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被门夹过的核桃,吃了还能补脑吗?

2019-11-24 20: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赵小薇 物质生活参考

作者:赵小薇

来源: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

01.

挑核桃,是有技巧的。

家门口的干果店,核桃装在半米高的麻袋里。人蹲在麻袋前,左手拎一个塑料袋,右手抓一颗核桃掂重量。这跟挑柚子一个原理:单位体积下,越沉的核桃果实越饱满,轻飘飘的,则一定是坏果子。

掂一颗核桃不费什么劲儿,但要是买上五六斤,就要在麻袋前蹲上十几二十分钟。顶层的核桃挑完了,还要将一只胳膊插进袋子里,将底层的坚果翻腾到上层来。好在是常客,老板并不计较,有时还会跑出来,拎起麻袋摇晃上几下,任我再做挑选。

后来看《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发现电影里负责果仁生产的松鼠,工作套路与我基本一致:晃一晃,瞧一瞧,听一听,不合格的核桃,就扔进身后的漩涡里,直接送到垃圾处理中心。

只是干果店的作业环境,远不如巧克力工厂这么童话。一袋子核桃买下来,人常常灰头土脸,好在业绩喜人:经我手入袋的核桃,几乎颗颗饱满,绝不逊色于长尾巴质检员。

至于品种,倒是常常换着买。云南的生核桃虽然表皮黑黢黢,但果仁白嫩,有清香气;新疆的纸皮核桃剥开时最省事,两只核桃在手中一挤,壳就咔嚓一下碎掉,很容易剥出整颗的果仁来。

剥核桃,是另一套程序了。一般来说,核桃买的多,老板会送一个核桃钳,钳子中间有弧度,核桃塞进去,手在钳尾一握,就能将壳夹出裂缝。有时手边没有钳子,又遇到难开的核桃,不免想起门夹核桃的“偏方”。只是窍门的使用是有前提的:门应当是铁门,用起来才高效有力。我曾用卧室的木门夹核桃,结果门边被碾得坑坑洼洼,核桃倒是毫发无伤。

这样一比,华农兄弟果然更懂生活:他不久前录了个摘核桃的视频,刚打下来的野核桃壳很难开,于是放在大石头上用石块砸,简单有效,算是个以暴制暴的好办法。

 

只是有时人类比想象的还要刚。2017年一位印度壮士用一分钟的时间,徒手拍碎212颗核桃,创下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看完视频,我的右手隐隐作痛。

开核桃的方法除了技巧或暴力,还可以很魔幻。我是最近想要写写核桃,才意识到《胡桃夹子》说的就是夹核桃的钳子。德国作家霍夫曼1816年写成了这部童话,主人公之一就是牙齿可以夹碎核桃的锡兵小人。这是德国常见的一种小工具,玩偶的牙齿可以碎果壳,因而常做成孔武有力的士兵、将军或国王形象。故事后来被柴可夫斯基改编成芭蕾舞剧,享誉全球。[1]

其实,无论是德语(nussknacker)还是英语(nutcracker),字面的意思都是“坚果钳”。我查阅了许久也未能考证,到底是谁将其翻译成“胡桃夹子”。胡桃即核桃,胡桃夹子这四个字,在眼底齿间跳跃着,脆生生的,有着童趣的天真生动。

无论是做为童话还是芭蕾舞剧的译名,这都是我能想到的最“信达雅“的翻译。跟学翻译的朋友聊起来,大家都表示很难想象,“请欣赏芭蕾舞剧《坚果钳》”,或者“这对双人滑的曲目是《胡桃钳》”,会是怎样一种恐怖画风。

事实证明我们还是过于乐观了。电影《胡桃夹子》的台湾译名,就是……《胡桃钳》。

02.

虽然以“补脑”为由,从小被家人投喂了不少核桃仁,但我是到了传媒大学后,才第一次见到长在树上的核桃:深绿色的叶子下,坠着一颗颗青皮果子,风吹过,深深浅浅的叶子和果实轻轻摇摆。

最初我并没意识到这就是核桃——北方城市长大的孩子自然常识实在匮乏,此前我吃的核桃不是裹了糖的果仁,就是浑圆的麻皮坚果,以至于一直默认核桃跟花生、红薯属同一挂,都是地里生长出来的农产品。

及至某天青色的表皮裂开,圆滚滚的果实掉落在地面,我才第一次认识到:核桃是长在树上的,“核桃林”是真实存在的——彼时广院的bbs就叫“核桃林”,跟清华的水木、北大的未名一样,是北京高校最知名的论坛之一。

至于核桃林本尊,则生长在主教一号楼南,据说是练习“八百标兵奔北坡”的天然好场所,因此最受播音系同学喜欢。欧阳夏丹回忆广院生活,说刚入校时大家都爱冲着树练声,于是仅有的几棵核桃树总是被抢来抢去。只是勤奋的日子也不过持续了两年,“从大三就开始偷懒”。[2]

自在和随意似乎是某些广院人的标签。就像核桃林bbs创建的初衷,居然是“广院的美女们应该有一个论坛“[3]。不过深究起来,核桃本身也算是闲散生活的道具,且不说盘核桃散发出的老干部气息,即便是种核桃这件事,也是解甲归田后的消遣。

