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不敢提问,无法深入,难以理解?他们在探索混合式在线课程

2019-11-21 12: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爱学习的 复旦青年

对于混合式教学的未来,郁喆隽做了大胆的猜想——在学习时间娱乐化,休闲时间教育化的时代趋势下,混合式在线课程可能会以vlog、二次元等新兴模式存在。“虽然这种趋势可能存在问题,但教师也应当去探索。”

涂云新对混合式课程还抱有另一个崇高的教育理想,那就是教育公平,大规模在线学习可以建设一个容纳十万人乃至更多人的课堂,使得传统课堂延展到那些不能够接近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区,以及没有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渴望学习的学生,从而使得教育能够真正成为服务所有人的公共产品,教育公平必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谐地滋润着我们所热爱的土地和人民。

复旦青年记者 钟佳琳 主笔

复旦青年记者 张吉 仇铭哲 报道

复旦青年记者 梁好 陈爱晨 编辑

10月15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正式发布了2019年度上海高校优质混合式在线课程示范案例拟入选名单,复旦大学有四门课入选:哲学学院副教授郁喆隽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法学院讲师涂云新、教授潘伟杰的《宪法学》,微电子学院教授蒋玉龙的《半导体物理》,以及上海医学院教授黄国英的《儿科学》。

混合式教学,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课堂这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线上有资源、线下有活动、过程有评估,能够由浅到深地将学习者引向深度学习。复旦大学目前的混合式教学,则基本采用线上线下隔周进行的组织形式。

无论是慕课、翻转课堂、线上课程还是如今的混合式教学,不断改变的教学模式背后,是师生对高效课堂的探索与思考。

从慕课到混合式教学

早在2013年,中国教育界就掀起了“慕课”热潮,也就是“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敏锐把握新一轮教学改革趋势的的涂云新抓住了这一契机,顺应复旦新一轮课程建设,开始了他在法学专业课程形式与内容改革上的探索。

起初,涂云新的慕课就是将传统课程录制成视频放在上海高校在线学习平台上。一个学期下来,他发现坚持到最后的学生竟是“十里挑一”——即使开始有九千人的点击量,但最终仅有九百多人完成了课程考核要求,基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期末考试仍然是学生们学习最主要的驱动力量。

郁喆隽最开始对慕课的理解与涂云新相同,他也将实体课堂视频化,然后通过网络共享给学生。相较于传统课堂,在慕课平台上的视频课时长有所缩短,浓缩了大量的知识点,结合了翻转课堂的参与度和完成度等优点。

在尝试了以全社会学习人士为受众的慕课之后,涂云新与他的团队对课程本身和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反思。此时,海内外也兴起了诸如“小规模限制性课程”教学、“翻转课堂”(也叫“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等新型教学方式。于是,涂云新及其团队决定将课程调整为“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一体化的混合式在线课程。

这种“线上+线下”的课程设计既突破了传统课堂上教学时间不够的局限,使学生们能在线下自由地安排学习时间,又弥补了视频课单一化、固定化等方面的不足。2019级法学院本科生周仲夷认同该模式的合理性:“课堂时间有限,我可以利用网课打基础,加上线下课拓展延伸,这是很有效的学习方式。”

2017级新闻学系本科生李柯润在看完线上课程的视频后,总觉得意犹未尽,深入分析不够,而郁喆隽实体课堂的引导则弥补了这种缺憾:“不仅加深了我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也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让我思考人生思考世界。实体课堂能更加让我感受到学习一门课对我精神上的充实。”

教授《半导体物理》的蒋玉龙通过每次线下课前十分钟的小测验提高学生对于线上课程的学习效率。黄国英的《儿科学》则在线下课程、线上慕课的基础上加入了医院现场观摩的内容,可以让医学院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患者,提前适应之后的实习生活。

《宪法学》的助教、2018级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方向研究生保琰以“立体”来形容他对这种课程设计的感受:“线上课与线下课有不同的侧重方向,从基础知识架构的搭建和理论的深入探讨,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

别出心裁的课程设计

郁喆隽把与实体课程结合后的慕课比作乐高玩具:“它是模块化的,可以随意更改任何一块,添加新的东西进去。”慕课视频的二倍速、重复播放、拖动进度条、多媒体、题库和讨论区等功能,使学生们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

