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吉锦第42期 | 一文掌握吉大动态

2019-12-03 21: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新闻概览

1.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八次专题学习研讨会

2.吉林大学云南校友会成立

3.JPCL“新型材料的物理视界”研讨会在吉林大学举办

4.书记与民主党派面对面之五——杨振斌与民革负责人举行座谈会

5.龙鹏吉大:所思在远道——纵论学术求索与成长

6.通榆县县委书记李德明一行来吉林大学访问

7.吉林大学两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8.吉大本科毕业生当选2019年两院院士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二位

9.吉林大学四项发明专利获吉林省专利奖

10.吉林大学举行2019年“顶新明日朝阳奖学金”爱心见面会

11.吉大学子在第24届中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中获佳绩

12.公共外交学院举办“模拟外交谈判大赛”实践教学活动

13.吉林大学举办第八届全国高校学生考古论坛

14.吉大师生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中获佳绩

15.吉大代表队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

16.吉林大学12名师生获2019年度宝钢教育奖

17.吉林大学召开2019年第二十六次校长办公会议

01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八次专题学习研讨会

11月26日,校党委书记杨振斌主持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八次专题学习研讨会。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全体成员、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校党委常务副书记蔡莉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校长张希领学了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交流了学习体会;杨振斌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作进一步解读,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

杨振斌强调,学校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系统地学、深入思考地学、联系实际地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推进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原创话剧《唐敖庆》《黄大年》《白求恩》、音乐剧《黄大年》、经典合唱交响组曲《长征组歌》和音乐舞蹈史诗《吉人天下》等一系列校园文化作品传承下去,做到常演常新、经久不衰,用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师生的文化自信和艺术涵养,筑牢全校师生共同的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会上,校党委委员丁刚、丁世海分别领学了《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部分内容。

02

吉林大学云南校友会成立

11月16日,吉林大学云南校友会成立大会在昆明市官渡大酒店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杨振斌,校友总会、法学院和校内相关部门负责人,18所国内知名高校云南校友会代表,20家吉林大学省市校友会代表以及320余名在滇工作、学习的校友参加了大会。

成立大会上,1986级法学院硕士李宁校友代表全体在滇校友致欢迎词,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向母校长期以来给予云南校友的关心和支持致以由衷的谢意。校友总会秘书长刘岩峰宣读了《关于同意成立吉林大学云南校友会的批复》,杨振斌代表校友总会为吉林大学云南校友会授旗,并为首届理事会主要成员颁发聘书。

杨振斌代表学校和张希校长向云南校友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校友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发展与进步所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他和校友们一起回顾了合校前六校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成就, 并与校友们分享了关于校友工作的理念,在一个个充满正能量的吉大故事中,每一位校友都深深地感受到了吉大荣光。杨振斌还以云南滇池大观楼著名长联中的“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为上联,以吉大六大校区名称组合和吉大色彩对下联“怎能忘,新民前卫,和平朝阳,南岭南湖,蓝红白黄”。他勉励校友们发扬母校优良传统,大力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白求恩精神和黄大年精神,在各自岗位上贡献才华,为母校增光添彩,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成立大会后,能歌善舞的在滇校友们精心准备了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拉歌大赛”让在场的每一位校友都深深地感受到了“吉人一家”。最后,大会在全体与会校友的合唱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03

JPCL“新型材料的物理视界”研讨会在吉林大学举办

11月11-12日,JPCL研讨会“新型材料的物理视界”在吉林大学举办。研讨会由吉林大学化学学院与美国化学会共同主办,吉林大学校长张希院士,于吉红院士和Gregory D. Scholes教授担任共同主席,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孙俊奇教授担任大会组委会主席,北京理工大学钟海政教授、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刘堃教授担任副主席。

张希院士在欢迎词中指出,化学是中心科学,而物理化学是化学的中心。物理化学一直致力于利用物理的方法和工具理解原子和分子的物理性质,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等。换言之,没有物理化学,化学不能称其为科学。结合吉林大学近期在结构预测、新型有机发光机制以及多孔材料的理性设计等方面取得的里程碑式成果,他介绍了学校通过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促进物理化学再创辉煌的理念和思路。