王羲之当年去官之后,“笃喜种果”,写给老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信中,提到“胡桃”的就有两封,一封是告知朋友自己已收到他寄来的核桃,一封是周抚寄来的核桃种子在他种下后生长起来,他写信致谢:“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你送我的这些种子,真的是很不错呢。

即便花费再多时间种核桃,书圣终归是勤勉书圣,连写给朋友的这两封信,都以《旃罽胡桃帖》和《胡桃帖》为名流传于世;而“开始偷懒”的欧阳同学,毕业后也凭着过硬资质成了央视新闻女主播;当年红红火火的核桃林上,我找到了不止一个实习、兼职的机会,还替编辑招到了极为中意的接替我的师妹和师弟。

至于“核桃林”的创建者之一李树斌,自认为广院四年最成功的事儿就是这个BBS,很多朋友在此认识并最终解决了个人问题,“赚他们的钱没什么意思,但是改变他们的命运这件事意义特别大”。

看似闲散的背后,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发生。就像种下一株核桃树,往往经过八九年的时间才能挂果,想达到鼎盛,则要十几二十年,甚至更长。在不疾不徐的日子中,点滴累积到繁茂,或许这才是关于核桃真正的“大惠”吧。

03.

更多人对核桃的爱,还是出于健康考虑。

最典型的,当然是盘核桃。国人把弄文玩核桃的历史源远流长,这大约与中国核桃形制大小正适合单手把玩不无关系。

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致信中国友人鲍耀明,说听说中国核桃可以把玩预防高血压,请他馈赠。不想鲍豪爽地寄去三四十个云南产核桃。分到核桃的摄影家土门拳大为感激,写信感谢道:日本核桃不好使,得到这么“怪奇巨大”的中国核桃,要永远珍爱。

两位日本友人果然对中国核桃十分珍爱。据说,谷崎接到外务省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电话通知时,一只手正把两枚核桃盘得咔咔作响。[4]

也有不响的。不久前凭借《少年的你》证明了演技的四字弟弟,年纪轻轻居然是个盘核桃老手。前两年被问到暑假如果有七天假期想要做什么,当时不过十七岁的小朋友淡定地回答:“盘核桃。”

他还认真传授了技法:两个核桃不能碰到。这是“文盘”的玩儿法。盘核桃,有武盘也有文盘,武盘如谷崎先生,一只手两只核桃咯吱吱响,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听的是个“响儿”;文盘则讲究静,两只核桃在手里不能相碰,没有噪音,也不破坏核桃自身纹路,只是控制力要求更高。

有人曾在杂志拍摄现场围观过易烊千玺同学盘核桃,据说十分安静,淡定如同老干部。我听了也不觉得意外:电影里少年惊人的控制力,没准儿也有盘核桃一份功劳。

不只是压力大的艺人,随着枸杞装进年轻人的保温杯,以往几乎全是由老年人组成的盘核桃队伍,如今也日趋年轻化起来。

不久前去朋友老贾的办公室,桌上一侧是堆满烟头的烟缸,另一侧是圆滚滚两颗核桃。据这位一贯暴躁的朋友科普,盘核桃可以刺激穴位、软化血管、预防疾病,“主要是避免加班时猝死在办公室,”他惨兮兮地表示,“还能磨练心性,想骂人时我就盘核桃——一心不可二用!”

队伍年轻化自然好,但文玩核桃,还是要盘久了才算珍贵。梁实秋先生写过自己的一对核桃,祖父揉过,父亲揉过,又轮到了自己,“圆滑红润,有如玉髓”,只是“好几次险些儿被我的儿孙辈敲碎取出桃仁来吃”。[5]

吃的核桃与盘的核桃品种自然不尽相同,但终极目标总有相似:身体健康,内心平静。核桃仁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等,是养生的优质干果。我爷爷在世时很讲究养生,每日四颗核桃从不间断,也练就了我一身挑核桃的本事。

只是,许多国人对“以形补形”太有执念,因核桃仁长得如同大脑,就笃信“吃核桃可以补脑”,以至于打着核桃招牌的饮料都有众多家长做拥趸。事实上,核桃中富含的n-3脂肪酸的确对大脑有益,只是这种脂肪酸许多坚果都有。在这个层面上,吃核桃还是吃松子儿,吃榛子还是吃巴旦木,区别并不大——在这场智商大战中,核桃赢在了外表。

很明显,被门夹过的核桃还能增强记忆力,但不管什么样的核桃,恐怕都补不了智商。

参考资料:

1.序言:《胡桃夹子》与霍夫曼,作者:杨武能,来源:《MK珍藏版世界名著系列:胡桃夹子》。

2.欧阳夏丹:舞动在清晨的精灵 作者:周笑岩,来源:人民网 2006年12月11日。

3.李树斌:大学期间最成功的事是广院核桃林BBS,来源:创业邦,2011年9月20日。

4.谷崎润一郎、鲍耀明、周作人的异国友谊,作者:李长声。

5.我爱一切旧的东西,作者:梁实秋。

6.核桃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作者:沈旭,来源:《食品安全导刊》,2015年23期。

头图及文中图片为视频截图及电影海报图

- END -

原标题:《被门夹过的核桃,吃了还能补脑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