蒋玉龙的《半导体物理》是一门典型的理工科课程,内容晦涩难懂,学生们难以在传统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将知识消化理解。相较于文科来说,理工科课程的讲解具有平铺直叙的特点。蒋玉龙将讲解用视频、语音、图片等不同形式固定化,放在平台上,供学生们在课前、课下反复观看,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016级预防医学本科生杨紫宸认为,因为观看线上视频能拖动进度条,所以在有疑问的情况下,可以反复观看已有的教学内容,不用担心有所遗漏,也能对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刻。“线上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复习巩固的机会”,她总结道。

线上平台的强大功能,也让老师和学生收益颇多。例如,教师只要事先在慕课平台上设置好答案,平台就能自动批改测试题并完成平时成绩的统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规模混合式教学带来的师生比失衡的问题。

而平台上的线上讨论区则打破了时空限制,进一步助力打造和谐师生关系。一旦在学习上产生疑惑,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线上讨论区向老师和助教提问。一些在传统课堂上不敢向教师提问题的学生,可以在线上讨论区突破交流的障碍,实现更好的师生互动。

不仅如此,平台还为跨校学习创造可能。《<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课程的线上讨论区有交通大学等四所高校参与其中,跨校的平台讨论使不同背景的学生们都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问题。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慕课截图

“比如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讲政治学。就与政治学专业学生的讲法不同”,郁喆隽说。而更让他感到有趣的是,虽然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学校、专业,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共性的。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验收学生的线上与线下学习成果,混合式教学还加入了讨论课模块。在《宪法学》的校内课堂讨论课前,教师会提前布置任务,提供学习资料,让学生们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形成小组,选出组长,然后在讨论课上呈现集体成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模拟法庭的设置。“我们的教学团队把所有小组之外的成员变成了超级的陪审团,由陪审团成员通过公开打分决定两个小组谁胜出,教师团队成为模拟法官,一方面引导陪审团成员的评分,一方面向各个小组的律师代表提问,律师代表只有回答完法官的问题之后才能继续陈述”涂云新说。这种以模拟法庭形式呈现出的讨论课培养了学生把线上的理论知识运用至课下实际生活的实践能力。

讨论课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与生产者,而通过与线上课程的结合,讨论课的资料查询和主题确定对学生来说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作为一门面向全专业开放的通识选修课程,讨论课上不同专业的同学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而引发的思想碰撞,令该课程助教、2018级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金翱感受深刻:“复旦的同学们有很多超出他们自己专业的阅读积累,往往能将自己的生活与一些前沿理论结合在一起,让人眼前一亮。”小组的发言也常常给身为教师的郁喆隽惊喜,从中发散思维,有所收获。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传递模式,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互动模式。

混合式教学的评价机制

混合式教学模式带来了更加科学和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这学期《宪法学》校内模式的考核规则是总成绩 =平时作业(10%)+案例分析和讨论(20%)+线上完成情况(20%)+期末考试(50%),达到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五五分的比例,不再是传统的“一卷定终身”。

“许多人认为法学学习就是背诵或者记忆法律条文,其实这是一种广泛存在误解。法学的学习的重心应当在于对法律的解释、理解和适用,我们希望通过对大量案例的研究,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经过法学方法论的熏陶,启发学生形成独立的批判性思维。”涂云新说。这种将平时的成绩、教师的互动和参与课堂的深度纳入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元化,能鼓励学生基于客观的标准形塑他们的独立思维。

在涂云新看来,混合式带来的多元化评估体系还有更大的意义,“教育公平不仅是提供学习机会上的均等,更加强调的是学业评估上的。”

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带来了学生考核方面的机制创新,对于课程本身的评估方法也有了相应的变化。随着慕课在社会上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网红慕课”跃进大众视野。

网红慕课常以新颖有趣、接受度高的课程内容,和幽默风趣、富有个性的教师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并广受好评。但实际上,以“广泛传播大众”、“充满新意”、“网红”等标准来评价课程是有失客观严肃的,涂云新将之称为“泛民主”的评价标准。

这种评价标准将使一些传统的、受众面小的课程处于劣势地位。对此,涂云新这样解释:“比如对于一些非常专精的研究生课程,学生的学习内容可能包含许多公式、基本定理的推导,甚至需要大量的可验证可重复的实验等等,学科的不同使得这些课程不能与那些具有广泛传播性的网红课程相提并论。”