此次研讨会包括4个大会报告、11个邀请报告和72个墙报,主题涉及纳米结构等离子体化学、生物酶化学、超快动力学、可持续与清洁能源、有机电子与器件、双线态发光材料、半导体纳米材料、多孔材料、量子材料、高压相功能材料等物理化学前沿领域。

JPCL的主编Gregory D. Scholes教授、期刊发展编辑William Aumiller博士、以及4位高级编辑和8位编委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汇集了来自8个国家地区、48个大学或研究所的256名学者围绕有机共轭材料、半导体纳米材料、量子材料、二维材料等前沿领域以及如何揭示其性质结构关系进行深入讨论,部分研讨结果将在JPCL上发表。

据悉,本次会议是JPCL首次在中国举办的研讨会。

04

书记与民主党派面对面之五

——杨振斌与民革负责人举行座谈会

11月20日下午,在鼎新楼A910会议室,校党委书记杨振斌、党委常务副书记蔡莉与学校民革负责人举行座谈会。校民革主委、副主委、支部负责人9人到会,党委办公室、党委统战部、教务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处、招生办公室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参会民革党员代表围绕更好发挥吉林大学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用助推学校发展、加强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提高医学师生人文素养、树立中青年教师学科交叉融合意识、普及心肺复苏培训、支持电工电子教学和实验、做好党委统战部门户网站上有关民主党派的宣传介绍、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后勤保障、加大护理学院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会场气氛热烈。

座谈期间,杨振斌认真听取大家发言,不时与大家交流互动。针对党外人士提出的意见建议,他指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既要以尽力而为的负责态度认真研究,又要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精神制定方案,及时回应广大师生所急、所需、所盼。他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要瞄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不断深化对学校“双一流”建设规律、学生教育培养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制约改革发展的症结所在,拿出破解问题的实招硬招。他表示,在引导学生求知问学、丰富学识的同时,要用人文素养养成教育启迪学生的思想、温润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能够寻找到真、感受到善、懂得欣赏美。学校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要从青年教师做起,让他们在入职伊始就树立起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使学术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学科交叉融合的活力充分释放。他要求,党委统战部要继续在做好学校各民主党派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开展调研、提出建议的机制性安排上下功夫,从服务地方发展和推动学校建设相关联、长远谋划和持续推进相贯通、开展集体调研和畅通个人渠道相统一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使党外人士开展调研有主题、议政建言有素材、成果课题起作用。

05

龙鹏吉大:所思在远道——纵论学术求索与成长

11月22日,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工会、图书馆联合举办的“龙鹏吉大”午间学术沙龙“所思在远道——纵论学术求索与成长”在中心校区鼎新图书馆举行。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副校长蔡立东以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师生代表等百余人参加活动。

活动中,商学院隋建利教授以“我在吉大的十九年成长经历与学术进路”为题,分享了自身的求学经历、研究进度及学术成长历程。他认为,承担科研项目对青年教师学术成长、树立科研信心有着重要作用。行政学院于君博教授作了题为“‘人生到处知何似’——时空及价值坐标系中的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报告,从“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三个层面畅谈了作为人文社科学者的学术追求与境界。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副院长姜峰教授作了题为“Learn to write and write to learn: A peculiar practice”的报告,从如何学习“写”和以“写”促“学”两方面阐释了学术研究中“写”的重要作用以及“写”和“学”的相互促进关系。法学院杨帆副教授从跨学科平台、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文科青年学者的成长三方面作题为“文科青年学者学术生产机制的比较与反思”的发言。他认为,建立人文社科跨学科的机制与平台,开设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研究型课程,对促进青年学者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考古学院赵俊杰副教授作了题为“教学相长,知行合一:考古专业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记”的报告,从自身求学、教学经历出发,阐述了教学对促进科研、开阔视野、拓宽格局的重要作用,提出作为教师应当饱含热情投身到教学中去,做到教学与科研两不误。哲学社会学院教师Nicholas Rimell作了题为“My Experience as a Non-Chinese”的发言,国内外学术讨论风格的差异,双方可以相互借鉴、互相融合。

