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近“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内江市红十字会

2019-11-22 12: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今年9月,内江市红十字会获得“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殊荣,成为四川省唯一受表彰的单位,相关领导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这个只拥有5名干部职工的内江市红十字会集体为何能获得“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殊荣?记者走近市红十字会探访这个全国先进背后的故事——

联合国全球传播部民间社会股主任、第67届联合国公益组织大会联席主席哈瓦·迪亚洛(右二)来内江考察

表彰优秀志愿者

2019年6月18日中午,威远县人民医院门诊部前,一名老人突发意外倒地,一名男子用了两分钟时间为老人实施心肺复苏,老人很快有了心跳和自主呼吸。

挽救老人生命的人叫李旻鹏,是一名红十字志愿者,曾多次参加红十字系统的应急救护培训。

2019年3月,四川省凉山州发生森林火灾,一名年过八旬的老人来到市红十字会办公室,主动捐款献爱心。十年来,只要得知哪里有灾情发生,老人都会第一时间来献爱心。

献爱心的老人叫李光增,献爱心的钱都是他省吃俭用下来的务农收入,6年来,他累计捐献了1万余元。他之所以热衷公益,源于对红十字会工作的认同,相信能够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2018年6月的一天,东兴区顺河镇龙王村一普通村民遭遇车祸不幸离世,其父亲遵从他的遗愿,捐献他的眼角膜及部分健康器官,给了别人看见光明的机会、好好生活的勇气。他以行动践行十爱,获评2018年度“践行十爱·德耀甜城”活动特别人物,感动了无数甜城儿女。

荣誉证书 记者 王斌 摄

开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筛查工作

这名捐献器官的村民叫黄建,和内江所有加入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的人一样,明白“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真谛。

这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正是内江市红十字事业不断发展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在突发自然灾害现场、脱贫攻坚主战场,还是日常生活工作的大街小巷、医院学校,内江志愿者、普通群众和红十字会工作者用心播撒爱的种子,积极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书写了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1 勇担使命的“红”

“没有边缘化的部门,只有边缘化的心态”

“5”——这个数字是截至目前市红十字会全体干部职工的数量。

5人,市红十字会总人数不及某些单位一个部门的人数,每个人要身兼“数职”;5人,他们的工作却不少,既要开展救灾备灾、人道救助工作,也要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志愿服务,还要开展脱贫攻坚、交流合作等。

“没有边缘化的部门,只有边缘化的心态。”在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邓文华看来,他们单位 “麻雀虽小,五脏六腑俱全”,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任何一个市级部门都是一样的。“虽然人少,但只要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作用,服务好群众,就能赢得社会认可。”

他们把担当书写在急救培训课堂上。近五年,市红十字会培训救护员2.67万人,普及培训35万人,2018年、2019年完成率居全省排名第一。救护员中涌现出许多“李旻鹏”,他们用自己学到的应急救护培训知识,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他们把担当书写在校园安全里。在内江第十小学校涂鸦墙前,学生们用稚嫩的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红十字。孩子们对红十字的理解,源于内江市红十字会在他们学校实施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项目、生命安全体验教室项目,将体验式救护培训引入学校,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了生命健康安全知识。

他们把担当书写在突发自然灾害现场。今年9月,威远5.4级地震发生后,市红十字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员出动,第一时间把红十字会救灾物资送往灾区,支持当地救灾工作。一个个红十字帐篷在灾区搭建起来,有效保障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

……

勇担使命,这个“五人集体”以行动构筑起“红十字”靓丽的底色。

教学生心肺复苏

南丁格尔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2 真挚为民的“红”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4081”——这是内江市红十字会2018年参加“99”公益,筹资资助孤儿和事实孤儿、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受益人数。

“看着捐款一点一滴汇聚,我好像看到了撑起一个个困难家庭的希望。”亲历了这次活动的市红十字会职工罗德育说,他们和所有人一样,希望为孤儿、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做些有益的事,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2018年,内江市红十字会通过“99”公益共筹资58万元,筹资额居全省红会系统第一;2019年,“99”公益筹资325万元,筹资额再次跃居全省红会系统第一!

“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句话用来形容市红十字会开展公益事业再贴切不过了!

