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官宣!河北5A级景区发现恐龙足迹!数量大!保存完好!

2019-12-07 12: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作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

因皇家园林兼避暑胜地名闻遐迩

今天

承德避暑山庄再次引人瞩目

这里发现了大量恐龙足迹!

今天上午

中美澳科学家宣布

他们的研究团队历时12年

完成了承德地区恐龙足迹研究

他们共同研究的成果论文

发表在国际知名古生物学期刊

承德避暑山庄发现的恐龙足迹

终于得到权威的官方回应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地面上

发现的侏罗纪恐龙足迹

数量大且保存完好

对研究恐龙的演化

和地球气候变化有重要价值

避暑山庄地面的恐龙足迹

12月6日,承德市文物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同召开“避暑山庄恐龙足迹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承德市文物局调研员周余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万晓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青年古生物学者邢立达出席了发布会。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5A级景区,是中国现存最大古典皇家园林,其“形貌如中华成一统,名胜集全国于一园,文化融华夏五千年”。

这次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内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而且保存完好,对研究恐龙的演化和地球气候变化有重要价值。

避暑山庄恐龙足迹成为国际古生物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这让“多元化”的避暑山庄再次呈现在世界舞台。

须弥福寿之庙地面足迹

避暑山庄发现的恐龙足迹

避暑山庄发现恐龙足迹

获官方权威机构证实

避暑山庄发现恐龙足迹虽然一直备受各界媒体关注,多年来一直有媒体陆续报道,但从没得到官方权威机构证实。

这次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领衔,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马丁•洛克利(Martin G .Lockley)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安东尼•罗米里奥博士(Anthony Romilio)共同研究的成果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古生物学期刊《白垩纪研究》上,是对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最为权威的官方回应。

邢立达与他的团队在承德避暑山庄进行实地考察

本次历时12年的考察发现了一个多元化的土城子(地质层名称,该地质层厚达一千米以上)恐龙动物群。该动物群显然是由蜥臀目(包括兽脚类和蜥脚类)组成,其中又以兽脚类、鸟类占绝大多数。

承德地区这些丰富的足迹记录表明,华北的恐龙演化记录基本上是连续的,从燕辽生物群开始,到土城子足迹动物群,再到热河生物群。

据介绍,以带毛的恐龙、原始的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为代表的中国东北部的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举世闻名,前者距今约1.67亿年,后者约1.35亿年,之前这两个生物群之间有关脊椎动物化石的记录始终是个空白。

而土城子组的发现应该是稍稍填补了这项空白,目前仅发现有朝阳龙、宣化角龙和腕龙类的骨骼化石。而这次承德土城子组发现的大量恐龙足迹,则是对动物群演变过程的重要补充。

避暑山庄发现的恐龙足迹

避暑山庄发现的恐龙足迹

土城子组大量恐龙足迹

是如何发现的?

据万晓樵教授介绍,在冀北、辽西、内蒙古一带分布着一套较厚的地层,地质学上称之为“土城子组”。

01

1992年4月5日

哈佛大学的生态学家福曼(Richard T. T. orman)和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黄润华在承德旅游期间,首次在承德避暑山庄的热河泉东侧和东南侧的厚石板上发现了超过20个恐龙和鸟类脚印。而后,在须弥福寿庙正门和牌楼的厚石板上发现了超过40个长度在6厘米到20厘米之间的恐龙和鸟类脚印。

02

1992年的4月21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郭建崴和尤海鲁对承德地区进行了调查并且在热河泉附近的铺路石板表面上发现了单个的足迹化石。

03

2006年

科罗拉多大学(丹佛)马丁•洛克利教授(Martin G. Lockley)等学者描述了该地区发现的一块厚石板上的四个鸟类足迹,归入水生鸟足迹(Aquatilavipes)。

04

2007年开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团队陆续对避暑山庄、须弥福寿之庙和普陀宗成庙(小布达拉宫)等地的大量恐龙足迹化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这些化石均采自距离避暑山庄二十公里的麻地沟村。