行政学院周光辉教授从学术交流形式、学术成长途径、学术追求境界三方面对发言作了点评。他分享了自己刚留校时参与“吉林大学青年教师现代化问题研讨会”时的感受与体会,认为跨学科交流对繁荣学术有着重要意义。他勉励青年教师要发挥学术研究自主性,将研究方向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哲学社会学院贺来教授围绕“学者的使命、学术的使命”主题作了点评。他认为学者要热爱学术,把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以忘我的精神去潜心研究并接受严格的专业化训练,为人类文明、国家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张希在总结讲话中表示为吉林大学拥有一批有思想、有品位、有担当的青年学者感到高兴。他指出,吉大人文社科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优秀的学术传统,拥有高清海、金景芳等一大批先贤名师,而只有拥有一流的学者才会有一流的学术研究和一流的学科,才能为国家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自然科学讲“慢科学”并不意味着“慢慢地作研究”,而是一种从容作科研的态度,需要时间阅读、思考、试错,解决大问题,人文社科同样需要“慢科学”。他借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奥古斯丁“我错故我在”、尼采“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和莎士比亚“期望落空,总在众望所归之处;期望常现,总在心灰意冷之时”等至理名言,勉励青年教师树立科研理想,用耐心和坚守静候科研花开。张希强调,作为研究型大学教师,不承担教学任务的老师不能叫作老师,不做研究的老师很难成为好老师,要把科研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术志趣。他指出,“学科交叉”是原创研究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需要有跨越学科壁垒的内在动力,鼓励教师跨学科交流认知是跨越学科壁垒的方法之一。他希望青年教师既热爱科研,又热爱教育,在新时代取得更大成就,作出更大贡献;学校各部门、院系要不断改善教师学习、工作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本次论坛旨在通过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术背景的科研人员彼此分享经验体会,促进科研管理和服务以及科研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制度建议和智力支持。

06

通榆县县委书记李德明一行来吉林大学访问

11月26日,校党委书记杨振斌会见了来访的白城市通榆县委书记李德明一行。

李德明代表通榆县向吉林大学长期以来的帮扶和支持表示感谢。他介绍了通榆县在产业转型升级、营商环境优化、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希望吉林大学在高科技产业项目转化、高端人才和技术援助、动员广大校友资源等方面继续给予通榆县支持和帮助,助推通榆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健康发展。

杨振斌对通榆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吉林大学将继续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发挥人才、技术和学科综合优势,把脱贫攻坚的论文写在通榆大地上。杨振斌强调,学校要因地制宜,根据通榆县地方特点,对接当地发展需求,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改善土壤种植条件,开发利用地热、风能等清洁能源,建立长效产业发展和治理机制防止脱贫人口再返贫等方面给予通榆县援助和支持,共同为助力通榆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加快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脱贫攻坚关键阶段的最终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走访期间,李德明一行同植物科学学院、化学学院的科技扶贫专家,吉林省迪莉娅食品有限公司、吉林省北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负责人代表等进行座谈交流,听取发展建议,探讨合作方式,共同搭建高质量发展平台,共同谋划通榆县脱贫攻坚新举措、新蓝图。

07

吉林大学两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近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办公室正式公布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拟入选项目,吉林大学《仿生工程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根据刊名拼音排序)两期刊入选梯队期刊类项目。

