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购物车没有秘密

2019-11-11 18: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王路

来源: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

01.

我觉得相比于其他平台,支付宝起码在一件事上还是很有勇气的:它会特别直白地提醒你,你到底花掉了多少钱。

年度账单已经足够让我们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深呼吸,如果你还想要更刺激的体验,不妨点开“我的淘宝”里的头像,进入3D形象页面,再点开右上角的“成就”,就可以看到你从注册淘宝到此刻为止一共花了多少钱。实时播报,触目惊心。

看完这个总数字,大多数人都会陷入一种真实的困惑:我哪儿来的这么多钱?

今年双十一,淘宝又一次及时推送了我历年双十一的战果。一如既往地刺激。

它首先统计了我在历次双十一活动里剁手的次数和花销。可能是怕我看到数字时缓不过来,还特意安慰说,统共省下了14800多块钱,差不多相当于一只羊驼(?)。

我身为资深双十一剁手党的身份也得到了认证:天猫双十一活动始于2009年,而我在2010年开始加入了剁手大军。

差一点就能成为双十一的十年元老,想来多少有些遗憾。不过这不能怪我:2009年时的双十一,参加活动的品牌只有区区27个,宣传力度和影响力也根本无法和现在相比。即使是经常网购的人,很多也压根都不知道有这么件事。

再看当年双十一销售冠军,也可以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时代感:杰克琼斯[1],一个今天看来已经过气的时尚快消品牌。

那一年双十一的总营业额是5200万元。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全天才半个亿,简直是对“双十一“这三个字的羞辱——须知道去年双十一,开局21秒成交额就破了10亿。但回到当时,这个数字已经足以吸引更多商家投入下一年的战场。

待到2010年双十一,700多家店铺下海,2100万买家在线剁手,销售额突破了9亿元。

这是双十一真正开始产生影响力的一年,也是我对双十一记忆的起点。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不是购物体验,反而是物流——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经历“爆仓”,虽然是极小规模。

当时的工作单位还沿袭着古老的收发室制度,包裹一律由收发室代签收。双十一之后,小小的收发室一度被包裹淹没,每次去取包裹,都不得不面对收发室阿姨幽怨的眼神。

但收发室阿姨其实还算走运。那时的包裹基本都没多大也没多重,几乎都是些衣服、鞋子和家纺用品。对于在网上买大家电这类“大件”,大家多少都还有些犹疑。

这一年,服装品类的销售冠军依然是杰克琼斯,一天卖掉了一千多万。不过回过头看,我也没什么立场嘲笑当时男同胞们的审美水平:鼓起勇气翻出我自己的购物清单,也妥妥被雷得两眼一黑。

只能自我安慰一句,谁还没有过审美黑历史。

不过,比审美更真实而扎心的,大概是这份清单无情地暴露了我当时的消费水平——购物车不会说谎,你肯为哪些东西花钱、花多少钱,比什么都更能暴露出你的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拿我自己来说,历经了这么多届双十一,买衣服的花销基本无甚长进,顶多是随大流地从美特斯邦威变成了优衣库和Zara。消费升级全都体现在了电子产品上:双十一完整见证了我从买一赠一的键鼠套装换到Cherry红轴、从九块九包邮的耳机换到主动降噪、从普通显示器换到曲面屏、从PSV换到Switch的全过程。

由此可见,我大概活得像个直男。

02.

大约在去年年初,社交网络上曾经有位“美女律师”轰动一时。因为在朋友圈高调炫富和毫不掩饰地蔑视穷人,惨遭网友扒皮。

当她卖着宜家晒衣架和HM连衣裙的闲鱼账号被扒出来,炫富文章里“香奈儿13寸(原文如此)高跟鞋”“卡地亚手表”“Burbbery衬衫西服”“刚在巴黎买的五万块新款皮包”瞬间就成了笑柄。

人物和事件本身暂且不予置评,但从中可见,你在朋友圈里演得再好,购物记录也会直接戳破你的所有秘密。

大概只有购物车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表面狂野不羁的你,私下里囤了多少瓶防脱洗发水、抢了几条秋裤,以及多长时间买一次红枣和枸杞。

相较而言,社交网络上所呈现的,更多地是每个人想要塑造的自我。而购物记录可以直白地剥离一切美化或虚化滤镜,呈现出人最真实的欲望和生活状态。

大概在一年多前,北京某地办过一场“购物车相亲”,相亲者打印一份自己的购物车清单,附上个人陈述,以此为基础互相选择[2]。当时有舆论批评这种方式显得“过于物质”,但我个人以为,比起一上来就例行公事地互相交底年龄学历收入房车,“购物车相亲”还真有一点靠谱。

