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户均收入5.63万元 凉山烟叶助力脱贫攻坚

2019-11-24 09: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点击“凉山日报”关注我哦

9月18日,宁南县倮格乡杉木箐村5组的烟农韩子应和妻子正乐滋滋地整理白露节后采烤的烟叶。他说:“这是种烟20多年来,第一次在白露节后烘烤出最漂亮的烟叶。”周万宁 摄

从州烟草专卖局(公司)传来消息:截至11月15日,全州烟叶收购结束,共计收购219.55万担,实现烟农售烟收入29.15亿元,户均收入5.63万元。大灾之年,实现不俗的成绩,为凉山脱贫攻坚,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在今年的烟叶生产收购中,全州烟草系统始终以合同为主线,严把“政策宣传、计划分解、种苗物资、栽管烤收”四个关口,从源头、过程把控烟叶生产,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提升规范化烟叶收购水平。坚持“成件、仓储、调运、交接、调拨”烟叶等级数量“五一致”,严禁收购站点自行整选、仓储中心不按规定入库,将烟叶收购、打包成件、扫码入库、扫码出库、二次交接的数据作为原收原调重点考核指标,依托信息化手段,着力解决在烟叶收储调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

“今年,我种了35亩烟,已经卖了一半多,预计收入15万元。”10月1日,冕宁县哈哈乡木拉乐村烟农宋宇坤在回坪烟点售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马萍 摄

以效率提升为重点,全面提升烟叶收购精益管理水平。全面推行“2小时一个时段”收购模式,科学安排收购轮次和交售时间,建立了良好的交烟秩序。降低烟农的交售时长,提高烟农交售效率,烟农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增强。以质量管控为核心,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以提高烟叶等级纯度和质量为核心,提升烟叶收购质量水平,增强优质烟叶原料保障能力。以物流管理为突破,全面提升流通管理水平。加强站点烟叶的调运管理,落实不落地打包制度,当天收购烟叶实时分类打包成件,及时粘贴电子标签,标示产地、时间、等级等产品要素。深入推行烟叶“零库存”制度,加快成件烟包的周转效率,实现了成件烟包在库时间不超过3天。以方式创新为纽带,全面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全州全面推行原收原调、做精专分散收、做优精准收购、做强质量追溯,依托烟包标识,构建“质量反馈、信息共享、追溯管理”三级平台,建立烟农预约、人脸识别、智能排号、收购信息收集、打码扫码、信息反馈等系统,提升了收购质量、管理水平、服务对象满意度。

今年,会理县在2018年试点的基础上,整县推进全程质量追溯工作。以原收原调流程为基础,实施收购线(磅组)管理模式,落实“实称实打”要求,制定《烟叶质量追溯指标标准》,明晰追溯节点,通过责任清单划清权责界限,全面整合各项生产收购数据,将追溯起点延伸到复烤环节和工业企业。建立统一的烟叶质量数据库,打通收购、成件、储运、复烤、加工等过程质量数据链,采用将烟农信息与烟框绑定的追溯方式,通过“一芯一码一标签”确定烟包身份唯一,将关键质量数据写入芯片,精准掌握烟叶流通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及时分析质量管控薄弱环节,精准施策精确追溯每包烟叶质量。

01

“95后”烟农成长记

“刘站长,今年我们的烟叶收成很好,我担心两个小时收不完。”10月8日一大早,彭万炎来到中所烟站收烟,排在队伍里,他跟站长刘宇强交流起今年的交烟工作和烟叶质量情况,“你看今年的烟叶质量,多好!”

彭万炎是越西县大花乡瑞元村人,一个“95后”新烟农。说起种植烟叶,腼腆的彭万炎说:“我从小就接触了烟叶,因为父母也是烟农,读书的时候看着父母一年到头在地里忙,觉得种烟是个很辛苦的事情,所以打心里决定以后坚决不种烟叶。”

抱着这种想法,这个年轻的凉山小伙跨出校门后,背着行囊坐上了前往成都的火车。可在成都干了两个月泥瓦工,彭万炎却体验到在外打拼的不易,“到了成都才知道,这里的生活成本很高,熬了几个月钱也没挣到。”