据悉,《仿生工程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英文国际性学术刊物,由科学出版社和Springer公司共同出版发行,2004年创刊,2006年被EI收录,2007年被SCI收录。该刊物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任露泉教授任主编,编委会由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66位知名仿生学专家、学者组成,目前作者群已涵盖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科技发达国家,所发论文40%以上为国际投稿,并不断被国际顶尖的学术刊物引用,受到多家国际媒体的关注和报道。2013年和2016年连续两次申请到由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资助。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于1964年由我国著名化学家唐敖庆院士等老一辈化学家创办,是我国最早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化学类期刊之一。历任主编分别为杨石先院士、唐敖庆院士、周其凤院士。2019年5月,学校聘任于吉红院士作主编,组建了第五届编委会及第一届青年执行编委会,编委会由一百余位海内外化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其中包括31位院士和15位海外学者;青年执行编委会由百余位“四青”人才组成。新一届编委会提出了期刊发展的新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吸引优质稿源、高效审理、快速上线等方面初见成效。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由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教育部等七部委共同发起,于2019年启动实施,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

08

吉大本科毕业生当选2019年两院院士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二位

近日,2019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出炉。其中,中国科学院共选举产生了6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0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共选举产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两院院士校友数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据微信公众号“青塔”统计2019年中国两院院士本科毕业院校数据,这些候选人来自74所高校,其中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的共有8人,2019年当选两院院士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09

吉林大学四项发明专利获吉林省专利奖

近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第三届吉林省专利奖授奖的决定》,吉林大学四项专利获奖,其中金奖2项,优秀奖2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明哲项目组的《板材拉形机》专利和新能源与环境学院高松项目组的《挥发半挥发有机物应急监测的微型针捕集装置及使用方法》专利获金奖,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付君项目组的《悬浮振动式仿生秸秆捡拾装置》专利和化学学院林海波项目组的《一种具有多级孔道结构的稻壳基电容炭材料的绿色制备方法》专利获优秀奖。

据悉,吉林省专利奖每三年评选一次,旨在加快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创新主体和社会公众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10

吉林大学举行2019年“顶新明日朝阳奖学金”爱心见面会

11月8日,吉林大学2019年度“顶新明日朝阳奖学金”爱心见面会在中心校区举行。吉林省商务厅副厅长王明奎,台湾顶新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滕鸿年,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冯正玉,学生工作部、校友联络和教育基金管理处,吉林省商务厅外国投资服务处等校地双方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王明奎代表吉林省商务厅向获奖同学表示祝贺,希望他们再接再厉,珍惜校园的学习时光,以优异成绩回报社会。

滕鸿年介绍了顶新公益基金会创立的过程和宗旨,并以自己求学经历鼓励同学们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将爱心传承下去。

冯正玉代表学校为顶新公益基金会颁发捐赠纪念牌并致辞。他表示,吉林大学的“红白黄”三源色精神锤炼了吉大人“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品格,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吉大精神的引领下,知恩、感恩、报恩,懂得爱、传递爱、奉献爱,做一个有德行、有本领和有抱负的人。

会上,校地双方领导为25名2019级获奖同学颁发了证书。

据悉,“顶新明日朝阳奖学金”是由顶新公益基金会设立,旨在资助全国范围内成绩优异、家境清贫、品德端正且未得到其他组织援助的大学生,希望他们成人成才、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将来回馈社会。今年,共有25位吉林大学大一学子获得顶新公益基金会资助,奖学金总额10万元。

11

吉大学子在第24届中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中获佳绩

11月13日,由吉林大学体育学院郑志彬老师担任主教练,16名同学组成的吉林大学乒乓球代表队在第24届中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中取得男子团体冠军和女子团体冠军等好成绩。

中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是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每年举办的主要赛事之一,包括男子团体、女子团体、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混合双打7个比赛项目。本次比赛有来自全国60多所高校的近700人参加。

12

公共外交学院举办“模拟外交谈判大赛”实践教学活动

11月16日,由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团委主办的模拟外交谈判大赛在中心校区国际学术大讲堂拉开帷幕。

本届大赛以“1814年维也纳会议波兰-萨克森问题和对法处置问题”为主议题,并引入新闻发布会环节,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全局视野和协作意识,进一步增添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实践因子,丰富教学路径。共有来自公共外交学院、行政学院、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药学院等学院的15位选手参赛。

