,按照“政府主导、市县联动、部门负责、社会共建、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思路,统筹推进,不断加大园林绿化管理力度,基本实现了综合管理机制健全,绿地建设成效明显,建设管控质效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提升,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市政设施配套完善,社会保障落实到位7大创建目标。全市先后成功创建“山西省园林城市”“山西省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同时,有12个县(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和省级以上“园林城市(县城)”,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和干旱少雨地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创新之路。

——创园综合管理机制健全。一是管理机构落实。我市设有园林绿化专业管理机构(市园林局、副县级建制),隶属于市住建局,为财政拨款全额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市规划区内政府投资城市绿化项目实施;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及公共绿化设施的养护、维修和管理;城市园林绿化研究、科研成果推广、科学技术普及;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等。协助参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绿线”管理;参与市规划区内工程建设项目附属绿化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和竣工验收等。市园林绿化研究中心为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开展容器育苗、病虫害生物防治、绿化树木专用棒肥和市树、市花等项目的研究推广。二是经费保障落实。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维护资金纳入市政府财政预算,城市绿化建设的资金逐年增加。近两年,市财政投入城市绿化建设养护资金3.77亿元,其中城市绿化建设资金2.73亿元、养护资金1.04亿元。三是规划编制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后,围绕城市园林绿化,编制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双修专项规划》等10个专项规划,形成以总体规划为核心、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四是制度建设落实。建成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信息化平台,出台《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忻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保障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规范有序。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满意率达到93.2%。

——绿地建设成效明显。近年来,城市绿化建设围绕“一环、一带、两廊、四园、五轴、多点均布”的总体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实施园林绿化重点工程,城市绿地面积逐年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形成以城市道路为线,公园广场为点,单位庭院为面的城市绿化新格局。一是以道路建设为依托,大力实施道路景观绿化工程。道路绿化结合城市道路新建和改造,坚持道路基础与道路绿化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道路绿化在树种的选择上,采用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在植物搭配上,多植乔木,少植草坪,做到乔、灌、花合理组合搭配;在景观设计上,突出自然景色,体现植物本地季相色彩,努力做到路通树绿、绿随路建、以绿造景、一路一貌、一街一景的道路景观。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5.3%,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为81.9%。

二是以公园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公园绿地建设工程。首先是建成云中河综合公园。对昔日乱石遍地、污水横流的云中河进行综合治理,建成总面积249.18万平方米的综合公园,其中陆地面积169.66万平方米、水域面积79.52万平方米。配套建设休闲广场、体育运动场、停车场、公厕等设施,实现滨河建绿带、水系建绿网、路网建绿廊,配套设施齐备,成为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地方。其次是建成植物园。植物园占地面积45.79公顷。建有常青园、百花园、杏树园、松柏园和科研试验生产苗圃等。第三是全面实施公园广场升级改造工程。原鱼种场沼泽地上建设的人民公园、古城雨污汇集的古钟公园实施升级改造,配套完善相关设施;体育广场、日月广场、和平广场、北城门广场、红旗广场进行提质增绿,增加林荫树木、增设必要设施。第四是实施街头游园绿地建设工程。按照“规划建绿、拆违还绿、见空插绿、租地增绿”的原则,在旧城道路征迁改造中,新建、改造一批游园、街头绿地等。建成区现有公园、游园35个,绿地面积达到432.05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14.28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2.14%。

三是以单位和小区为载体,大力实施庭院绿化建设工程。严格实施“绿色图章”管理制度,确保新建、改造居住区绿地建设达标。同时,采取“庭院植绿、立面挂绿、破硬还绿”等方式,积极推进园林小区和园林式单位创建活动。开莱社区、君华苑、御景园、怡泽苑、光明小区、盛世佳苑等被命名为园林式小区;市政府大院、市检察院、市人民医院、忻州一中、忻府区公安分局等单位被命名为园林式单位。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小区绿地达标率达到96.75%。园林式居住区(单位)年提升率为12%,居住区(单位)的绿化规模、绿化水平迈上新台阶。截至2017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06%;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达到73.29%;防护绿地实施率达到86.29%;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为96.75%;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标数为0.07。

——建设管控质效增强。一是公园广场管理规范。设立公园广场管理机构,为财政拨款全额事业单位,按照《忻州市公园广场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养护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公园广场免费开放率达到100%。二是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完善。依据《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在和平广场、体育广场、红旗广场、紫檀公园等公园广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配套应急水源、应急电源、应急公厕、通迅标识等应急避难设施。三是启动古城保护修复活化工程。2017年启动忻州古城保护修复活化工程以来,新建和修缮秀容书院;修复关帝庙、泰山庙、财神庙和东城门楼、东城墙、南城墙、瓮墙;保护维修传统建筑与古民居以及城内道路、停车场和东城墙外绿化等工程。