喜德县烟叶站点标准化收购场景。吴汉程 摄

“后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父母劝我回来,岳父也让我回来跟他一起种烟。”彭万炎说,家人的劝说让他了解到,烟草公司是按合同保证收购,收购价格公开公正,种烟只要肯吃苦,技术上有烟草公司技术员的细心指导,还补贴大田物资,只要烟好,通过提升管理水平继续加大种植规模,带领大家种烟发家致富就不是空话。

说干就干,2017年底,彭万炎来到依洛地坝镇,向当地彝族老乡以每年500元/亩租了70亩土地,表明了自己想种烟、种好烟的决心,并提交了种烟申请。2018年,他终于如愿加入了种烟队伍,成了越西县为数不多的年轻烟农。

彭万炎回忆,2016年底的一天,越西县天气很冷,天还没亮,他就被岳父陈本春从被窝里拖出来,带到了烟地里学习垦地,冷冽的空气让他一直打冷战。

也是此时,彭万炎才通过烟草公司的技术指导了解到,种植烟叶需要冬耕晒垡,这样霜雪来的时候把虫卵和草籽冻死了,来年病虫害少,等到开春,就把排水沟挖深挖宽便于烟地排水。

彭万炎回忆,陈本春还告诉他,种烟不光是经验,还要依托烟地的气候、习性和先进的技术才行,“烟草公司的技术员比我们这些老烟农还了解烟,只要是烟草公司的先进技术都要落实,才能种得好,挣到钱。”

忙碌的间隙,他从没停止和岳父交流种烟技术。偶然的一天,听说用羊粪给蔬菜施肥长势特别好后,他突然想到,用把羊粪洒在烟地里,不知有没有效果?

10月20日,会理县果元乡热水村4组烟农林义华、李兴菊夫妇俩,用三轮车拉着金灿灿的烟叶到烟点交售。今年,他们家种烟26亩,售烟3406公斤,收入8.56万元。龙岗 摄

那天,彭万炎一夜没睡,拿着手机在网上搜索着羊粪的用途与价值,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第二天,他顶着黑眼圈对岳父说:“我昨天在网上查了下,羊粪发酵制成肥料施在地里,具有肥力,使用安全方便,还有抗病、培肥地力的作用,我们也买点来试试?”

就这样,两人开始了自己的“羊粪实验”。因首次使用,他们不敢掉以轻心,只把羊粪用在了部分烟地里,其他烟地还用鸡粪。

春去秋来,从移栽到田管到成熟采烤,彭万炎变得更加黝黑,但看到清秀挺拔的烟叶经过炉火的淬炼,由绿变黄,闻起来满鼻清甜香,他心里美滋滋的,“我终于体会到了父辈那种对待烟叶的心态。”

也是在此时,种植的烟叶经过烘烤后,彭万炎发现羊粪地里的烟长势比鸡粪地里的好,“叶片油分好,烘烤快颜色深、重量足!”

烟叶种植的历练,让彭万炎从青涩变得成熟稳重,深深体会到了“一切来之不易”。作为一名“95后”新烟农,他希望以后有更多的青年像他一样回来创业致富,家乡依然是发展的重头戏。

一年多来,彭万炎成了远近闻名的烟农。2018年,他种植烟叶70亩,产值23.94万元。今年,他大胆承包100亩土地种烟,产值达到34.7万元。

抱着带村民一起致富的念头,他还雇佣当地彝族老乡做事,一年下来,多的能挣到1万-2万元,少的也有7000-8000元。

“我以前在浙江电子厂里打工,结婚后生了小孩就没办法再出去打工,全家人就靠老公打工的钱过日子,现在在彭老板这里帮忙挑选烟叶每天都能挣到钱能照顾小孩,在这里打工很安心。”24岁的吉瓦五加莫说。

凉山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烟叶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但在烟农中,像彭万炎一样的年轻人还是少数。数据显示,2018年越西县烟农1572户中30岁以下的只有93户占5.84%;种植主力军为41-50岁,占41.83%。年轻烟农接收能力强,针对该部分烟农,县烟草公司重点在病虫害防治、田间烟叶成熟度的判定及烟叶烘烤等技术要点进行详细指导;开展专业化育苗、无人机植保、专业化分级这三方面解决新烟农的实际困难。