目前,复旦主要以FD-QM为标准对混合式在线课程质量进行评估。该标准为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美国知名在线教育质量保障机构“Quality Matters”合作开发而成的一个扎根于中国本土的高等教育在线课程质量标准,主要指标包括课程测评能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达到课程既定的学习目标等。

FD-QM标准强调课程设计的一致性原则,通过抓取课程要素点比对标准,是否设计实行混合式课程的基本操作,来对课程进行估值评分。

作为新时代教学改革的尝试,该标准也存在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它应该注重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在FD-QM标准中,“教学目标”是重要的对标要素,而语言类课程最核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该语言的口语与书面语能力,这也意味着该类课程更适合小规模的线下面对面教学。在这种情况下,“达成课程的核心教学目的”与“对标FD-QM标准”——更注重在线课程设计的标准产生就需要统合和协调,这也就是说教学改革不仅仅是对标一流课程的各种要素,还需要结合学科本身的实际和特点来开展。

因此,涂云新将FD-QM标准定义为“混合式在线课程达到优质的门槛”。在达到标准后,课程内容应是对课程进行评估的要素。蒋玉龙也看出了问题的所在:目前所谓的专家评定只是在逻辑上的判定。而一门课程是否优质,更关键在于其内容的优质,教学的方式方法的科学合理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他也指出这三点目前在可执行层面来说很难做到。

此外,目前混合式教学改革尚不明确,也导致了很多教师不敢改、不愿改、不能改,而线上课堂模式也对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是计划经济下的人财物的分配,那么慕课的课堂或者在线式课程改革就是市场经济下的分配,那它分配的机制肯定是不一样的。”涂云新说。

新式教学的未来

无论是使学生能够按自身情况自由安排学习的线上课程,还是回归传统的线下讨论课,其核心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自主性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相较于传统课堂意义上的教师,涂云新强调混合式在线课程的教师及教学团队要有服务学生的意识,从传统的指挥人角色变成服务者、管理的提供者、教育资料的提供者和思维方式的引路人的角色。

他借用郭沫若的话:“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来强调“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新”的学习模式。

蒋玉龙则进一步强调了混合式教学下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的角色转变。灵活的课程安排让学生拥有了更多自主时间,学习方案可以做到真正的“量身定做”。杨紫宸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支持了蒋玉龙的观点:“对于真正勤于学习、不把学习内容当作负担的同学,混合式教学对接收者有很大帮助。”

相对于纯粹的线上课,郁喆隽更偏爱师生互动相对较多的课程模式。他认为人都是有情感的哺乳动物,在新的技术手段出现之前,传统线下课程的归属感是不可代替的。

李柯润在比较线上与线下两种课程模式后,更喜欢实体课堂的氛围:“相比一个人冷冰冰地对着电脑,我更喜欢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互动学习的氛围。”

该课程的助教金翱认为,平台教学尚未完全发挥营造课堂沉浸感的潜能,线上平台讨论尚未成为同学们学习成长必不可缺的方式。如何提高学生在平台上讨论的参与度和教学团队反馈的及时度,也是他一直在思索的问题。部分参与混合式课程的同学也反映,虽然目前他们学习的自由度得到了提升,但是否促进了学习的主动性仍是个问题。“很多时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和想要拿到好成绩迫使我去看去学的。”

对于混合式教学的未来,郁喆隽做了大胆的猜想——在学习时间娱乐化,休闲时间教育化的时代趋势下,混合式在线课程可能会以vlog、二次元等新兴模式存在。“虽然这种趋势可能存在问题,但教师也应当去探索。”

涂云新对混合式课程还抱有另一个崇高的教育理想,那就是教育公平,大规模在线学习可以建设一个容纳十万人乃至更多人的课堂,使得传统课堂延展到那些不能够接近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区,以及没有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渴望学习的学生,从而使得教育能够真正成为服务所有人的公共产品,教育公平必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谐地滋润着我们所热爱的土地和人民。

微信编辑丨张淑凡

往期精选

进博会期间的上海如何被点亮?复旦团队与上海景观灯光的匠心设计

一位英美哲学教授与他的三国小说世界——专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英瑾教授

原标题:《不敢提问,无法深入,难以理解?混合式在线课程帮你解决这些难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