谈判环节中,选手们经两轮谈判及自由磋商,投票表决通过大会《最终议定书》。新闻发布会环节中,“各国新闻官”轮席进行联合新闻发布,并就记者提问作出回应。比赛最终评选出最佳团队奖2人、优秀谈判手2人、最佳新闻官1人,并于现场举行颁奖仪式。评委就大赛进程及选手表现作总结性发言,表达了对青年学子的期许。

据悉,公共外交学院以“四大品牌”活动为基础,志愿服务与调研、社会实习实践为两翼,模联系列活动为龙头构建特色实践教学矩阵,探索学用一体、立德树人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品判性思维,促进学生勤学多思、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世界眼光。

13

吉林大学举办第八届全国高校学生考古论坛

11月16-17日,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和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八届全国高校学生考古论坛”在长春举办。吉林大学副校长蔡立东参加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27所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师生代表参加论坛。

开幕式上,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赵宾福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中国科学院大学杨益民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马宁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论坛上,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朱泓教授、杨建华教授以《吉林大学的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历史文献与考古研究的互证——戎狄与胡的研究个案分析》为题作主题报告。

本次论坛分为“先秦考古”“历史考古”“科技考古”“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四个分论坛,同学们围绕不同主题,汇报了各自研究的新发现和新认识。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的专家对各篇论文进行深入点评,指出同学们在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建议,并以论文质量为标准,评选出各分论坛的获奖同学。

闭幕式上,各分论坛点评专家分别作了总结发言。赵宾福为获奖同学颁发证书。

据悉,全国高校学生考古论坛于2004年首次在吉林大学举办,旨在为全国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激发青年学子的科研热情。目前,本论坛已经成为国内同类论坛中的高端品牌论坛,获得国内兄弟单位的好评,并在中国考古学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后继人才培养上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14

吉大师生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中获佳绩

11月22-24日,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中,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刘炫廷、管桐、田一童、王瑞琪、高慧5名同学的作品“小型马铃薯联合收获机”获A类项目特等奖;刘炫廷、李慧莱、薛宏伟、卢智良4名同学的作品“果园环状清耕除草机”获C类项目一等奖;马云海教授获“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据悉,本届大赛由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江苏省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共有来自日本京都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66所高校的542件作品参赛。

15

吉大代表队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

11月23-25日,由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路兴昌、王永志指导,李妍麒、胡越然、郭森淼、孟祥卉4名学生组成的参赛队伍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

比赛采用现场竞技方式,参赛团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空间数据采集编辑与集成处理、空间分析技术应用、GIS桌面软件开发三个环节的考核内容。

据悉,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由教育部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中国地理学会、南京师范大学主办,是地理科学领域全国性参赛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赛事,本届共有全国147支高校代表队参赛。

16

吉林大学12名师生获2019年度宝钢教育奖

11月24日,宝钢教育基金会2019年度会议暨宝钢教育奖颁奖活动在上海举行,吉林大学12名师生获奖。

其中,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杨印生教授、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潘海英教授、行政学院许玉镇教授、化学学院杨桦教授和白求恩第三医院徐忠信教授获2019年“宝钢优秀教师奖”;化学学院博士生艾心获2019年“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陆敏、物理学院博士生张龙、行政学院本科生宋志浩、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本科生高金潇、临床医学院本科生姚博远和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本科生马梓健获2019年“宝钢优秀学生奖”。

据悉,宝钢教育基金会于2005年获民政部批准成立,基金会设立的“宝钢教育奖”是全国最具知名度的教育奖项之一,以“奖掖优秀人才,力行尊师重教,推动产学合作,支持教育发展”为宗旨,每年评选表彰一次。

17

吉林大学召开2019年第二十六次校长办公会议

11月26日,校长张希主持召开本年度第二十六次校长办公会议。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吉林大学奇安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往期精彩

执行编辑 / 李曼宁

标题图制作 / 孙宇嘉

消息来源 / 吉林大学新闻中心网站

出品单位 / 党委宣传部 - 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投稿方式 / jluxinmeiti@163.com

原标题:《吉锦第42期 | 一文掌握吉大动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