足迹化石的原产地——麻地沟村

从这些足迹化石推断,距今1.5亿年前的承德应该是一片较为平静浅水湖畔,有着平坦的沙地。这也是各种小虫与恐龙能留下足迹的先决条件。

麻地沟足迹点海拔约800米,西坡和北坡均有民居分布,这些建筑不少都是由当地的石头搭建而成。在1979年至80年代初,承德避暑山庄和八座周围寺庙的维修都采用了这些地区的石板。

避暑山庄发现的恐龙足迹

2001年的春天,承德县政府宣布将麻地沟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麻地沟遗留的足迹已经不多,大量的足迹保存在避暑山庄的地面上。

经过详细的考察

该区至少保存了

以下几种类型的恐龙足迹

一、恐爪龙类足迹

驰龙类足迹造迹者为小型驰龙类

产于麻地沟足迹点,平均长度为8.7厘米,足迹具有两趾印痕(第III 趾和第IV 趾)和圆形脚跟,这种形态表明了其与恐爪龙类的亲缘关系,被归入伶盗龙足迹(Velociraptorichnus)。

恐爪龙类足迹在世界上的发现较少,目前仅有我国山东的驰龙足迹、四川的伶盗龙足迹、韩国的哈曼驰龙型足迹等。这些足迹都发现在白垩纪早期,而土城子组此前发现过猛龙足迹,是这个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

承德地区发现的驰龙足迹化石

恐爪龙类恐龙包括了伶盗龙类与伤齿龙类,这类恐龙的共通之处就是它们都长着大型的、弹簧刀般的第Ⅱ脚趾,这是它们捕猎的“杀手锏”。

有趣的是,该第Ⅱ脚趾在恐龙平时行走时并不与地面接触,于是就留下了两趾型的足迹,这些足迹统称恐爪龙类足迹。

二、实雷龙足迹(Eubrontes)

和跷脚龙足迹(Grallator)

实雷龙足迹造迹者为中型肉食恐龙

跷脚龙足迹造迹者为小型肉食恐龙

分布在承德各个足迹点,这些三趾足迹至少有140个足迹,其中130个是完整的足迹。这些足迹平均长13.4厘米,长度在4.1厘米到23.4厘米之间变化,其中长度小于10厘米的足迹被归为小型足迹,长度在10厘米到20厘米的足迹被归为中型足迹,长度大于20厘米的被归为大型足迹。

所有的足迹中,以中型足迹为主。

这些足迹分为两个类型,形态类型A,中趾比较短,属于兽脚类恐龙足迹中的实雷龙足迹(Eubrontes),形态类型B,中趾比较长,归属于跷脚龙足迹(Grallator)。

这些足迹属于两足行走的中小型肉食性兽脚类恐龙所留,由于沉积物比较柔软潮湿,因此脚垫不是很清楚,末端的爪痕明显,功能趾为第二、三、四趾,只有极个别足迹留下拇趾迹。

三、韩国鸟足迹(Koreanaornis)

分布于麻地沟足迹点。该足迹点保存了至少四条连续的三趾行迹。

这些足迹平均最大长度为3.4厘米,最小长度为2.5厘米,最大长度为4.6厘米。从形态上看,这些鸟类足迹被归为韩国鸟足迹类型。

韩国鸟足迹最初发现于韩国咸安郡,是一类非常典型的中生代鸟类足迹。韩国鸟足迹属于鸻鹬类足迹,鸻鹬类在英文中被称为Shorebirds,直译为滨鸟类,这些鸟类中最大的不过体长70厘米,体重400余克,因此也称之为小型涉禽。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大部分时间栖息于各种湿地,主要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食,绝大多数种类有迁徙习性。

四、可能的雷龙足迹(Brontopodus)

承德避暑山庄足迹点产生了一些椭圆形的痕迹,长度28.9厘米,宽22.6厘米。在形态上类似于蜥脚类动物的后足迹,例如白垩纪最出名的蜥脚类动物足迹:雷龙足迹(Brontopodus)。但是,由于保存较差,没有行迹,目前还不能完全确认。

转自:燕赵都市报

原标题:《官宣!河北5A级景区发现恐龙足迹!数量大!保存完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