当人们不理解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工作时,内江市、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率先带头登记成为志愿者,带动越来越多人加入到生命关怀的队伍中。仅2019年,内江新增人体器官和遗体组织捐献登记志愿者达1313人,五年里已成功捐献器官、遗体组织29人,挽救了众多宝贵的生命。

当志愿服务成为文明城市的衡量指针时,市红十字会主动担当作为,推进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成立红十字志愿服务队18支,带头开展公益星期六广场活动、造血干细胞和无偿献血、创建卫生城市、关怀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一年服务时间数累计3万余小时,涌现出如市中区云安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李寻觅等先进集体和个人,为甜城大地汇聚了爱的力量、德的力量。

当遇到人少事多时,市红十字会干部职工没有退缩。在参与脱贫攻坚对口帮扶时,职工较少的市红十字会仍下派职工谢明洪驻资中县双龙镇中棚村开展帮扶。因成绩明显,内江市红十字会在省红十字系统聚力脱贫攻坚现场会作交流发言。谢明洪说:“我们希望把红十字事业发展与精准扶贫事业相结合,凝聚人道力量,尽一份力量,展现红会干部职工的精气神!”

“带头担当作为才能带动更多人想在一处、干在一处。”在邓文华看来,这就是他们开展工作的秘诀。

真挚为民,这个“五人集体”以担当生动诠释了“红十字”精神内涵。

荣誉奖牌 记者 王斌 摄

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 记者 王斌 摄

3 开拓进取的“红”

“开放交流,才能扩大红十字会的‘朋友圈’”

“1144万”——这是在省红十字会的支持帮助下,内江市通过与国内外红十字会及兄弟市(州)红十字会开展对外交流,近年来接受援助资金的数字。

市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黄永茂亲历了内江市红十字会“朋友圈”不断扩大,有澳大利亚红十字会、新加坡红十字会、澳门红十字会、香港红十字会、苏州红十字会,还有全省其他兄弟市(州)红十字会等。

“开展交流合作才能结出累累硕果,造福内江一方群众。”邓文华说,市红十字会不仅专注埋头苦干,也注重“走出去、请进来”,凝聚更多力量共同抓好内江生命关爱、人道救助、救灾备灾等工作,真心关爱群众。

新加坡红十字会援建东兴区新店乡双流村博爱家园项目,紧扣脱贫攻坚工作,利用有限资金修建应急避险广场、小型备灾中心、便民路等,极大改善了这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为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从村道修好后,交通方便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村里脱贫了,大家日子越过越好!”提起“博爱家园”,双流村村民陈玉祥赞不绝口。2019年6月,双流村“博爱家园”项目被中国红十字总会评为“助力脱贫攻坚优秀项目”。

近年来,内江市红十字会先后完成223个近1.1亿元灾后重建、社区备灾项目,为内江救灾备灾作出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大力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春节送温暖、博爱助医等活动,受益群众近4万人。

开拓进取,这个“五人集体”以开放之姿,让“红十字”更加深入人心。

4 坚守初心的“红”

“努力把初心使命融入红十字事业发展!”

“35万”——一个饱含服务为民的真情数字。

2018年,内江市红十字会将14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普查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十有民生”实事,与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从35万在校学生中,筛查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110人,并积极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争取天使阳光基金,实施有效救助。

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市红十字会干部职工多次深入一线,密切关注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最新情况,并不定期回访。他们走访发现,个别儿童虽已确诊,但因家庭经济困难,没有及时得到救治,便主动上门、耐心做思想工作,积极帮他们争取救治基金,以减轻家庭负担。

今年10月,隆昌市金鹅街道飞泉村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婷婷(化名),获得市红十字会为她争取到的3万元天使阳光救助金,有效减轻了治病费用负担。婷婷的家长动情地对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感谢你们的帮助,让孩子们未来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社会上还有很多贫困患儿,我们积极努力播撒爱的种子,把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传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温暖更多人。”邓文华告诉记者,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他们着力夯实网络筹资平台建设,加强志愿服务队伍管理,提升红十字会公信力,用心服务群众,积极投身灾后恢复重建等重点工作,努力把初心使命融入红十字事业发展中。

“我们愿意助力内江提升公益事业发展水平,造福内江人民!”今年7月,联合国全球传播部民间社会股主任、第67届联合国公益组织大会联席主席哈瓦·迪亚洛来内江考察时,对内江在探索发展公益事业赋能女性创业、消除贫困、社会创新和“魔豆妈妈”创业扶贫项目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效十分钦佩。由此,内江红十字公益事业美名传播得更远。

坚守初心,这个“五人集体”以清正廉洁为底线,凝聚人道力量、保护生命健康,书写出更加精彩的人道公益事业内江篇章。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