对此,彭万炎说,种烟虽然辛苦,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年轻人将青春挥洒在烟田里,为凉山州的脱贫攻坚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段正阳 马芳)

10.88亿元富了2万户烟农腰包

1 1月5日,会东县烟叶收购工作结束。全县收购烟叶72.5万担,上等烟比例75.75%,20748户烟农实现收入10.88亿元,再次印证了烟叶作为会东县促农增收主导产业的不可替代性。

白龙村,就是促农增收效果最明显的代表之一。

白龙村地处会东县东南部的淌塘镇,距离会东县城85公里。近年来,在烤烟产业的带动下,这个闭塞的小山村摘去了贫困的帽子,彻底改变了模样。

村里上年纪的烟农说,一片烟叶见证了白龙村的“华丽蜕变”。

白龙村三组烟农王大彩,是白龙村小有名气的种烟致富带头人。跟随王大彩的脚步,笔者踏着平整的入户路来到一处双层小洋楼下。站在屋外看,村里的一栋栋新居错落有致,点缀在连绵起伏的山间。

推门进院,王大彩搬来小桌椅,沏上一壶茶,热情招呼一行人落座。在笔者的追问下,王大彩开始“吐露”他的致富经。

会东县新云乡椿河村1组烟农王俊,今年种烟叶20亩收入10.65万元。夏文明 摄

“今年我们全村种烟农户有20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0%,种烤烟3543亩,种烟收入1893万元,户均收入9万多元,日子都越过越好了。”一开篇,王大彩就是充满底气的“数字经济”。

底气,来自王大彩的真实业绩。2019年,他种植烟叶114亩,交售烟叶1.5万公斤,仅一年的售烟收入就有58.55万元。

“我们这里是种植优质烟叶的最适宜区域,种烟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白龙村脱贫奔康离不开烟叶。”王大彩说。

这几年,富起来的王大彩,开始为一家人“规划美丽人生”。家里已经购置了三辆轿车,一台装载机、一台挖掘机,两个儿子都跟王大彩一起种烟,也都在县城买了房子,子女在县城就学,一家人的日子安稳而富足。

“村子过去什么样?”笔者问。说起村里情况,王大彩感慨地说:“以前的白龙村,这村前的路遇到雨水天,一脚下去半脚泥,老百姓去集镇上卖农产品,只能走山路,人背马驮,那个小钱挣得苦啊!”

曾几何时,由于经济作物单一,大量青年人外出打工,村里劳力不足,白龙村始终迈不出脱贫致富的步子,年年在乡镇排倒数。

“条件艰苦,年轻人都不愿回来,外村的姑娘也不愿嫁过来,白龙村曾被人戏称为光棍村。”提起过去的白龙村,烟农王邦勇一脸苦笑。

会东县小坝烟点烟叶收购场景。夏文明 摄

在白龙村最无助的时候,烟草公司带着政策和项目来了。

为加快白龙村脱贫致富步伐,会东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针对白龙村烟农队伍不稳定、种烟底子薄的实际,从政策支持和生产技术服务下功夫,依托行业政策,统筹规划了烤房、水窖、水渠、机耕道等基础设施。

据会东县局(分公司)局长、经理钱宇介绍,2012年至2017年间,烟草行业共投入补贴资金913.19万元,在白龙村投资建设水窖120口、水池18口、沟渠1条、管网2条、机耕道8条、新建密集式烤房138座。同时,从育苗、移栽、田管、烘烤各个环节加大技术培训力度,让烟农真正感受到种烟的实惠。

“从各级领导到村里的烟技员,一天到晚跑烟田、跑烤房,比我们还上心。”王邦勇说,“我今年种烟34亩,卖烟收入近17万元,现在娃儿也有条件送出去上学了,家里也买了农用车、起垄机,种烟也比头几年轻松了。”

缘于种烟,王帮勇如今也“底气十足”。他说,以前,看见“富得流油”的王大彩,头也不敢抬;现在,大家一起致富,互相赶超。

“种烟这事儿,老百姓心头有本账。这些年种烟政策好了,家家户户都盖上了新楼,白龙村富了,许多外出打工的人也想回来种烟。”王大彩说。

富起来的,不止白龙村,整个淌塘镇的经济发展也受益于烤烟产业。据介绍,2019年,淌塘镇种烟农户600户,种烟面积10118亩,收购烟叶2.9万担,烟农总收入达到5292.63万元,户均收入8.8万元。