古城保护修复活化工程,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古树名木保护完整。开展古树名木后备资源普查,对现有13株古树名木和153株古树后备资源全部完成建档、挂牌工作,实施“三个一管理”(1树1牌1卡),落实管护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古树名木健壮生长。五是落实节约型园林绿化、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广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园林绿化中坚持采用本地树种、运用植物造景、采取建设海绵型绿地等节约园林绿化建设。云中河公园、一干渠带状公园等片区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公园管理规范化率达到100%,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

——生态环境持续提升。市人大颁布《忻州市滹沱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地方性法规,编制完成《“城市”双修专项规划》《忻州市土壤治理与修复规划》,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区内滹沱河支流云中河和牧马河的治理力度,完成城市规划区内生物物种和湿地资源普查,制定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办法及实施措施。在城市生态保护方面实施8项生态绿地工程。滹沱河支流云中河建成6.5公里生态廊、牧马河栽植河岸绿化植物1.25公顷;对水土流失严重的九龙岗持续开展综合治理,建成九龙岗森林公园,植树9.5万株,绿地率为85.7%,彻底根治了雨天泥水进城、晴天黄土飞扬的城市污染源;在慕山路忻府区原碳素厂区废墟上新建体育公园;顿村山地绿化133.3公顷;大运高速公路和北同蒲铁路沿线绿带建设,以及“城市绿轴、三十里绿道”的慕山路、公园游园绿地建设等,有效改善保护了生态环境,形成绿廊、绿轴、绿道、绿地融为一体的绿色空间和网络体系,保障了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连通性。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以“市树、市花”为代表,重点推广乔、灌、花、草立体配置和逐步加大常绿树木、乡土树木、花灌木的比例等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建成体现本地特色的城市道路、游园和街头绿地。城市园林绿化植物有217种,本地木本植物应用指数为0.89。城市规划区水体岸线总长24.816公里,自然岸线长度21.76公里,水体岸线自然比率为87.68%,地表水IY类以上水体率为83%。

——市政设施配套完善。加大市政设施建设力度,先后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62条210.8公里,配套完善城市“三供二处理”等市政设施,形成“一环、五纵、十一横”的城市路网格局;公园、游园、医院、中小学、“五馆一院”等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承载能力明显提升。截至2017年,城市道路总长262.28公里,排水管道长1518.72公里(污水管道长272.66公里,雨水管道长222.05公里,雨污合流管道长24.01公里);供水普及率达到99.23%;供热普及率达到92.07%;燃气普及率达到98.52%;污水处理率达到95.48%,污泥达标处置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景观照明功率密度(LPD)达标率为89.62%。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出台《忻州城区供热计量管理办法》后,对既有和新建建筑实施热计量改造,完成集中供热住宅面积热计量改造。现有集中供热住宅面积1227.9万平方米,热计量收费住宅面积405.9万平方米,热计量收费比例达到33.06%。按照《忻州市区步行、自行车交通体系规划》,建成步行道道路长93.36公里,自行车道道路长92.7公里,林荫路达标率为82.2%。为推广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明确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2017年全市设计绿色建筑面积68.78万平方米,占设计新建筑的41.02%,新建政府投资项目32个,全部执行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

——社会保障全部落实。一是加强保障房建设管理。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家和省的安排,本着保民生、促发展的原则,高度重视低收入家庭和棚户区改造住房保障建设,切实改善城镇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通过政府投资新建、商品房中配建、收购等多种方式,建设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截至2018年底,城市需住房保障共20162户、实物保障12436户、货币补贴发放7726户,住房保障率达到100%。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工作,2017年底完成棚户区改造住房14364套,2018年开工建设4375套,2019年开工建设1198套。建成的保障房经招标选聘物业服务企业进行服务。二是加强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市区有3个街道办事处、34个社区居委会建设配备教育、医疗、体育文化、服务等设施,共有中小学28所、幼儿园23所、社区卫生中心21所、体育活动场地33处、便民服务商店3100个、公厕41座,社区服务覆盖各个区域,方便和服务社区居民。三是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在主、次干道两侧铺设盲道20万平方米,公园、广场、医院、大型商场、车站等均设置无障碍通道。这些设施的建成,体现了关心关爱老弱、残疾人生活的社会责任,让他们出行更方便、活得更有尊严。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忻州将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理念、公园城市理念,朝着绿色忻州、公园忻州、品质忻州、生态忻州、美丽忻州、宜居忻州的目标逐梦前行,努力实现城市品位有新展现、城市品质有新提升、城市品牌有新形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林荫城市、彩色城市、花园城市、海绵城市,古人的居住理想,如今在忻州这座城市正在由蓝图变为现实,真正实现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

(责任编辑:李冬梅)

    责任编辑:王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