购物车,特别是已经下单付款的购物清单,可以十分直观地展现出一个人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兴趣爱好、个人审美和生活态度——以上这些,其实都是交往双方最需要互相了解的本质问题。

吃货和吃货很容易惺惺相惜,动漫爱好者与手办达人显然更有共同话题,而月均消费万元起的大佬,很难能和九块九包邮党过到一起。一个喜欢极简性冷淡风的人,除非自戳双目,基本没法和一个恨不得把所有物件都镶上蕾丝花边的人共同生活。

除此之外,购物车还隐秘地勾连着你最重要的人际网。因为它不但忠实记录了你的钱花在了哪里,也记录了花在了谁的身上。

极少有人从始至终只为自己一个人买东西。给父母买手机、给朋友买礼物、给亲戚寄特产、给孩子买奶粉童装绘本乃至课外辅导书……如果能把花钱记录转化成一张可视化图表,你最重视、最亲密的关系,大概也就一览无余——虽说拿金钱衡量感情略俗,但我们也不能免俗地要承认,爱TA就为TA花钱,是一条朴素而有效的标准。

但也有不那么温馨的一面。譬如那些被人津津乐道的“大数据抓出轨”故事。这类故事的开始,往往是在对方的购物车、收藏夹乃至“猜你喜欢”中发现了某些异常的蛛丝马迹,然后顺藤摸瓜,扒出实锤。这或许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民间智慧。

技术是中性的,它只是让一切更加有迹可循。善恶悲喜,都由人性定义。

03.

购物车隐藏的秘密,永远比你想象得要多。

当我们在网上可以购买一切时,购物车便几乎完整地映射着一个人的生活史。

每个装修过的人,大概都经历过购物车塞满了开关插座花洒地漏水龙头的兵荒马乱时刻;格子间社畜每次痛下决心减肥健身健康饮食,也总会在购物清单里留下痕迹——就我毫无数据支撑的观察,世界上可能有一半鸡胸肉和西葫芦消耗于人类的减脂食谱。

还有一个稍显特殊的群体:广大追星少女。我的一位资深追星达人朋友,自封为“段正淳式追星”:爬墙飞快,但每次都真情实感。顺着她的购物清单,你可以从一系列代言商品中清晰地辨认出她的历任爱豆,甚至能整理出一部当代流量明星兴衰图鉴。

而最典型的代表,大概就是女性从婚前到婚后、从生娃到养娃的购物车变迁。

特别是养娃,完全可以颠覆一个女人购物车中的商品结构。从前心爱的衣服鞋子包包化妆品都成了浮云,当妈的女人会毫不犹豫地放弃服饰美妆,直奔母婴和儿童用品。

我也曾好奇地参观过妈妈们的购物车。看过之后,不仅深深震惊于养娃的开销之大,更惊叹于当代母婴用品的花样繁多。从此多少理解了为何娃妈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根本就是现实版氪金养成游戏。

就我个人而论,这些年双十一逛下来,最大的变化倒不在于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而是心态。

一开始大抵都是冲着便宜,不薅白不薅。特别是日用消耗品,总归会用得到,不管三七二十一,囤就是胜利。

每个人曾有过这种心态的人,后来大概都经历过被二十大包卫生纸、八瓶沐浴露或十斤洗衣液支配的恐惧。当我发现某一年双十一买的纸巾用了三年还没用完时,方才意识到,把家里囤成一间仓库,并没有什么“仓廪实”的幸福感,物品迟迟消耗不掉,反而平添烦恼。

唯有经历过这种溢出式囤积,你才会吸取教训,在下一次面临新诱惑时,掂量一下自己的房屋面积,三思而后剁手。

这大概也是一种返璞归真。在疯狂地种草长草买买买之后,我们终究会回到人与商品最本质的关系:是物尽其用,而不是尽可能多地占有。

想通了这一点,购物也就重新变得简单起来。因为决定买不买的标准只剩下了最重要的一个:这件东西,你是不是真的需要。

这不只是购物的法则,它也适用于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选择。毕竟,贯穿我们一生的最本质的问题之一,就是看清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参考资料:

[1] 吴晓璐:《天猫“双十一”成交额超2135亿元 10年增逾4100倍》,《证券时报》2018年11月12日

[2] 殷呈悦、程功:《北京“购物车相亲会”成功牵手9对 购物清单比朋友圈“人设”更真实》,《北京晚报》2018年7月9日

*头图购自视觉中国,其余为APP截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