“听说现在烤烟也搞‘市场经济’了,质量不好也没有人要,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烟叶质量上绝不能懈怠,否则就是砸饭碗!”作为资深烟农,王大彩不仅聚焦于“眼前富”,还在思考白龙村烤烟产业的未来。他衷心企盼:烤烟产业保持长久平稳,让村民持续受益。

(郑佳莉 彭文勇)

01

金黄烟叶托起一个家庭的希望

“罗正学,今天又来卖烟了?卖了第几轮了? 今年收入怎么样?”笔者走进木古烟叶收购点朝着正在卖烟的罗正学问道。

罗正学家住会理县木古镇三家村。今年,种植烟叶29亩。

作为一名85后年轻烟农,他既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伺候身患重病父亲的孝子,更是维系家庭和谐的依靠。在这个贫寒的家庭遭遇重大灾难的关键时刻,他用责任、孝心和爱尽力承受着上天赐给他的每一次“不公平”待遇。“只要精神不倒,任何困难都能度过”,他总是这样激励自己。

2008年,刚刚大学毕业的罗正学正和大多数刚离开校园的孩子一样,憧憬着踏入社会奋斗的样子,梦想着在城市里美好生活的人生规划。2009年8月,就在他向着人生规划道路奋力向前的时候,不幸却降临了。

“父亲被查出患有肾病,失去了基本劳动能力,母亲本就身体不好,父亲又病倒了,让极其拮据的家更是雪上加霜,所有重担都落在了我的肩上。”罗正学含着眼泪告诉笔者。

冕宁县回坪烟点开展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马萍 摄

从那天起,罗正学放弃了自己的梦想,选择回家照顾父母,挑起“父亲”的重担,种起了烤烟,当起家里唯一的顶梁柱。

“当时家里实在没钱治病,父亲就靠最便宜的止痛药硬撑着。2010年,父亲又一次病发,我几乎借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才借来一千多元钱。”过往的艰难,罗正学仍然历历在目。

在困境中,罗正学并没有向现实屈服,从零开始学习种烟。当年,他种了5亩烟叶,由于没有经验,当年的烟只卖了一万元左右,这对他家的困境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

第二年,罗正学主动向烟点的技术员请教,从育苗到起垄,再到田管、烘烤,他都严格按照烟技员的指导来操作,加之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自己在种植技术上也肯钻研,他的烟叶种植技术越来越好,种植规模也逐步扩大,收入开始多了起来。

“钱是挣得多了,但都用在了父亲治病上。”罗正学把卖烟的钱,一分不少地拿去给父亲治病。

喜德县烟叶站点标准化收购场景。

因为得到了有效的治疗,父亲的病在2015年终于有所好转了,可以帮着家里干点简单的农活,这个家庭这才开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我从1995年就开始种植烤烟,也算种了一辈子烟咯,我们这地方没啥经济来源,主要还是靠种植烤烟。要不是我得了这病拖累了儿子,他一个大学生,就应该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在外面工作了,现在的年轻人,谁愿意务农啊。”罗正学的父亲对儿子充满了愧疚。

罗正学可不觉得委屈,“我用这些年种烟的收入把父亲治好了,还清了欠债,修了新房,还买了一辆车,日子这么好,外出打工可不一定挣得来这么多钱。”

说到这儿,罗正学乐呵呵的,笑容里是他掩饰不住的喜悦。

种烟9年,罗正学的种植面积从5亩到29亩,种烟收入从1.2万元到12.48万元,从原来的困难户到如今的小康之家,一路走来,罗正学无怨无悔。他告诉笔者,将来还要继续种烟,要依靠种烟托起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

据悉,今年会理县1.5万户烟农,依靠种烟收入8.54亿元,上缴财政的烟叶税达1.88亿元。

(郑敏)

来源:李坤忠 张晶 周国璐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建荣

主编:蒋映春 副主编:苏勇

原标题:《户均收入5.63万元 凉山烟叶助力脱贫攻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